第8篇 決情定疑,萬事之機
“決”或是分析疑點,或是多方權衡利弊,或是對方案進行取舍,其目的都是為了認清事物的真相,以使決斷無誤,保證事情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一個善於決斷的人,在重大關頭會心細膽大,在慎重的原則下,當機立斷,絕不拖延。該三思時要三思,該果斷時要果斷,這是我們應該遵守的原則。
◎ 集思廣益,凝聚眾人智慧 ◎
【原文】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思慮者,則無不知。輻輳並進,則明不可塞。右主明。
【譯文】 眼睛要明亮,耳朵要靈敏,心靈要智慧。若能借用天下人的眼睛來視察一切,就沒有看不到的;若能借用天下人的耳朵來聽取一切,就沒有什麼聽不到的;若能借用天下人的心來思考一切,就沒有什麼不懂得的。利用天下人的視力、聽力和智慧,像輪輻一樣四麵發散,就能做到明察秋毫,誰也堵塞不了了,這是讓自己保持明智的方法。
精髓典要
“1+1 > 2”是一個富有哲理的不等式,它表明集體的力量並不是單個人累加之和。這就是鬼穀子以“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思慮者,則無不知”所闡述的含義。
在生活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獨自研究一個問題時,可能思考了5次,還是同一個思考模式。如果拿到集體中去研究,從他人的發言中,也許一次就可以完成自己5次才完成的思考,而且他人的想法還會使自己產生新的聯想。
現實生活中,不乏一些獨斷專行的管理者,他們把別人的意見當做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和權力的幹涉。雖然憑借自己的能力,也許他們可以獲得一定的財富,但往往會造成隻聽從一人、萬馬齊喑的局麵。
相反,如果懂得“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心思慮”的智謀,即集思廣益,集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取精華棄糟粕,便“明不可塞”,進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有一個關於雞尾酒由來的故事:從前,英、葡、法、美四國人相約把自國的好酒拿出來給大家品嚐。英國人拿出了威士忌,葡萄牙人則拿出了葡萄酒,法國人拿出了人頭馬,唯有美國人兩手空空。正在其他人不知其所為之際,美國人拿了一隻空酒杯,將威士忌、葡萄酒、人頭馬混合在一起,拿給大家品嚐,於是口感極棒的美國雞尾酒就這樣誕生了。
作為經營者,你要想產生一個好的創意,必須要在自己周圍聚攏起一批專家,必須要謙虛地聽取他們的意見,通過互相激勵、互相誘發,增加創造性設想。有實驗顯示,采取群體思考法提出的方案數量,比同樣的單人提出的方案多70% ,會掌握更多的信息、資源等,能使決策產生最好的效果。
事例一
楚襄王做太子時,曾在齊國做人質。他父親懷王死了,太子便向齊王提出要回楚國去,齊王提出隻有割讓楚國東地500裏,才放他回去。無奈之下,楚襄王答應了下來,以做緩兵之計。
太子回到楚國後,即位為王。而齊國派了使車50輛,來楚國跟楚襄王索取東地500裏。
楚襄王問自己的老師慎子:“我能夠回到楚國來辦父親的喪事,又能和群臣再次見麵,使國家恢複正常,是因為我答應了給齊國割讓東地500裏。現在齊國派使臣辦理交接手續,這可怎麼辦呢?”
慎子想了一會兒後,說:“我也不知道,大王明天召見群臣,讓大家來一起想辦法吧。”
次日,楚襄王將情況說給了諸位大臣,請大家各抒己見,以求對策。
昭常說:“不能給。所謂萬乘大國,是因為土地的廣博才成為萬乘大國的。如果要割讓東地500裏,這是割讓了楚國的一半啊!這樣楚國雖有萬乘之名,卻無萬乘之實了。所以我說不能給,我願堅守東地。”
“我覺得應該割地。”上柱國子良說,“大王不能不給,您說話一諾千金,既然親口答應了萬乘的強齊,卻又不肯割地,這就失去了信用,將來您很難和諸侯各國談判結盟。”
景鯉說:“不能給。不過,您親口答應了強齊,現在而又不給割地,齊王必定會惱羞成怒,率兵前來討伐。以楚國目前的實力,恐怕不能單獨守住東地,我願去求救於秦國。”
楚襄王不知道到底該采用誰的主意好,便左右為難地問慎子:“您看怎麼辦才好?”
慎子回答說:“大王,我認為子良、昭常和景鯉的意見,您都應該采用。”
“什麼?都采用?”楚王一臉不解地問,“這是什麼意思?”
慎子說:“大王您先派遣上柱國子良帶上兵車50輛,到齊國去進獻東地500裏;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任命昭常為大司馬,要他去守衛東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派景鯉帶領戰車50輛,往西去秦國求救。”
楚襄王想了想,點頭說“好”,並如此行事。
子良到了齊國,對齊王說:“我是上柱國子良,今奉楚襄王之命來進獻東地500裏。”
齊王對子良說:“您來獻地,昭常卻守衛東地,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不知道。”子良回答,“我隻是受了敝國大王之命來進獻東地的。我並不知道昭常守衛東地,如果大王認為楚王對您有二心的話,您可以去進攻昭常啊。”
於是,貪心的齊王大舉進攻東地,討伐昭常。當大軍還未到達東地邊界時,秦國已經派了50萬大軍進逼齊國的西境。
秦國主帥說:“當初你們扣押了楚太子,不讓回國,這是不仁。現在又想搶奪楚國東地500裏,這是不義。如果你們收兵則罷,不然就決戰一場,我們願意奉陪到底。”
齊王聽了害怕,就請求子良去告訴楚國,退回東地500裏,兩國講和。又派人出使秦國,聲明不再進攻楚國,從而解除了楚國的戰禍。就這樣,楚國不用一兵一卒,竟確保了東地的安全。
楚襄王麵對齊國的脅迫和強橫,集思廣益,幾乎采納了所有人的觀點,並將各觀點進行了整合,最終維護了國家的安全。這樣的決策方法值得當今各級領導學習。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作為領導,決策時一定要聽取下屬提出的建議。每個人有不同的立場、角度和思路,讓每個人獻計獻策,暢所欲言,再將眾人的觀點集合起來,進行選擇和整合,就可以想出解決問題的良策。
事例二
自1878年創立起,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通用電氣公司發展成世界上最大的電氣設備製造企業。生產的產品種類繁多,包括家電、X光機、電站設備、核反應堆、宇航設備和導彈等。
但到了1980年,這個巨大的企業卻到了山窮水盡,難以維持的境地。就在這個危急關口,年僅44歲,出身於一個火車司機家庭的傑克·韋爾奇上任為董事長和總裁。
上任後,傑克·韋爾奇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宣布“通用電氣公司是一家沒有界限的企業,要毫無保留地發表意見。講真話受到獎賞,而對下屬一味喊叫的管理者則不會受到獎賞。”
為了實踐這種“集思廣益”的企業文化,討論會成為通用電氣公司一種日常性的活動,隨時都可以根據需要舉行,參與人員也從員工擴大到顧客、用戶和供應商。
平時在工作中很少有機會接觸的不同崗位、不同階層的職員,在這些會場很快針對某些問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建議和要求,又當場在可供選擇的方案中進行利弊比較,選擇最優方案來加以實施。
“集思廣益”的討論會讓員工廣泛參與管理,他們感到自己的頭腦和觀點也開始備受重視了,智慧的火花不斷地迸發,從而大大提高了工作熱情,帶來了明顯的工作效益。1987年,通用電氣公司製造一台燃燒式噴氣發動機上的關鍵部件需要30周。通過開展“集思廣益”活動,1991年初,這一產品的生產周期縮短到8周,後來又發展為4周。
傑克·韋爾奇說:“通用的銷售高達1300多億美元,我們製作發動機、電影,生產醫療設備,製造塑料產品等。大家想一想,在這麼多的領域,如果讓我來告訴大家怎麼做發動機,怎麼做塑料產品,怎麼製作電影,做出來的產品一定特別濫。所以,我一定要用集思廣益來促進新思想和創造力的出現。”
如今,通用電氣公司的產值占美國電工行業全部產值的1/4左右,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氣設備、電器和電子設備製造公司,也是世界上品牌價值第四大的公司。
任何企業的成功都需要集思廣益,一個成功的經營者應當讓屬下的員工學會在自己的領域負起責任,凝聚起眾人的智慧,而不是等待自己發號施令。如果所有的想法都來自經營者,經營者告訴每一個人如何做每一件事的話,這樣的企業是很難在長遠取得成功的。
集中眾人的智慧,遍采眾人之長是高明的鬼穀子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製勝法寶,其中蘊涵著深刻的道理和原則,是製定出一整套幹大事業行動方針的必備法寶。畢竟,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比較容易實現目標。
◎ 唯有學會給予,才能收獲更多 ◎
【原文】 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
【譯文】 想要聽別人講話,自己應先保持沉默;想要對方敞開心扉,自己要暫且收斂;想要使對方高傲起來,自己應表現得謙恭一些;想要從對方處獲取什麼,自己就要先給予點什麼。
精髓典要
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工作上,我們身邊都不乏抱怨他人虛偽冷漠、世態炎涼的人。其實,這都源於自己一味地求得,卻不知道怎樣去給予。與其抱怨不如自己先走出自私自利的泥潭,先學會給予。
有這樣一個雖短小卻很具哲理的故事。
一人突遇上帝,他請教上帝什麼是天堂,上帝見他很真誠,便說:“隨我而來。”上帝把他帶到一個房間,房內有著一口大鍋,鍋旁圍坐著一群手拿湯勺的人,他們爭先恐後地把盛滿湯的湯勺往自己嘴裏送。可湯勺十分長,很難將食物送進口,他們十分痛苦。上帝說:“這裏就是地獄。”接著,上帝又把他帶到另一個一模一樣的房間,但這裏的人們是把湯勺裏的食物先往他人嘴裏送,大家互相給予,十分幸福。上帝說:“這裏就是天堂。”
給予就像這樣一把長柄勺,可以把地獄變成天堂。給予與收獲如一對不甚親密的夥伴,總是給予先行,收獲才姍姍來遲。當你給予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在以同樣的方式回報你。正如鬼穀子所說的“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涉及一個“互惠原則”。人們都習慣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做的一切,當一個人接受了別人的東西後,他的償還義務就開始了。如果別人請我們吃了一次飯,我們會找機會請他;當一個人幫了我們一次忙,我們也會願意幫他一次。
唯有學會給予,自己才能收獲更多。就像歌德說過的“若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就得先給世界創造價值”。學會給予吧,相信成功和幸福會不知不覺地降臨到你身邊。
事例一
春秋時期,齊相國孟嚐君門下有一個叫做馮諼的齊人。馮諼一住就是兩三個月,但卻什麼事都不做。孟嚐君雖然覺得很奇怪,但好客的他每次都會熱情招待他。
一年以後,孟嚐君想找一個熟悉會計工作的門客去封地薛收債。
馮諼自告奮勇地說自己能去,孟嚐君高興地叫總管把合同契據給了馮諼,並備好了馬車。
臨行前,馮諼問孟嚐君:“債收齊後,買些什麼東西回來?”
孟嚐君答道:“看我家裏缺少什麼就買什麼吧!”
馮諼驅車到了薛地,那裏的勞苦百姓聽說孟嚐君派人來收債了,一個個叫苦連天。原來,這一年薛地的收成非常不好,老百姓們勉強夠溫飽,哪有什麼餘錢來交利息。
見此,馮諼有些為難了。但他很快說道:“大家不要慌張,我不是來收債的。孟嚐君知道你們今年收成不好,便令我前來燒契據,說把那些錢賞賜給你們了。”說完,便當眾燒掉了契據。
老百姓們感動得高呼萬歲,紛紛稱讚孟嚐君的大恩大德。
馮諼回來後,孟嚐君見他兩手空空,便奇怪地問道:“事情辦得怎麼樣?你買了什麼回來?”
馮諼平靜地答道:“我什麼都沒有買,而且把所有的契據都燒掉了。”
孟嚐君大怒:“什麼?我的封地本來就少,而百姓還多不按時還利息,賓客們連吃飯都怕不夠用,所以請先生去收繳欠債。但現在你不僅沒有把債收回來,居然還燒毀了所有的契據!”
“但我替您把‘義’買了回來!收回了民心。”馮諼一點也不示弱地說道。
孟嚐君問:“你這是什麼意思?”
馮諼回答:“您說過看您家裏缺少什麼就買什麼。我看您宮中堆滿了珍珠財寶,畜欄裏養滿了良犬駿馬,堂下站滿絕色美人,您現在可以說什麼都不缺了,但民心卻是多多益善的。”
頓了頓,馮諼繼續說:“借您錢的大多是窮人,眼下利滾利,他們越來越窮,即使跟他們討債十年也討不到,如果硬逼的話,他們就會用逃亡的辦法賴掉債務。而主動燒掉不可得的借據,則會讓他們主動親近您、信任您、擁護您,彰顯您的好名聲啊。您有什麼可疑惑的呢?”
孟嚐君聽後,拍著手連聲道謝。
後來,齊王受到秦國和楚國毀謗言論的蠱惑,罷免了孟嚐君的相位。孟嚐君隻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地。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在百裏外便受到了薛地百姓的熱烈歡迎。孟嚐君對馮諼說:“先生的目光真是遠大呀,您替我買的‘義’,今天終於看到了。”
馮諼不愧是一位高瞻遠矚、頗具深遠眼光的戰略家。他通過燒毀不可得的借據,將先前的借款給予了薛地百姓。這看似是無奈的損失與付出,但卻鼓勵了平民百姓親近、信任、擁護孟嚐君。即使孟嚐君被罷官後,老百姓也不肯背棄他,一如既往地擁戴他。足以看出,任何的給予都不會沒有收獲,最終都會得到更大的回報。
事例二
在某個小鎮上,有一個經營泡泡糖生意的商人,他有一家生產泡泡糖的小廠和幾家小店,生意很不錯。但這是一個高瞻遠矚的商人,他意識到泡泡糖市場競爭激烈,他隨時都可能被淘汰。
有一天,商人一邊在街上閑逛,一邊苦苦地思索著:“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們一直願意來買我的食品,保持較高的銷量呢?”
突然,他被一群玩遊戲的孩子吸引住了。隻見,這群孩子們派代表輪流把糖果平均放在幾個口袋裏,把一顆大一些的糖作為“幸運糖”偷偷放進其中一個口袋裏,然後大家隨意選一個口袋的糖果,拿到“幸運糖”的那個人還可以從其他幾個人那兒各得一顆糖。
“這種遊戲規則很有趣,是不是可以作為一種銷售手段呢?”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商人腦海裏形成了一個銷售靈感。
當即,商人將負責生產的工人叫了過來,說:“以後我們生產的泡泡糖改名為‘幸運泡泡糖’,在包裝這種泡泡糖時,你要隨機將1角的硬幣放在包裝裏。”
“什麼?”工人有些吃驚地問道,“我們泡泡糖的售價僅為1角,要是將1角的硬幣放在包裝裏,我們還掙什麼錢啊!”
商人笑笑說:“你隻需要按照我說的辦就可以了,以後你就會明白了!”
於是,工人就在泡泡糖包裝裏麵隨機包上1角的硬幣作為“幸運品”,並給“幸運泡泡糖”做了宣傳的圖畫,標有“隻要你打開‘幸運泡泡糖’,你就有可能獲得幸運的1角!”的廣告詞,貼在廠子、商店門口以及較多孩子玩耍的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