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篇 決情定疑,萬事之機(3 / 3)

這次成功,不僅讓小李賺到了百萬元豐厚的利潤,還使他成為漳州種榕樹盆景響當當的人物,做上了出口生意。當初替小李擔心的人們,現在隻能既佩服又眼紅地看他賺錢了。

也許,你對小李的評價是“幸運”,而事實上小李同大多數成功的企業家一樣,是因為慧眼識金、看準了市場,才得以迅速出手、強占了先機。成功的機會人人都有,關鍵在於你是否具有運籌未來的能力,把握時機的果敢。隻要你善於將機會變為實實在在地促進自身發展的動力,那麼你就肯定能取得一定的成功。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具備敏銳發現的眼光,善於審時度勢,有善斷並且決斷的勇氣和膽識。在關鍵時刻,剛毅果決,大膽拍案,及時調整經營策略,轉移戰略方向。反應遲鈍、優柔寡斷、猶猶豫豫向來都是導致失敗的致命傷。

◎ 做足準備,不打無把握之戰 ◎

【原文】 故計國事者,則當審權量;說人主,則當審揣情;謀慮情欲必出於此。乃可貴、乃可賤、乃可重、乃可輕、乃可利、乃哥害、乃可成、乃可敗,其數一也。故雖有先王之道、聖智之謀。非揣情,隱匿無可索之。

【譯文】 策劃計謀時,必須精心權衡利弊得失;勸說君主時,必須精心了解實情。一切策劃、智謀和欲求,均須從量權和揣情出發,提前做足工作。精通揣情,可使人富貴或貧賤;可使人手握重權或微不足道;可使人受益或受害;可使人成功或失敗。因此,即使你有古代賢君的大德,有大智之人的計謀,若離開揣情之術,也是無法識破隱藏的真相的。

精髓典要

鬼穀子認為,揣情之術是策劃計謀的前提條件,是遊說君主的基本法則。這裏的“揣情”,就是在把握基本事實的基礎之上,進行縝密的分析、判斷,進而做出最佳的行動方案。

對此,兵法有雲:“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它的意思是說打勝的軍隊總是事先取得必勝的形勢後才向敵方宣戰,打敗戰的軍隊是因為先打仗而後謀求勝利。

要打必勝之戰,在作戰之前,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即知曉敵我雙方情況,預先掌握信息,依據整體形勢進行戰前謀略。在這個過程中,要講求客觀實際,而不能靠主觀臆斷、迷信推想。

有時,我們不能直接觀察到對方的行動,這就需要了解對方有可能接觸到的其他事物,尤其是與之直接發生作用的事物。這些事物如同一麵鏡子,會將對手的狀態或動向真實地折射出來,助你做足準備。

事例一

南宋時期,嶽飛率領嶽家軍大破金兀術的“拐子馬”,就是“知己知彼,不打無把握之戰”的經典戰例。

1140年,金太祖的四太子兀術任元帥,率領10萬精兵,兵分四路,東起兩淮,西至陝西,向南宋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試圖以武力迫使南宋屈服。

在這危急形勢下,宋高宗命令嶽飛率軍前往退敵。嶽飛率領的嶽家軍數萬人,自湖北出發,很快進入河南中部,連敗金軍,占領軍事重鎮潁昌府(今河南許昌)、淮寧府(今河南淮陽),並乘勝收複了鄭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東)等地,痛擊金軍。

兀術見嶽家軍兵力分散,又探知嶽飛隻帶有少量軍隊駐於郾城(今屬河南),便率常勝軍“鐵塔兵”1.5萬人,直插郾城,企圖一舉消滅嶽家軍的指揮中心。

當嶽飛得知兀術帶領“鐵塔兵”和“拐子馬”前來進攻時,不免有些擔心,暫不迎戰。因為在以前的交戰中,宋軍曾深嚐“鐵塔兵”和“拐子馬”之苦,被打得七零八落,又無計可施。

原來,所謂的“鐵塔兵”是兀術從全軍中挑選出來的親隨衛隊,他們頭戴鐵盔,臉罩鐵網,身披鐵甲,腳穿鐵鞋,渾身上下除了兩隻眼睛外。“拐子馬”是把戰馬從頭頂到屁股,全蓋上鐵馬甲,隻因要跑,才不得不露四隻馬腳,鐵兵騎在鐵馬上,有強大的衝擊力和保護力,著實厲害。

嶽飛摸清了金軍的裝備和作戰特點,總結以往宋軍失利的教訓,改進了作戰方式,進行了一係列準備工作,這才交戰。

開戰前,嶽飛告誡士兵們右手緊握麻繩大刀,左手拿著盾牌。衝入敵陣後,用盾牌保護自己,不讓“鐵塔兵”的長槍、大刀傷著自己。不要急於和對方拚命交戰,隻管用繩索絆住對方的馬腿,用大刀砍對方的馬蹄。

戰鬥開始後,嶽家軍在戰場上開始運用這種新的戰術,“拐子馬”每三匹連在一起,一隻“拐子馬”一旦被絆倒或砍傷,其餘兩匹也就失去了作用。而且,前麵的“拐子馬”倒了,後麵的“拐子馬”衝上來,人馬互相踐踏,亂作一團。

嶽家軍奮起攻擊,不一會兒,就把金兵殺得屍橫遍野,從而一舉殲滅了兀術經營多年的“撒手鐧”,取得了曆史上有名的郾城大捷。

嶽飛大破“拐子馬”,正是由於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總結出了敵我雙方各方麵的情況,做到“知己知彼”,在指揮中避免了盲目性和主觀隨意性。這種作戰方式完全符合客觀實際,才真正做到了“百戰不殆”。

事例二

20世紀80年代,由於長期經營不善,曾風光一時的美國第三大汽車製造公司克萊斯勒陷入了連續4年虧損的低穀,瀕臨破產的危險境遇。

在這個時候,亞柯卡上任了,經過一番有力的領導經營後,克萊斯勒4年後終於轉虧為盈,但如何重振雄風仍是亞柯卡苦苦思索的問題。根據克萊斯勒當時的情況,亞柯卡把“賭注”押在敞篷汽車上。

但公司其他高層管理人員都表示了反對。理由是由於時髦的空氣調節器和立體聲收錄機的發明,再加上嚴重的空氣汙染等原因,美國整個汽車製造業早在10年前就停止生產敞篷小汽車了,現在再生產不是碰釘子嗎?

亞柯卡力爭自己的判斷:“你們想過沒有?正是因為敞篷小客車銷聲匿跡了,我才想再生產。我相信,它的重新出現一定會激起老一輩駕車人對它的懷念,也會引起年輕一代駕車人的好奇。”

得到大家勉強的認同後,亞柯卡犯難了。因為他對敞篷小客車能不能被汽車市場所接受,能接受多少,也沒有十分的把握。而且剛喘過氣來的克萊斯勒公司,絕經不起大折騰了。

為了避免失敗,亞柯卡決定先讓工人用手工製造一輛敞篷小客車,然後親自進行商品試用,以了解市場的反應。

當時正值夏天,亞柯卡駕駛著這輛色彩新穎、造型奇特的敞篷小客車,與形形色色的有頂轎車在繁華的道路主幹道上同時行駛。

敞篷小客車仿佛是一輛“怪物”,立即吸引了一長串有頂汽車緊隨其後。在一個拐彎處,幾輛有頂轎車突然加快車速,把亞柯卡逼停在路旁,這正是亞柯卡所希望的。

亞柯卡坐在敞篷小客車裏,望著紛紛走近自己的“追隨者”,親切地問道:“請問你們有什麼事情嗎?”

“這是什麼牌子的汽車?”“這車是哪家公司製造的?”“這種汽車一輛要多少錢?”……

麵對人們提出的一連串的問題。亞柯卡麵帶微笑一一回答,他心裏滿意極了,心想自己的預計是對的。

為了進一步驗證所產生的效果,亞柯卡又把敞篷小客車開到購物中心、超級市場和娛樂中心等地,每到一處都吸引了一大群人的圍觀,道路旁的情景又一次重現了。

如此實驗了一段時間後,亞柯卡掌握了市場的情況,立即令工人開始製造敞篷小客車。不久,克萊斯勒公司正式宣布將有男士型敞篷汽車麵市。

結果,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來自美國各地的消費者向克萊斯勒公司預付了訂金,其中還有一些女士。敞篷汽車上市第一年就銷售了23萬輛,是原來預計的7倍多,使克萊斯勒公司走出了經營困境,得以再一次起飛。

任何新產品的開發都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命脈,也是風險極大的投資。為了降低風險,產品在上市之前,最好先進行一下試銷,來了解市場的接受程度、消費者的態度和意見。

事例中,亞柯卡親自駕敞篷小客車做實驗,在充分考察了市場信息後,才正式製造、推出了產品。由於準備十足,結果克萊斯勒公司的銷售成績顯著。這不正體現了鬼穀子“知己知彼,不打無把握之仗”的戰略思想嗎?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一個精明的商人,同樣需要具備古代良將“知己知彼”的素養,才能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做到遊刃有餘、立於不敗之地。尤其是產品或品牌矩陣特別複雜的企業,這點尤為重要。

為做到這一點,你可以采用座談、私人約會、故意透露信息、典型客戶調查等方法來驗證客戶或談判方等對象的接受情況,作為修正、改善或放棄原有計劃的參考。

◎ 天有不測風雲,未雨綢繆者功 ◎

【原文】 天下分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芽巇罅”。聖人見萌芽巇罅,則抵之以法。

【譯文】 天下分裂混亂,朝廷沒有明君,公侯沒有德性,那些小人們就會讒言陷害忠良。賢能的人不被任用,聖人就會被迫逃匿,貪利偽詐的人就會出來興風作浪。君臣互相猜疑,那麼國家就容易土崩瓦解,以致百姓互相殺伐,父子離散,骨肉分離,這些就是“萌芽巇罅”導致的結果。一見到“萌芽巇罅”,聖人就應該聯係到可能出現的現象,采取相應的手段提早加以對付。

精髓典要

鬼穀子所指的“見萌芽巇罅,則抵之以法”,與我們常說的“未雨綢繆”是一樣的道理,是對未來各種突發危機的預測和預備。

很多人都在事情發生以後才說什麼如果我不這樣,如果我早有準備,要是我當時那樣,要是我不那樣做等騙自己的話。殊不知,當一切已成定局,就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與其在事故發生之後再采取措施來彌補,不如在事前就對可能發生的危機進行防範。未雨綢繆是降低損失的最佳措施,是智者避免災禍的良方。試想一下,如果養羊人在狼來了之前,先把羊圈的漏洞補好,那又如何會給狼可乘之機把羊叼走呢?

事事三思而後行,可行則行,不行則止。有備而行,離功近也。望梅止渴,畫餅充饑,也隻能維持一段時間,並不是長久之計。未雨綢繆,成功則手到擒來。

任何時候,天都有不測風雲,更何況隨時處在不斷流變之中的世事人心。無論是國家、群體,還是個人,要想打開通向安全平穩的未來的大門,就應該牢牢握住“未雨綢繆”這把鑰匙,從而把災難和不幸擋在門外。

事例一

周公旦,姬姓,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同薑尚、召公等人一起協助武王姬發完成興周滅商的大業,立下了卓絕的功勳。建立周朝後,武王給他分了封地,還把他留在京城輔政。

兩年後,武王卒,年幼的太子姬誦被擁立為國王,即周成王。由於當時成王年幼,根本不懂治國之事。在周朝草創、百廢待興之時,周公旦便代王執政,處理國家大事。

周公攝政,卻引起了成王的三個叔叔管叔、蔡叔和霍叔的妒忌,他們到處造謠,說周公旦欺成王年幼,企圖篡奪王位。

很快,成王聽到了這些流言,在心裏對周公旦產生了懷疑。

周公旦覺得一時難以向成王解釋清楚,同時也為了消除成王對自己的疑慮,便離開鎬京,去了東都洛陽。

被封在商地的紂王兒子武庚一直對商朝的滅亡很不甘心,他見周朝兄弟之間產生了矛盾,一邊悄悄派人和管叔等聯絡,進一步挑撥離間,一邊準備起兵反叛,借機想脫離周朝的統治。

在這緊急關頭,周公旦親自率軍東征,經過三年戰鬥,終於平定了叛亂。之後,周公旦擔心成王仍然懷疑自己,便揮師又回到了東都洛陽。

後來,周公旦查清了武庚暗中與管叔等人勾結的情況,他以母鳥自喻,把武庚比作貓頭鷹,寫了一首名為《鴟鴞》的詩送給成王:“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這時候,成王已經了解到周公旦從無野心,他明白了周公旦在《鴟鴞》中表達的意思,便派人把周公旦請回鎬京,殺了有可能引來禍端的武庚、管叔和霍叔,被流放的蔡叔後死於途中。

之後,周公旦大行封建,將王室宗親、開國賢臣分封各地,建立藩國,以此作為天子的屏障,周朝得以真正地鞏固和發展。

從表麵看,《鴟鴞》意思是:趁著天還沒有下雨的時候,趕快用桑根的皮把鳥巢的空隙纏緊,隻有把巢堅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

周公旦懂得“聖人見萌芽巇罅,則抵之以法”的哲學道理,通過一首《鴟鴞》,暗示成王要居安思危,趁著國家還沒有出現動亂時,提前防範或趕走身邊的奸臣小人,表達了自己對國家的關切和憂慮。

事例二

2003年5月26日,宮城、岩手地震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這是一次強地震,波及範圍北起北海道,南到關西地區,還引發了3起火災,但日本的損失並不是很大,受傷人數僅為90人。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日本作為島國,是地震多發列島。為了預防地震,減少地震給人民和政府造成的損失,日本政府十分重視地震危機管理。

除了在房屋建築上提高防震的標準之外,日本政府對大眾進行的抗地震教育和訓練做到了經常化和製度化。日本的每一個市、鎮都有專門的防震指揮部,平時會定期組織防震演習,震時實施救災指揮。

為了防震、抗震,日本所有民眾家中常備有緊急避難用品包,又稱為“防災袋”。它裏麵裝有瓶裝水、壓縮餅幹、手壓式手電筒、口罩、手套、藥品等多種應急用品,結實耐用,防火防水,而且每年更換一次。

由於地震來勢特別快,有的人甚至把鹽和糖等人體必需品以及貴重物品等放在枕頭套內,一覺察到大地搖動他們就立即抱起枕頭出逃,既可用枕頭保護頭部,又能降低財產損失。

在辦公室、商場、街道等其他場合,日本人也設計了不少避險和互救提示,比如,牢記發生地震時避免停留在貨架或懸空物體附近,一些公共場所繪製有詳細的逃生路線圖等。

為了在第一時間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和高密度的信息服務,日本的電話公司、媒體等機構都備有地震預警係統,以備利用地震縱波與橫波先後襲來的短暫時間差發出地震速報,分秒必爭以降低地震的影響。

在日本,關於防震教育和訓練是從娃娃抓起的,老師不僅對孩子進行防震的常識教育,教育孩子們一旦發生地震不要慌亂,要保護好頭部,從容有序躲避,而且還經常舉行防震演習。比如,老師一說地震開始,孩子們便立即雙手抱頭,鑽到桌子下麵或者其他較安全的地方。

因此,當地震來臨的時候,大多數的日本市民都很鎮靜自若,他們自發地組織自救和他救,很少出現騷亂現象。而政府也會非常及時地采取相應的措施處理這種危機,力爭將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地震之所以不會給日本造成太多的損失,是因為日本在充分掌握危機信息、建立危機計劃的基礎上,提前進行必要的教育和訓練,以變應變,在變中求生存、求發展。

與此相同,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衝擊亞洲時,日本、韓國、泰國等紛紛陷入危機的泥潭中,經濟急速下降,國家政局也出現混亂,唯獨中國高瞻遠矚,未雨綢繆,提早備下了雄厚的外彙儲備,事先采取了各種積極有效的防範措施,保持了平穩的經濟發展,成為亞洲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