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篇 恒謂之大,變謂之新(3 / 3)

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歎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

《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對於年輕人來說, 應該學習王勃的表現欲望,糾正平時不愛表現不喜歡“獻醜”的心理。時刻抓住眼前的機會,時刻準備著在人生的舞台上秀出自己燦爛的一麵。

◎ 敵變我變,敵不變我還是要變 ◎

【原文】 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禦其事。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陽還終始,陰極反陽。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譯文】 損害還是補益,離去還是接近,背叛還是歸附,都是運用陰、陽的變化來實行的。陽就運動前進,陰就靜止或者隱藏;陽活動顯出,陰就會隨行潛入。陽環行於終點和開端,陰到了極點就反歸為陽。凡是憑借陽氣活動的人,可以施以德澤使自己得以生存;凡憑陰氣靜止的人,可以根據形勢以求保全。用陽氣來追求陰氣,要靠道德來包容,用陰氣結納陽氣,要施用力量。陰陽之氣相交相生,是依據開啟和關閉的原則。這是天地之間陰陽化生的道理,又是說服人的方法,是各種事物的先導,也可以說是天地的門戶。

精髓典要

形勢的變化相當複雜,要想做到積極應變,除了要順應時代的潮流之外,還應當根據對手情況的變化而變化,製訂或修訂新的計劃。正如鬼穀子所說:“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

就商業活動來說,市場變化多端、企業競爭激烈,企業要想不被淘汰,掌握競爭優勢及擴大市場占有率,甚至占據一定的有利位置,必須要時刻關注競爭對手情況的變化,靈活地製訂經營計劃。企業能否順應這種變化而動,是企業能否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

即使對方不做什麼變化,你也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思想與行為的基本策略。做到敵變我變,敵不變我還是要變。隻有這樣,才能以靈活打敗對方,最終立於不敗之地。

生活中永恒存在的是變化,每個人走的都不是一條筆直的通道。無論你是否害怕、是否承認,任何人都無時無處不在發生著變化。沒有變化就意味著停滯不前,意味著被淘汰。

為了求生存、求發展,免於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貽誤戰機,大家都在變化中想新招數、出新點子。正所謂“時移則勢易,勢易則情變,情變則法不同”。

事例一

公元198年,曹操假天子之命,興兵討伐南陽張繡。由於對方固守南陽城,兩軍激戰,但久攻不下,曹操內心十分焦躁,一直苦苦思索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進攻方法。

曹操親自騎馬圍著南陽城巡視,無奈張繡處處守備森嚴,根本無可乘之機。直到第三天,他終於驚喜地發現張繡守城的一個破綻:東南角城牆的磚石,新舊不一,而且鹿角多遭毀壞。

足智多謀的曹操,想起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妙計,他立刻傳令在城西北堆積柴薪,召集諸將,擺出了集中攻西北方向的架勢。實際上,卻秘密命令軍隊準備攻城器具,從東南角突襲入城。

張繡早就見曹操騎馬繞城觀察了三天,如今又見曹軍在西北角堆積了許多柴薪,心中大喜,準備下令軍士們嚴守西北角。

謀士賈詡說道:“如果我們嚴守西北角,城必失。”

張繡驚異地問道:“此話怎講?”

“曹操圍著城牆看了三天,我也在城牆上看了他三天。曹操見東南城角磚石多有毀壞,打算從此薄弱環節進攻。可他明裏卻在城西北堆積柴草,想騙我軍將主力放在西北方向守衛,好乘黑夜從東南角突進城內。”賈詡回答。

張繡驚問:“那我們怎麼辦?”

賈詡想了一會兒,說:“這個很容易,我們不妨將計就計,可令精銳士兵飽食輕裝,藏匿於東南房屋內,讓百姓假扮士兵,擺出盡力防守西北的樣子。到了晚上,等曹軍在東南角爬城牆進城後,伏兵齊起,他們猝不及防,必敗無疑。”

得知張繡集中兵力到西北角上呐喊鼓噪,拚力守城,而城東南防衛卻十分空虛,曹操大笑道:“張繡中了我的計了!”便命令部分軍隊佯攻西北角,精銳主力則秘密在東南角做好爬城準備。

晚上二更時分,曹操率領著精銳主力悄悄地爬上了城牆,砍開鹿角,隻見城中無一動靜,他們便一擁而入。忽然,聽得張繡的伏兵四麵衝殺出來。

曹操突遇意外,頓時手忙腳亂,又經不住對方精兵勇猛掩殺,敗退出城,潰散數十裏,損兵折將五萬餘人。

鬼穀子說:“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賈詡就是如此,根據曹操的攻城計劃,及時調整守城策略,大敗曹軍。敵變我變,敵不變我還是要變,神出鬼沒、鬼神難測,堪稱奇謀。

事例二

美國有一家主產牙膏的日用品公司,它們生產的牙膏產品優良,包裝精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銷售額蒸蒸日上,令公司總經理及全體工作人員雀躍萬分。

但在隨後幾年,市場上出現了眾多的牙膏生產商,質量和它們相差無幾,還推出了功效性牙膏。這家牙膏生產公司的銷售業績停滯了下來,並出現日益下降的趨勢。

為了應對這個嚴重的危機,總經理將高層召集在一起,召開了一次高管會議,商討對策。

有人提議在現有功效性牙膏的基礎上,再開發一些鮮為人知的功效,標新立異,吸引消費者。總經理同意了。但是他知道這樣的變化,隻能在短期內取勝,用不了多久就又會出現銷售危機。

“你們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總經理沉吟了一會兒,問道。

這時,一名部門經理站起來,自信地說:“尊敬的總經理先生,我有一個自認為很好的建議,我想會對公司有所幫助。但是我有一個條件,如果您采用了我的建議,必須另付我100萬美元!”

“什麼?另付你100萬美元!”總經理有些生氣說,“你太過分了吧?我每個月都支付你薪水,另有分紅和獎勵。現在叫你來開會討論公司問題,你還要另外要求100萬美元?!”

“請您不要誤會。我是很講究公平的,如果您認為我的建議行不通,您一分錢也不必付我。”部門經理平靜地解釋道。

“一個小小的建議值100萬美元,我倒要仔細聽聽你這是怎樣一個建議了。”總經理有些嘲諷地說道。

部門經理並沒有生氣,他清了清嗓子說,“我建議將現有的牙膏開口擴大1毫米,您覺得如何呢?”

總經理沒有說話,他不明白將開口擴大1毫米有什麼可用之處。其他人也紛紛議論這個部門經理太囂張了,一個沒有什麼特點的建議,居然敢和總經理“獅子大開口”。

“試想,每天早上,每一個消費者都多用1毫米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費量將會多出多少呢?”部門經理笑了笑,繼續說道。

總經理想了一會兒,笑了。他馬上讓助理拿來一張支票,恭敬地將100萬美元送到了部門經理手裏,並下令立刻重新設計牙膏的包裝,關鍵是要將牙膏開口擴大1毫米。

將牙膏開口擴大1毫米後,該公司不僅輕鬆地度過了牙膏銷量低迷期,而且牙膏營業額大大增加。

為了提高牙膏銷售額,該公司像其他日用品公司一樣,決定開發功效性牙膏,做到了“敵變我變”。在此基礎上又決定開發一些鮮為人知的功效,標新立異,這是“敵不變我還是要變”。但為避免又出現銷售危機又史無前例地將牙膏開口擴大1毫米,是“敵不變我還是要變”的再度升華。事實證明,這樣的改變促使其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提高了產品銷量,收到了意料不到的效果。

在商場上,當同行對手出現新創意、新舉動的時候,你千萬別將腦袋密封,一定要及時做出相應的改變,以吸引消費者。而且,最好是在對方還沒有使用或者發現改變前,才能獲得顯而易見的功效。

◎ 讓局麵變得更好 ◎

【原文】 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譯文】 如果統治還能維持,就要設法采取抵塞的辦法,使其裂隙得到彌合,使國家能夠繼續存在。如果這個統治已經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就要用新的國家政權來取而代之,使之獲得新生。總之要解決矛盾,或這樣彌補,或那樣對付,或彌補裂縫,或顛覆更新。例如五帝對當時偶爾的失誤,均采取一些辦法來挽救;夏、商、周三王時代,則是采取顛覆辦法,建立了新政權。至於春秋戰國諸侯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不可勝數。在這個混亂的時代,誰善於改革創新、隨機應變,誰就能占據上風。

精髓典要

“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鬼穀子認為,變化是世界萬物的發展規律。人要想像大自然一樣繼續自然生存,學會改革創新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西方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麵對困境時,那些拘泥於傳統,不求變革的人,是不符合鬼穀子所說的捭闔之道的。

有個叫卜子的人,讓他的妻子做一條新褲子。妻子問:“你想把新褲子做成什麼樣呢?”卜子說:“就像我的舊褲子一樣。”於是,妻子做好新褲子後又弄髒。結果新褲子和舊的一樣破舊了。

生活是個奇怪的東西,並不會遵從某個人的願望。要想成功的最合適的方法就是擺脫那份等待的安逸,積極地進行改革創新。好的傳統要堅守,遺留的弊病要有勇氣拋棄,你會發現局麵會變得更好。

在這信息如此發達的年代,競爭如此慘烈的環境,要想有一席之地,必須具有改革創新的觀念。敢於並善於改革創新,將不如意化解為如意,由困境進入順境,這正如陸遊所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沒有改革創新,就沒有發展,沒有改革創新,必然失敗。

總之,改革創新涉及我們身邊的方方麵麵,從學習到工作。如果我們深層理解改革創新,把改革創新當成一種戰略,而不是戰術或者救市稻草,我們就會發現:改革創新如經典歌曲一樣,長盛不衰。

事例一

古代能夠做出偉大業績的,是那些深明變通之道而不拘泥於祖先之法的人,實施“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正是這樣的人,是一位值得後人效法的傑出改革人物。

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天下大亂,戰爭不斷。正處在國勢衰落時期的趙國經常受到秦國等大國的討伐,屢吃敗仗,大將被擒,城邑被占,就連北方的遊牧民族也不斷來侵擾。

眼看著趙國就要被兼並,壯懷激烈,意圖振興趙國的趙武靈王意識到不能坐以待斃了,他一直苦苦思索如何才能達到北禦匈奴、南防秦國的目的。

想到中原的軍隊作戰一般使用兵車,人們還不習慣於騎馬,在善於騎射的遊牧民族騎兵麵前,車戰有著不夠靈活機動的明顯缺陷,趙武靈王有了一個大膽的推想。

他對手下說:“胡人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又用騎兵、弓箭,來如飛鳥,去如絕弦,是當今之快速反應部隊。我們為何不學習他們,這樣一來,馳騁疆場哪有不取勝的道理。”

可是,這個命令一下達,就遭到許多皇親國戚的反對。趙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是趙國很有影響的老臣,他聽說趙武靈王要讓大家都改穿胡服,便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為由,拒絕接受變法。

趙武靈王駁斥說:“德才皆備的人做事都是根據實際情況而采取對策的,怎樣有利於國家的昌盛就怎樣去做。隻要對富國強兵有利,何必拘泥於古人的舊法。”

公子成見趙武靈王動了真的,心裏很不是滋味,便以病為由拒絕上朝,並在下麵散布謠言說:“趙武靈王平素就看著我們不順眼,現在讓我們改穿胡服,是故意做出來羞辱我們的。”

趙武靈王聽說後,穿著胡服去會見滿朝文武大臣,並當著他們的麵用箭將門樓上的枕木射穿,並嚴厲地說:“改穿胡服是為趙國的安危著想,誰膽敢再說阻撓變法的話,我的箭就穿過他的胸膛!”

為了照顧公子成等人的情緒,趙武靈王又親自上門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複地講穿胡服、學騎射的好處。公子成終於被說服了,趙武靈王立即賞給公子成一套胡服。

大臣們一見趙武靈王和公子成都穿胡服了,主意已定,再說什麼都沒有用了,隻好跟著改穿胡服了。有的人剛開始覺得不習慣,後來覺得穿了胡服,做事行動實在方便得多。

見條件成熟後,趙武靈王開始訓練將士,讓他們學著胡人的樣子,騎馬射箭,轉戰疆場,並結合圍獵活動進行實戰演習。趙軍上下掀起“易胡服”、“學騎射”的高潮。

在趙武靈王的親自教習下,趙國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軍事能力大大提高,收服了中山、林胡、樓煩等國,向北方開辟了上千裏的疆域,成為當時的“七雄”之一。

趙武靈王以“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和膽識,衝破守舊勢力的阻撓,堅決實行胡服騎射,這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次大變革,被曆代史學家傳為佳話。

變革舊的事物,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更不是隻靠熱情就能奏效的,它需要一段時間的準備,更需要審慎縝密的考慮安排,還要能夠得到人們的理解和信任。任何人在改革創新的時候,若能夠做到德行天下,天下人自然會雲集響應,這樣的變革前景當然美好。

事例二

陸軍是一家服裝店的老板,他的生意很清淡,一個朋友還欠了他兩萬多的貨款,遲遲不還。經過長時間的交涉,朋友最後提供了一萬多隻手帕,用來抵償債款。

看著這批品種單一,花樣不多的手帕,陸軍就像手持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畢竟手帕很不值錢,在這個旅遊城市的哪個旅遊點上都隨處可見,能有多少人買?

焦慮的陸軍常常坐在小店裏,漠然地注視著來來往往的穿著各異的行人。隻有遊客朝他走來時,他才會微笑一下。但很多時候,遊客並不是來消費的,而是問問路。

一天又一天,陸軍突發奇想:“手帕上可印花、印鳥、印山、印水,為什麼不能印上導遊圖呢?要在這些手帕上印上導遊圖,也許對那些不認識路的遊客,會很方便。”

“如果這種手帕別人認同還可以,如果賣不出去的話,又要多貼印刷的成本。”妻子的話讓他又猶豫了。

不過,斟酌再三後,陸軍還是決定試一試,畢竟手帕一直留在手裏更是一點用也沒有,試試或許有贏利的可能。

於是,陸軍立即聯係了一家工廠,將全部手帕印上了城市交通圖及有關風景區導遊的圖案。一印好,他就對來往的遊客進行推銷,果然賣了很多。

一天,一個中年男子來到陸軍的小店,當他看到陸軍所銷售的手帕上印著導遊圖時,立即詢問這種手帕的價格,並說:“如果一個可以賣3元錢左右的話,我會要5000個。”

原來他是一家旅行社的老板,最近公司在接到了一個有五千個客戶之多的“大單子”。但那邊特別強調,需要旅行社提供一個簡易的手帕、城市交通圖及有關的風景導遊圖。

現在這種印著導遊圖的手帕可以將導遊圖和手帕兩樣東西用一樣東西的價錢買回去,省錢又省事,把對方要求的兩件事情當做一件事情來辦,真是打著燈籠也難找。而且一定會受遊客們的青睞!有了這樣的條件,這家老板自然很希望能達成這筆生意。

陸軍正好還剩差不多6000個手帕,經過對方的交涉,生意自然水到渠成了,陸軍也獲得了一筆意想不到的利潤。

陸軍利用“求變思維”,將手帕和導遊圖兩個毫不相幹的事物聯係在了一起,有了這樣一個巧妙的創新後,原本沒有吸引力的手帕絕處逢生,銷路大開,死貨就這樣變成了活錢。

試想,如果陸軍坐以待斃,一味地固守老經驗,不改變自己的辦事思路,那麼,就不會有機會推銷自己的手帕,隻能讓手帕一直在店中閑置。即使他盡力氣推銷手帕,恐怕結果也隻能是失敗。

不論是在生活、工作,還是學習中,變化總是無時無處不在發生,對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無論你是否害怕變化的到來,還是想擁有別人無法企及的優勢,讓局麵變得好起來,改革創新是明智的捷徑。“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這可以看做是鬼穀子對現代人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