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到現代社會和企業管理上,就是說個人的行為要順應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並按照規律去製定相應的法律製度,不輕易變更。讓人們在這樣的法律製度下,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
麵對管理,放權稱之為無為;麵對婚姻,互信,給對方足夠的空間,稱之為無為;與人相處,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對方,稱之為無為……
每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要想在某些事上做出成績,就必然需要舍棄不重要的事情或不宜做的事情,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個點上。什麼事都想幹的人,必然會減少精力,往往什麼事都幹不好。
而有所不為體現的是一種高明的智慧。大千世界,能夠找準目標,能夠拋卻繁雜無關的紛擾,把自己最大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最值得的地方上。這樣的人生才是充實的、有意義的。不管成敗,都將是無悔的人生。
事例一
曹參,字敬伯,今江蘇沛縣人,曾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百戰,屢建戰功,是西漢的開國功臣。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封為平陽侯,僅次於相國蕭何。
公元前194年,劉邦命曹參為齊王(劉邦的長子)相國。在齊國擔任相國的9年中,曹參按照黃老“治國貴在清淨無為”的辦法製定了各項政策,讓百姓們自行安定。很快,齊國經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百姓過上了安穩的太平日子,人們都稱頌曹參是賢明的丞相。
蕭何臨終時,向漢惠帝劉盈推薦的賢臣隻有曹參。於是,漢惠帝便讓曹參接替蕭何,做了漢朝的第二代相國。大家都在翹首相盼等著看新官曹參上任之初怎麼燒這三把火呢,可是結果卻大失所望。
曹參從各郡和諸侯國中挑選一些質樸而不善文辭的厚道人,立即召來任命為丞相的屬官。斥退、攆走了官吏中那些言語文字苛求細微末節,想一味追求聲譽的人,並下令不對法度做任何的改變,一概遵循蕭何製定的法度。接下來,曹參自己對朝廷的事不管不問,一天到晚就和人在丞相府喝酒聊天。
有些性急的人見曹參不理政事,便想上門相勸,或者為他獻計獻策。可是這些人一到,曹參就立即拿美酒給他們喝,並打岔說:“先喝酒、喝酒,有什麼事喝完酒再慢慢地談。”過了一會兒,客人想開口談正事了,曹參又讓他們喝酒,直到喝醉後離去,始終不給客人開口勸諫的機會。
漢惠帝見曹參不理政事,有些不悅地問曹參:“當初我是因為信任蕭相國才肯讓你擔任相國的。誰知,你任相國以來,什麼事情都不願意做,我真懷疑蕭相國的眼光啊!”
曹參聽罷,不急不惱,隻是平靜地問漢惠帝:“請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誰更賢明英武呢?”
漢惠帝立即說:“先帝立功建業,功勞覆蓋千秋萬代,我怎麼敢和先帝相提並論呢?”
曹參又問:“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蕭何相國相比,誰更有德才呢?”
“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蕭相國。”漢惠帝瞥了一眼曹參,回答道。
“陛下說得非常正確。”曹參笑了笑,說道,“先帝與蕭相國在統一天下以後,陸續製定了許多明確而又完備的法令,在執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現在您的賢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蕭相國,難道我們還能製定出超過他們的法令規章來嗎?”
接著,曹參又誠懇地說:“現在陛下是繼承守業,而不是在創業。因此,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謹守各自的職責,遵循原有的法度辦事而不隨意更改,不是很好嗎?”
聽了曹參的解釋後,漢惠帝想了片刻,突然說道:“我明白丞相的苦心了,你不必再說了!以後我們就照舊章辦理吧。”
在任丞相三年,曹參遵照蕭何製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日漸提高,天下的人都稱頌他的美德。“蕭規曹隨”為曆史上的佳話。百姓們編了這樣的歌謠:“蕭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參接任後,遵守不偏離。施政貴清靜,百姓心歡喜。”
曹參作為漢朝相國,極力主張清淨無為,這完全是因為他太了解國家的處境和現狀了。遭受秦朝長期的酷政統治以後,曹參深知百姓們需要休養生息。同時,他也知道漢惠帝的能力不如漢高祖,自己的能力無法超越蕭何,既然這樣,遵循漢高祖和蕭何製定的舊章,不節外生枝,安定百姓,才是最好的選擇!
事例二
中國台灣奇美公司,以生產石化產品ABS而位居全球行業第一。它的規模和資金雖然沒有王永慶麾下的台塑龐大和雄厚,但是它的生產力卻是同行業的4倍。
當很多企業家紛紛向奇美公司的前董事長許文龍請教經營秘訣時,這位成功者的回答居然是:“我並沒有什麼秘訣,我經營的唯一方法是讓員工按照他們的方式去做事。”
說來奇怪,雖然董事長是奇美公司的一級頭銜,但董事長之位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虛職,簡直就像英國女王一樣。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許文龍連一間專門的辦公室也沒有。
談起這位董事長時,員工們經常會這樣說:“對於企業內大大小小的事情,許老板從不做任何書麵指令,即使偶爾和我們開會,也隻是聊聊天、談談家常而已。”
“因為公司沒有我的辦公室,我隻好經常開車到處去釣魚。而且,很多時候,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圖章放在哪裏,不過我不用擔心公司的事情被耽誤,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相應的權力,其實公司有沒有我根本不會造成什麼影響。”許文龍曾笑著這樣說。
有一次,突然下起了大雨,許文龍想去公司看一看。當員工們看到他時,很驚訝地問:“董事長,公司沒有事情,你來幹什麼?”許文龍想了想,笑著說:“對呀,沒有事我來幹什麼?”於是,他又開車出去了。
許文龍的“無為”,讓每一個員工感受到了一種寬鬆的工作氛圍。正是由於這樣的寬鬆,給員工提供了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平台,將他們的潛能無限地激發出來,進而不斷地給企業輸入新鮮的血液。
後來,奇美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很快占據了國內外市場,使美國和日本在內的同行們畏之如虎,無不退避三舍。許文龍的這種經營理念實際上就是對“無為而治”的肯定。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這一古訓已成為現代企業的經營之道。然而,當看起來很美的誘惑來臨時,許多經營者卻把“可做”當成了“該做”,專業化還未做成功,就做起了多元化經營。殊不知,這樣眉毛胡子一把抓,結果很可能是兩手空空。
“有所不為”有時很困難,甚至很痛苦。但惟其如此,才能攀登到更高的山峰上。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曾經這樣說過:“如果你想同時坐兩把椅子,就會掉到兩把椅子之間的地上。我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為我一生選定了一把椅子,而沒有再選一把椅子。”
要想實現自己的夢想,達到自己的目標,就讓我們排除可能影響我們前進的事情和思想,將它們列入到我們所“不為”的事情裏麵,集中自己的精力和力量向目標挺進吧。
◎ 占據主動權 ◎
【原文】 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
【譯文】 想控製對方時,可用“揣摩”的手法去嚇唬他、用高超的議論來激勵他、用事實暗中證實給他、用“內符”之術去誘使他有所動作。假如對方仍無所動,我們便亂其視聽,使他的思路陷入混亂而不知所措,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計謀。
精髓典要
鬼穀子強調“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無效之後,要“亂而惑之”。即以各種變化的假象掩蓋真相,製造煙霧,迷惑敵人,從而將主動權據為己有。這是一種聲東擊西、出奇製勝的智謀。
判斷事物時,人們對於發生的事情,往往會有先入為主的判斷,以後的思路都會盡力堅持這一判斷。即便認識過程中會有許多疑點,人們也會自然而然地忽略。此智謀之所以行之有效,利用的正是這種思維。
此智謀適合在我方不便正麵進攻但又另有可行之路的情況下使用。等對方在“亂”、“惑”之後,察覺到你的真實行動時,肯定會手忙腳亂,這正是你取得成功的最好時機。
事例一
公元73年,北方匈奴又大舉進攻東漢,圍困雲中城(今內蒙托克托一帶),雲中太守廉範奉命抵抗,但曠日持久的兩軍對壘,使漢兵日益顯露出疲憊,形勢很是危急。
夜,已經很深了。門口幾個哨兵舉著火炬在來回巡邏,廉範手裏拿著一本已經翻爛的兵書,站立在窗口,眉頭緊鎖,凝視夜色,苦思著破敵之策。
“廉大人,軍中糧草將盡,繼續這樣長期孤守,終不是辦法。依小人之見,我們強行突圍出去吧!”一位部將建議。
廉範搖搖頭,說:“敵人兵力數倍於我,若強行突圍的話,弄不好會招致全軍覆沒。”
另一個部將說:“那我們向四周友鄰求救吧。”
廉範繼續搖搖頭,說:“匈奴這次是大舉進攻,萬一友鄰隻顧自己不肯增援,或者確實分不開兵力的話,那就會暴露我們的實力了。”
諸將一片沉默。
“有了!”廉範突然兩眼閃閃生輝,說道,“有辦法了,我們用假象欺騙敵人,就可以將主動權歸為己有了。”
“用假象欺騙敵人?”部將們疑惑地問。
廉範對其中一個部將如此這般地一通耳語,說得部將不時點頭,並馬上照廉太守的計謀行事。
沒一會兒,哨兵手裏的火炬變成了十字形,隻見他們用手握住一頭,其餘三頭都點著火。再過了一會兒,軍營中所有的兵士都舉著這樣的火炬出來了,他們在軍營裏分散站開。頓時,一個人好像“變”成了三個人。
夜色微明,匈奴軍營前有人開始指指點點,紛紛議論:“廉範的軍營裏怎麼到處都是舉著火炬的士兵,看來是漢朝的增援部隊已經來了。”
匈奴主帥聞聽也趕了出來,他以為漢朝大軍要發動攻擊了,便急忙率領部隊收起帳篷,向北撤退。
這時,廉範命令士兵們緊擂戰鼓,追趕匈奴軍,一時間喊殺聲驚天動地,一人衝鋒,殺敵數百。匈奴兵慌忙中被迫應戰,自然力不從心,漢軍大敗匈奴,輕鬆解了被困之危。
聰明的廉範通過火照影子的方法,迷惑了敵將,使其認為漢朝援軍已經抵達軍營,正準備發動攻擊,隻好選擇逃命。漢軍由敵強我弱瞬間變成了我強敵弱,輕鬆掌握了這次戰爭的主動權。廉範讓人影成為嚇唬對方的有利武器,甚至連自己的部將都無法弄明白其中的奧秘,從而獲得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功效。
事例二
在一條繁華的商業街上,有兩個生意人同時開了電子產品店。兩家店僅有一牆之隔,因此這兩個生意人不知不覺間就變成了“死對頭”,真是應了那句話——“同行是冤家”。
如果這家出售的電子產品,每件打7.5折,那麼第二家出售相同的電子產品時就會打7折。如果這家送前來購物的顧客一個耳機,那他就會以價格更高的鼠標相贈,他們之間經常展開這樣的競爭。
為此,兩個老板還經常在街上相互咒罵,甚至大打出手。當他們的爭吵沒有效果時,他們中間的一個人就會從競爭中退出來,宣稱另一個店老板是瘋子,並且還說“真的一點賺頭都沒有了”。
由於他們不斷地打“價格戰”、“優惠戰”,附近的人都喜歡來這兩家電買電子產品,而且經過比較,總會選擇更物有所值的那家。顧客們都覺得自己撿到了大便宜,暗自笑言這兩個老板是大傻瓜。
幾十年來,這樣的競爭一直沒有間斷。
直到有一天,年齡比較大的那個老板去世了,另一位老板顯得悲痛之極。沒過幾天,他開始清倉大促銷,待處理完所有的電子產品後,他就搬走了,人們再也沒看見過他。
後來,新搬來的店主發現這兩位老板的商店間有一個暗通道,他還在牆上看到了一張兩人的合照,照片背麵清楚地寫著幾個字——兄弟情深。原來,兩位老板是親兄弟。
所有的價格競爭都是一個局,本是親兄弟的兩人,每天都在周圍人麵前彼此攻擊對方,其實都是在演戲,為的就是吸引更多的顧客來關注他們的生意,誰獲得勝利了,誰就把兩人的商品一起拋出去。這樣巧妙的方法,達成了“共贏”局麵,令人歎為觀止。
可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的智謀應用於商戰,就是故意暴露自己的行動,然後暗中進行行動。用以迷惑、麻痹競爭對手或者顧客,使其放鬆警惕,可以戰勝對手或贏得顧客。
◎ 做一隻振翅高飛的“帝王蛾” ◎
【原文】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為之者,可則決之;去患者,可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
【譯文】 給王公大眾謀劃事情,如果那件事情崇高而又能享有美名,就馬上施行;如果那件事情不用費力便可以容易地獲得成功,可立即決斷;如果事情辦起來很費力,要忍受勞累困苦,如果可以就做出決斷。能排除憂患的事,隻要能施行,就馬上決斷;能追求到幸福的事,隻要能施行,就馬上決斷。
精髓典要
在這裏,鬼穀子著重強調了成功者都具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善於抓住機會,勇於且積極地表現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對表現欲存有偏見,以為那是“出風頭”,是不穩重、不成熟的表現。所以,不喜歡在大庭廣眾麵前表現自己,僅滿足於埋頭苦幹,默默無聞。也有一些很有才華的人,缺乏當眾展示自己的勇氣,遇事緊張膽怯,每每退避三舍。
這樣一來,你的才華就沒有地方施展,你的好建議別人不會知道,你會失掉很多機會。長此下去,你隻會給人留下平庸無能、無所作為的印象,自然得不到重視和好評,更別說被重用了。那時候,你就隻有大喊“後悔沒有珍惜”了。
在當今,社會相當注重人才,但被重用的機會不會平白無故降臨到我們頭上。這就需要你要善於、勇於表現自己最優秀、最吸引人的一麵,這樣你才能被人注意,才可能有被重用的機會。
機會垂青於有準備的人,也垂青於善於表現自己的人。表現不代表自負,不表現也並不意味著謙遜。如果你善於表現自己,你不一定會成功。但如果你連表現自己的勇氣都沒有,就永遠不可能成功!
事例一
戰國時期,趙國遭強秦攻打。由於在長平之戰中遭到慘敗,兵力不足,趙國漸漸抵擋不住秦軍,趙孝成王要相國平原君出使楚國,想辦法爭取聯楚抗秦。
出發之前,平原君打算從手下三千門客中挑選20個文武雙全的人一起去楚國。挑來挑去,隻挑中了19個人,最後一個人怎麼也選不出來。
正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坐在末位的門客站了起來,用堅定而自信的語氣自我推薦說:“我來當這最後一個吧!”
看著這張陌生的麵孔,平原君問道:“先生,請問你叫什麼名字?到我門下來有多長時間了?我怎麼對你一點印象也沒有?”
那個門客平靜地說:“我叫毛遂,來到主人門下已3年有餘。”
平原君搖了搖頭說:“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把錐子放在口袋裏,它的尖兒很快就冒出來了。可是,先生你來我這兒已經3年了,我從來都沒有聽說過你的名字……”
毛遂解釋說,那是因為自己平時不愛出風頭,不爭名奪利。平原君很欣賞毛遂的膽量,就讓其跟自己一起去楚國。
來到楚國以後,平原君跟楚王的談判進行得十分艱苦,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楚王說什麼也不同意出兵抗秦。看著談判毫無進展,平原君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隻好沉默。
這時,站在台階下的毛遂高聲嚷道:“合縱不合縱,三言兩語就可以解決了,怎麼從早晨說到現在,還沒說完呢?”他一邊說著,一邊不慌不忙拿著寶劍上了台階。
“還不趕快下去!”聽見毛遂的話,楚王非常不高興,他用手指著毛遂說道,“我正跟你的主人商量國家大事,哪裏輪到你一個無名之輩多嘴?”
這時候,毛遂已經走到離楚王很近的地方了,他按著寶劍跨前一步說:“你用不著仗勢欺人,我現在可以隨時取你性命!不過,在取你性命之前,你要先聽我說幾句話。”
楚王看著毛遂手中的寶劍,聽他的語氣是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的,不得不緩和了口氣:“好吧,好吧。我倒看看你有什麼高見,請說吧!”
接著,毛遂詳細地分析了當時各國的情況,尤其分析了楚國當時的處境,合縱與否的優勢與劣勢也講得非常明白。最後,楚王同意了合縱抗秦。回到趙國後,毛遂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
毛遂平時不露聲色,在人前總是十分低調,從不表現自己的智慧,以至於主人平原君對他毫無印象。但是到了關鍵時刻,毛遂卻能不失時機地勇敢推薦自己,並施展自己的才幹,力挽狂瀾,好鋼用在了刀刃上,從而讓平原君印象深刻、銘記在心,助其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事例二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