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篇 恒謂之大,變謂之新(1 / 3)

第5篇 恒謂之大,變謂之新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在事物“合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巇”的存在,而且這種“巇”會由小變大。“抵巇”就是采取措施和方法防止和消滅“巇”。“抵巇”有兩種方法,一是彌補,二是征服。彌補的結果是恢複原樣,使其持恒;征服就是通過“變”加以改造獲得新生。

◎ 成大事者,必有大恒心 ◎

【原文】 故為強者,積於弱也;為直者,積於曲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

【譯文】 所謂的強者,都是從眾多的弱小逐漸累積起來的;直壯,是由彎曲慢慢積累而成的;富裕並有一定的節餘,是從一點點的不足積累起來的,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

精髓典要

俗語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古代名賢有恒心乃成大業,近代有恒心者青史留名,名人領袖皆有恒心,可見做人做事一定要有恒心。

“恒心”是劉備的“三顧茅廬”。倘若劉備沒恒心,臥龍先生恐怕仍將臥於山中,絕不可能助他成就蜀國,更不可能使他譜寫三國鼎立的篇章。

“恒心”是愛迪生所說的“天才就是2%的靈感加上98%的汗水”。為了尋找燈泡內的耐熱材料,他先後試用了大約六千種纖維材料,最後找到鎢絲,花了20年時間。

凡要完成一項工作或成就一番事業,沒有恒心是不行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的征途上,沒有什麼捷徑可走,隻有沿著崎嶇道路不停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隻怕一日暴十日寒。”恒心就是孜孜以求,堅韌不拔,永不言棄,才能奮發有為。反之,如果一個人沒有恒心,做一件事情,就可能事與願違;做一項工作,就可能半途而廢;做一番事業,就可能前功盡棄,遺憾終生。

恒心是朝著心中的方向前進的動力,前提是一定要找準前進的方向。要知道,恒心雖是持之以恒的毅力,但不是“守株待兔”的愚昧;恒心雖是不為外物所擾的決心,但不是“南轅北轍”的固執。

事例一

公元前496年,吳越兩國在槜李,發生了一場大戰。吳王闔閭打了個敗仗,又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上了年紀,性命岌岌可危。臨死時,他對兒子夫差說:“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

夫差記住這個囑咐,即位後,命令宮延衛士每天早晨敲響鬧鍾,並喊道:“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你可知道國恥嗎?”每次夫差都會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三年潛心備戰後,夫差率複仇大軍殺向越國。越國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越王勾踐逃到會稽山,越國向吳國屈辱求和。

按照夫差的要求,勾踐帶著夫人和大臣範蠡去吳國服三年苦役。為圖複國大計,勾踐三人受盡嘲笑和羞辱,忍耐著精神和肉體折磨,給闔閭看墳、給夫差喂馬、給夫差脫鞋更衣、服侍夫差上廁所。

苦役期滿,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便放勾踐回國。

回國後,勾踐立誌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誌氣,日日身著粗布,用柴草當作褥子,頓頓糲食,每逢吃飯前還必先嚐一嚐苦膽,問自己:“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這就是後來人傳誦的“臥薪嚐膽”。

為了使越國富強起來,勾踐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種,叫他的夫人帶領婦女養蠶織布,發展生產。他叫文種管理國家大事,叫範蠡訓練人馬,自己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勵精圖治,富國強兵,激發了全國上下官民的齊心。

與此同時,勾踐把一批美女和珍寶送給了夫差,其中就有“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沒有了後顧之憂,逐漸開始沉迷於西施的美色,過起了驕奢淫欲的生活,昏庸起來,不僅不顧人民的困苦,還聽信讒言殺了忠臣伍子胥。

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奮鬥,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勾踐親自帶領大軍伐吳,一舉亡吳。夫差這才後悔聽信讒言,放虎歸山,誅害良臣,就拔劍自殺了。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忍受了種種屈辱,經過十餘年的準備,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最終滅吳雪恥的故事一直在流傳。這便是古人所言“古之成大事者,必有大恒心者也”的有力例證。試想,假如勾踐不堅持,那麼戰國的曆史恐怕就要重新改寫了。

恒則有所成就,輟則前功盡棄。在順境中持之以恒,難能可貴。在逆境中持之以恒,則難上加難。

事例二

鐵棒磨針,功到則成。世間萬事,貴在堅持。一蹴而就之事往往是較為表麵的,也可能並非是深入的,但是如果有精神和毅力,便可以邁向成功。

曾憲梓1934年出生在廣東梅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生活很艱苦。曾憲梓小的時候,冬天連鞋都穿不上。後來,他依靠助學金念完了中學和大學,畢業於中山大學生物係。

生活的艱難,萌發了曾憲梓創業的決心。他利用晚上的時間認真鑽研香港地區的市場狀況,發現盡管香港地區的服裝業發達,香港人也很喜歡穿西服,可是卻沒有一家生產領帶的工廠。

於是,曾憲梓拿出平時省吃儉用積攢的6000港元,又騰出自家租住的房子,辦起了領帶生產廠。由於沒有像樣的設備和技術,曾憲梓和妻子兩人隻能自己設計、自己剪裁、自己生產領帶,起早摸黑,幹得很辛苦。

領帶製出後,曾憲梓便一個人扛著背包沿街推銷,不辭辛苦出入於大小商場。由於一天賣不到五打領帶就不能保本,他向人賠盡了笑臉,也嚐盡了別人的冷眼,還時常遭人譏笑。

有一次,曾憲梓拿著一批領帶,到一家外國商人的服裝店去推銷領帶。結果,服裝店老板不僅沒有要買領帶的意思,還指責領帶質量太次了,並毫不客氣地把他趕出了店。回家後,曾憲梓認真反思了一夜。

後來,經過仔細考慮,曾憲梓決定改做高級領帶。他買來法國、意大利的高檔領帶進行研究仿製,生產出了一批高級領帶,並把第一批產品在一家商店免費供應顧客,很受歡迎。

接著,曾憲梓係著新領帶又來到了那家服裝店。看著花色、款式新穎,質量又高的領帶,那位老板被曾憲梓的堅持和真誠所感動,敬佩之心油然而生,誠懇地說:“明天你把領帶拿來吧,我想與你合作。”此後,這位老板和曾憲梓成了好朋友,兩人真誠合作,促進了日後事業的發展。

幾年辛勤經營後,曾憲梓正式注冊成立了金利來(遠東)有限公司,工廠從“一人部隊”變成“20人大軍”,從此告別了家庭手工業,他製作的領帶也小有名氣了。

為了保證領帶的質量,創造出世界名牌,曾憲梓多次到歐洲領帶廠參觀,學習他們的製作工藝和經營方法,然後集眾家之長,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嚴格的管理、檢驗製度。

經過25年鍥而不舍的努力拚搏,金利來終於在龍爭虎鬥的香港地區脫穎而出,從一個致力於生存的家庭手工作坊成功地發展成為舉世矚目的從事國際化經營的實力雄厚的集團公司。

曾憲梓創業之初,“金利來”僅僅是一間必須通過艱辛的努力才能勉強維持六口之家生存的手工作坊,條件之差,不難想象。“金利來”極有可能成為香港商界裏成千上萬自生自滅的小企業中悲壯的一員。但曾憲梓卻能夠在常人無法承受的逆境中,不辭辛苦地推銷自己的領帶,並自信地打出自創品牌“金利來”,這不僅標誌著曾憲梓有遠大的抱負、大無畏的民族意識,而且與他持之以恒的毅力是分不開的。

證之古今,沒有一個成功的人不是在艱難困苦中憑著一股鍥而不舍的韌性、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一步一步幹出來的。他們的成功都在告訴我們:即使遭遇再多的挫折,遭遇某種程度的失敗,一個人隻要有恒心,邁著堅定的步伐,義無反顧地向前走,最終一定會沐浴到勝利的光輝。

◎ 無論遇到福還是禍都要調整好心態 ◎

【原文】 實意者,氣之慮也。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神策生則誌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

【譯文】 把心裏的諸多想法,收回安放下來,可為下一步的程序打好基礎。心越安靜,思慮得越深遠;靜心之後,人的精氣、神心、意誌等統一相合並趨於穩定,此時想出的計謀往往容易取得成功。意誌堅定就會導致心神安定,心安氣穩五髒六腑的活動和功能就得以增強,從而進一步神情自若。

精髓典要

鬼穀子關於“實意法螣蛇”的論述與中國唯物辯證法的典型例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很多時候,人生就是這樣福禍相隨,但無論福事變禍事,還是禍事變福事,都要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你的身材魁梧健壯,你的肩膀能挑起千斤重擔,不代表你強大,真正使人強大的是心態。同一件事情,抱有不同心態去做結果截然相反,心態可以將你推向高峰,但也可能將你踢進低穀。

偉人說過:“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隻有保持一種健康、成熟的心態,才能為你以後的道路鋪上星光熠熠的紅地毯。有一個好心態,才能扼住命運的咽喉,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生活中,大多數人無法觸摸到成功的終點線並非由於才智平庸,也不是因為時運不濟,而是由於這些人在人生長跑中沒有一個好心態。在好運、成功降臨的時候,過度高興、得意;在挫折、不幸、災難降臨的時候,又過度驚慌、憂鬱。

當然,鬼穀子所指的“實意法螣蛇”,教導我們及時調整心態,以平和的心態看待人生的福禍,並非消極,而是一種積極的生存之道。起碼,它教你認識到人生有起有落,然後,教會你適應變化莫測的生活環境,進而尋找到海闊天空的人生境界。

怎樣調節心態呢?最簡單有效的做法——用積極的暗示替代消極的暗示。比如,當你想說“我肯定不行”的時候,要馬上替換成“不,我能行!我還有希望”;當寒冷的冬天來了的時候,要告訴自己“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拋棄那些消極危險的心態,用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麵對一切的挑戰,相信危機中孕育著轉機,相信風雨過後是彩虹。所有的一切都會過去,黑暗過後必將迎來黎明。

事例一

姚崇,中國唐代最著名的宰相之一,曆經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幾朝,位及宰相,善改革通變,有唐朝四大賢相之美名,後人有言:“昔姚崇以十事獻之明皇,終致開元之盛。”

姚崇所經曆的正是唐代格局最混亂的時期,武則天奪政,韋後亂政,玄宗誅韋後而擁父為帝,太平公主擾亂,直到玄宗即位。在此期間,姚崇兩次被貶謫,但又三次封為相,與他的好心態是分不開的。

第一次貶謫,是在長安四年。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想調移京城僧十人去填充他私置的寺廟,宰相姚崇把這事給攬了過來,替僧人說話,叫停了此事。張易之屢次上門相勸,但姚崇始終不鬆口,他便一氣之下誣告了姚崇。

於是,武則天將姚崇貶謫為司仆卿,使充靈武道大總管。一心想為國出謀劃策,一展宏圖的姚崇並沒有消極地麵對這一事實,認認真真地做起了自己的司仆卿。直到武則天晚年想認真管理朝政謀求大周更好地發展之時,因深知姚崇的理朝能力,又重用姚崇為宰相。

第二次貶謫,中宗遭韋後謀害暴崩,韋後臨朝稱製,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密謀誅滅韋後後,睿宗即位,李隆基以太子身份居東宮監國,而太平公主牢牢地掌握了軍政大權。

李隆基的舉動多受太平公主的掣肘,這對他監國是十分不利的。為了避免重演武則天以及韋後故事,宰相姚崇和宋璟多次上奏睿宗說:“請令公主往就東都,出成器等諸王為刺史,以息人心。”太平公主知道後大怒。

雖然姚崇說出了李隆基的想法,但還沒有能力抵抗太平公主的李隆基知道後,他害怕太平先下手為強,便急忙上奏睿宗,說姚崇和宋璟等人有陰謀離間之意,請加罪。睿宗準奏,貶姚崇為申州刺史。

但有時人生是很奇怪的,命運的不濟不見得是壞事。在被貶期間,姚崇轉任過揚州長史、淮南按察史,他多方為百姓謀利、為人廉潔、為政簡肅。所到之處百姓無不拍手稱讚,甚至被百姓立碑紀德。

唐玄宗登基後的第二年,太平公主被誅。唐玄宗開始了真正的獨立執政,他並沒有忘記當年為自己背黑鍋的姚崇,立即召拜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複遷紫微令。這是姚崇第三次被拜相。

同時,也是姚崇政治生涯中最輝煌的時候,也就在這個時期,他以身經數十年為臣,曆經三朝為相的經驗總結了大唐前期的種種弊政。在權衡法度、征討外夷、皇權自製、宦官幹政、嚴管皇戚、權力分配、以禮待臣、接受直諫、遏製佛教、立法求新等方麵提出的著名的“十事要說”,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短短的一生中,姚崇幾經唐代政治格局的變更。兩次被貶謫,又三次封為相,這樣的經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經曆並有足夠心理能力承受的。但姚崇卻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失意時沒有頹廢沉淪、悲憤厭世,得意時也沒有氣傲輕狂、忘乎所以,最終在福禍轉化之間,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千古流芳。

事例二

米契爾是佛蒙特州第二大私人公司的主創者,他是一個成功的百萬富翁,是美國人心中的英雄,也是美國第一位坐在輪椅上的國會議員。

一次偶然的車禍,使飛機駕駛員米契爾全身2/3的麵積被燒傷,為此他動了16次手術。但手術後,他變得麵目恐怖,手腳變成了“肉球”(不分瓣),無法拿起叉子,無法撥電話,也無法一個人上廁所。

麵對鏡子中難以辨認的自己,過著整日被人照顧的日子,米契爾很痛苦、很迷茫。但他想到某位哲人曾說過:“相信你能,你就能!問題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你以怎樣的心態麵對它!”

很快,米契爾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他不顧別人的規勸,非要用“肉球”似的雙手去學習駕駛飛機。結果,在助手的幫助下,他苦練6個月後奇跡般地又能開飛機了!他說:“我完全可以掌握我自己的人生之船,現在的災禍隻不過是讓我倒退到了一個新的起點。”

隨後,米契爾在科羅拉多州買了一幢維多利亞式的房子,買了一架飛機,又和兩個朋友合資開了一家生產以木材為燃料的爐子公司,由於經營有方,這家公司變成佛蒙特州第二大私人公司。

誰知,米契爾還沒有來得及為幸福的生活欣喜,一次他駕駛飛機時,飛機剛剛起飛就意外地摔在了跑道上。當人們找到米契爾時,發現他的12條脊椎骨全被壓得粉碎,他將麵臨腰部以下永遠癱瘓的現實!

家人、朋友悲傷至極,不解為何這些事老是發生在米契爾身上,但米契爾卻仍選擇不屈不撓,安慰道:“既然我無法逃避災禍,就必須樂觀地接受現實,這其中也許隱藏著好的事情。”

盡管麵貌駭人、行動不便,米契爾卻拿到了公共行政碩士,並持續他的飛行活動、環保運動及公共演說。後來,為了讓科羅拉多州免遭礦產開采帶來的破壞,達到最高限度的獨立自主。米契爾開始努力參與政事,他被選為科羅拉多州孤峰頂鎮的鎮長,還成為國會議員。

米契爾的經曆告訴我們,雖然我們不可以控製福禍,但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我們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擴展它的寬度。當你從一個新的角度,調整好心態,再來看待一些原本讓你舉足歡慶或裹足不前的經曆時,也許你就有機會對自己說:“平靜一點吧,這一切都沒什麼大不了的!”

“相信你能,你就能!問題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你以怎樣的心態麵對它!” 記住這句話吧!如果你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將磨難和成功都看成自己的“跳板”,並采取積極的行動,你就會更加優秀。

◎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

【原文】 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

【譯文】 聖人運用智謀的原則是隱而不露,而愚人運用智謀的原則是大肆張揚。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沒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難。由此看來,一旦國家滅亡了就很難複興,一旦國家騷亂了就很難安定,無為才是大智慧。

精髓典要

鬼穀子“無為而貴智矣”的理論蘊涵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內涵。近年來,“無為而無所不為”已經成為各個管理者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有人認為“無為”就是真的不為,什麼都不做,消極地聽任命運的擺布,這實在是一種很不科學的理解。如果“無為”真的就是“不妄為”,那就沒有什麼事情能做成了。

事實上,鬼穀子所提倡的“無為”,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

在中國曆史上,“無為而治”有著強大的力量支撐。在很多朝代,似乎都有著這樣一種古怪的現象:朝廷越是無所作為,經濟增長反而越快,人民生活反而越安居樂業。有識見、有膽略的改革家,他改革創新的努力程度,往往與其給社會和個人帶來的後果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