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篇 應時而異,應勢而導(1 / 3)

第4篇 應時而異,應勢而導

鬼穀子認為聯合和對立都有相應的策略,而且兩種狀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忤合之道就是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準確判斷形勢,靈活決定自己的立場,知道該聯合誰、反對誰:既可以合縱,也可以連橫;既可以前進,也可以後退。這樣就將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從而使自己的目標得以實現。

◎ 堅持自己的原則,分清敵人和朋友 ◎

【原文】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製人,而不貴見製於人。製人者,握權也;見製於人者,製命也。

【譯文】 對於了解透徹的人,是可以重用的;但是對那些還沒了解透徹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會重用他們的。所以說,做事情最重要的是控製別人,而不要被別人控製。能夠控製別人的人占據了主動;而被別人控製的人的命運就被別人掌控。

精髓典要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鬼穀子告訴我們做人辦事前需要明確的首要問題是:誰可用?誰不可用?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以免“製於人”。

想想看,如果分不清敵友,你就可能把敵人當作朋友,那麼就必然招致失敗;你也可能把朋友當作敵人,那麼,你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少,敵人就會越來越多,最終你還是難逃亡命。

敵人和朋友,這是兩個概念相反的形容詞,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敵人,也不會有一成不變的朋友,隻有恒久不改的利益。因為期待獲得利益,兩個人或兩個國家可以成為朋友;還因為期待獲得利益,在爭奪中成為敵人。這個利益關係是決定是敵是友的標準。

在這個雲譎波詭、風雲變幻的星球,能夠擦亮雙眼,真正分清敵友,選擇對盟友,該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啊。其中,聰明人會堅持自己的原則,不會愚蠢地輕信敵人的諾言,而放棄自己的安全保障。

一則寓言說,一天,狼的使者來到羊群裏,許諾說:“如果你們把守護你們的狗趕走了,我們以後就不再吃你們了,讓你們過上安靜的日子。”那些愚蠢的羊答應了狼的要求。這時,有一隻年老的公羊站出來說:“我們怎麼能相信你們,並同你們共同生活呢?有狗保護我們的時候,你們還鬧得我們不能安心地吃草呢,快快離開吧!”

至於它的現實意義,我們不妨把“敵人”看作對手。試想,如果一家企業在市場裏分不清誰是競爭對手,誰是合作夥伴行嗎?如果一個國家在處理外交關係時分不清要與哪國結盟,與哪國作鬥爭行嗎?如果一個人在現實社會中分不清誰對自己好,誰希望自己不好行嗎?

總之,分清敵友的目的就是團結我們的真正的朋友,以攻擊我們的真正的敵人。千萬不可敵友不分,因錯誤的信息導致誤會,又因誤會導致失去理智,領錯行動的道路,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事例一

在政治和軍事鬥爭中,當對立的雙方激烈對峙、難解難分的時候,實力較弱的一方大多會求救於第三方。此時,分清楚第三方是敵是友就顯得非常關鍵了。曆史上有不少因敵友不分導致最終失敗的例子。

秦國憎惡楚國而對齊國友好。秦將王翦統帥軍隊討伐楚國。

田璆對齊王說:“為什麼不去援救它?”

齊王說:“秦王和我關係友好。如果援救楚國那就是斷絕同秦國的關係啊。”

鄒克說:“楚國不是秦國的對手,楚必定滅亡,不如發兵去援助秦國,這樣可以既有德於秦又鞏固了同秦國的關係。”

田璆說:“不能這樣。秦國是虎狼啊,天下的強國有六個,秦國已經奪取了其中的四個,所存在的隻有齊國和楚國了。就像摘果子一樣,先摘近的然後摘遠的,那些還沒有被它奪取的地方,是因它的力量還達不到,它能最後把你保留下來嗎?”

後來秦國果然先吞並了楚國,接著討伐齊國,最後消滅了齊國。

齊王不聽田璆的話,最終亡國,不分敵友,最終隻能落個國破家亡的下場。

事例二

和田一夫是日本一家名叫“八佰伴”蔬果供應店的老板,他努力經營著自己名下的眾多店鋪,並逐步擴展他的領域。

但20世紀60年代中期,日本的百貨超級市場進入了一個全麵改革的新時代。一時間,合並、歸屬,勢如破竹;劃分區域、稱王稱霸,亦如風卷殘雲。各地小商店紛紛走出了家庭式的獨立經營,加盟大型的關聯集團,走向大型超級市場的新時代!

這麼多中小商店選擇了並入大集團的道路,是有原因的。因為在商品銷售業非常不穩定、利潤過低的時期,小規模的百貨超級市場,如果不找大集團做靠山單打獨鬥的話,隨時可能周轉不過來,宣布倒閉。

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和田摸索著生存之道,他最初考慮和連鎖店聯營,因為這樣可以增加資金,防止更大的組織滲入。但是他又一想,聯合弄不好就成了合並,如果被對方吃掉,八佰伴的字號就將永遠消失了。

八佰伴怎麼辦?怎麼辦?和田一夫絞盡腦汁,苦思冥想,為八佰伴謀求著生存之路。

很多相識的朋友,都好心地勸告和田一夫:“和田君,聰明些,認清形勢,還是及早加入大集團算了,那樣可以節省經營成本,確保生意的持續。”

和田一夫不假思索,說了一個“不”字!由於並無良策,他隻得咬緊牙關,以非凡的定力,挨一段時日,慢慢想想辦法。最苦惱時,他終日在辦公室煩躁地踱來踱去。

終於有一天,和田一夫豁然開朗了:日本的地域狹小,商家林立,競爭自然激烈,與其困在國內做一隻困獸,何不到國外去發展,這樣一來可搶救八佰伴的危機,還有可能使八佰伴成為國際企業。

於是,和田一夫立即決定放棄與國內大型企業聯合的道路,著手計劃到國外開設地方性超級市場的事宜,先在競爭不激烈的巴西,再到新加坡等地。這一立場和規劃,令人們大跌眼鏡。

朋友們繼續勸他:“國內還自顧不暇,此時再到國外展開攤子,弄不好就是雞飛蛋打一場空,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要鬼迷心竅地走這條路啊!”

和田一夫不假思索,仍是一個“不”字!經過他艱苦的準備,唇焦舌敝的鼓吹與宣講,終於取得了上下一致的意見,海外計劃成為八佰伴逾千員工與幹部的共識。

到了推進巴西計劃的務實階段了。因考慮到“非我同宗,其心必異”的可能性,在對外交流中以及在與海外員工的交往中,和田一夫對此類國情的差異了解得非常清楚,他總會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彼此間的不同點,重視建立一種心靈相通的良好信賴關係。

1971年9月24日,首家海外八佰伴在巴西聖保羅市某一百貨公司開張。和田一夫帶領全體職員站在店門口,一邊頻頻鞠躬,一邊不停地說:“歡迎光臨,請多關照。”日後,更是一心一意為顧客的好處著想。

當時的八佰伴巴西分店,雖起起降降,經曆了崎嶇,但它開辟的意義遠大於它的經營本潤——八佰伴邁出了國際化的第一步,作為國際集團它終於免遭被關聯集團吞噬的危險。

不過兩三年的時間,巴西的幾家八佰伴百貨公司,都順利開張營業,銷售額不斷上升,形勢喜人!和田一夫信心大增!挾著成功的威勢,奮翼鼓翅、雄心勃勃地準備邁出第二步、第三步,直到實現他的“環太平洋構想”!

短短幾年,八佰伴的國外分公司擴展至12家,員工多達6000人,年營業額高達2.5億美元,單單靠國外這些雄厚的資本,八佰伴就可以穩固地生存下去了。

和田一夫之所以選擇采用“金蟬脫殼”之計,到國外一些競爭不太激烈的國家發展,就在於他深知國內聯營的弊端是容易被吃掉,最後朋友會變成敵人。於是,他堅持自己的原則,選擇到商品銷售業競爭不激烈的國外發展。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這一策略果然奏效。

每個人必須分清自己身邊每一個人與自己的敵友關係,分清應該選擇的界限和應選擇的方向。隻有這樣,才能保障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 弄清楚是聯合,還是對抗 ◎

【原文】 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複相求,因事為製。

【譯文】 無論是聯合還是對抗的行動,都要有合適的計謀。所向與所背的雙方,都有不同的形勢。要按照不同的客觀條件、不同的時代背景反複探索研究,根據不同的形勢,決定自己的態度,與對方是“聯合”還是“背反”。

精髓典要

在現代社會中,憑個人的單打獨鬥,做事情很難取得飛躍性的發展。學會與人合作,顯得至為關鍵。曆史上許多有遠見的政治家都因做到了這一點,改變了敵我力量的對比,使自己走出了困境。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中,我們該怎樣選擇合作者呢?要聯合誰?要對抗誰呢?所向與所背的雙方,都有不同的形勢。要根據各自的形勢來做判斷和決定,正是鬼穀子思想的精髓。

聯合與對抗,不是水火不容的關係,而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許,今天雙方為了生存而相互爭鬥、廝殺,但也許明天,雙方就會攜手共進,結為聯盟。

對抗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聯合也是相當重要的。如果,兩者我們隻做到了一者,那就沒有真正成功,而根據不同的形勢,兩者兼得,才不失為一種聰明之舉。

事例一

公元前341年,魏攻韓,齊救韓,齊魏兩軍交戰於馬陵地區,齊國大勝魏國,並殺死了魏國的太子申,全殲魏軍十萬之眾。

幾年後,惠施到魏國為相。魏惠王對惠施說:“那齊國是我的死對頭,馬陵之戰的仇恨我沒齒難忘。魏國雖然弱小,可我還是常常想傾全部兵力去討伐齊國,您說可以嗎?”

惠施立即阻止道:“這絕對不行。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能夠王於天下的人主要是因為知道分寸,能夠稱霸的人則是因為計謀得當,可現在大王告訴我的話,既有失分寸又和恰當的計謀差之甚遠。”

“為何這樣說?”魏惠王不解地問。

惠施直言:“大王本來早先和趙國有怨仇,後來又與齊國交戰,如今戰爭失敗了。國內又沒有再次發動戰爭的後備。大王卻想發動全部兵力去進攻齊國,毫無疑問一定會輸的。”

魏惠王一臉愁容:“那怎麼辦才好呢?一日不報齊國之仇,我寢食難安。”

惠施沉思了一會兒,建言:“大王如果確實想報齊國的一箭之仇,還不如脫掉王服卑躬屈節去朝見齊王。”

“什麼?”魏惠王十分憤怒地說,“我找你來是讓你幫我想辦法滅齊國的,現在你卻讓我向敵人稱臣,那不是要了我的命了嗎?”

“大王請聽我說,”惠施打斷魏惠王的話,“若您向齊國稱臣,表示願意與齊國做同盟國,那麼就可以保住魏國老百姓的生命。”

頓了頓,惠施繼續說道:“而且,楚國勢大,楚王一心想稱王,當他知道齊國以王者身份接待您後一定會十分憤怒地進攻齊國。讓以逸待勞的楚國去進攻疲憊不堪的齊國,齊國肯定會被楚國徹底擊敗。這是大王利用楚國攻破齊國的好辦法呀!”

魏王說:“妙計。”於是,派使節去齊國通報,說魏王願意以臣子的身份去朝見齊王。

果然不出惠施所料,魏惠王前後朝見了齊王三次後,楚王果真勃然大怒,其他國家也將敵意聚集到了齊國身上。公元前333年,楚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齊國,趙國派軍隊接應,最終兩國在徐州大敗齊軍。

麵對舊仇齊國,惠施並沒有一如正常的模式與對方抵抗,而是改變了這種模式,讓魏王委曲求全,與齊國聯合。聽起來這有些匪夷所思,但是卻激怒了楚王,達到了毀齊的目的。這個計謀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為惠施根據當時的形勢,做出了正確的判斷。

事例二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網絡經濟突飛猛進,蘋果公司因未能抓住網絡化這一先機,市場占有率急劇萎縮,財務狀況日益惡化,僅在1995~1996年兩年的時間裏,虧損數額就高達數億美元。

蘋果公司使出全身解數,但種種努力都沒有產生太大的效果。就在蘋果公司上上下下愁眉不展之際,比爾·蓋茨突然伸出了援助之手,宣布向陷入困境的蘋果公司注入1.5億美元的資金!

整個IT行業為之震驚。要知道,第一個將電腦定位為個人工具的蘋果公司一直以來是微軟最強勁的競爭對手。不少人紛紛為微軟惋惜,認為這無疑於在養虎遺患。

比爾·蓋茨為什麼要這樣做?其實,比爾·蓋茨有他自己的打算,他知道蘋果公司作為輝煌一時的電腦霸主,盡管元氣大傷但它潛在的實力卻非常巨大。

同時,在蘋果乏力之時,微軟的一些競爭對手如IBM、網景等肯定都會提出與蘋果合作,共同與微軟相抗衡。如果微軟不在這個時候伸手的話,等到其他公司與蘋果合作成功了,微軟將會麵臨更多的挑戰。

而如果微軟首先主動地和蘋果公司“聯手”,則可以把蘋果拉到自己這一邊,蘋果和微軟的操作係統軟件相加,就基本上占領了整個計算機市場,微軟和蘋果的軟件標準就成了事實上的行業標準,其他競爭對手就隻好跟著走了。

當然,微軟的實力比蘋果強大,微軟在合作中根本不用擔心會受製於蘋果。

除此之外,微軟公司幫助蘋果還因為考慮到美國的《反壟斷法》的規定。如果蘋果公司垮了,微軟公司推出的操作係統軟件市場占有率就會達到92%,麵臨調查是在所難免的,僅僅是訴訟費就將超過了微軟在與蘋果公司合作中得到的好處。

由此可見,微軟公司幫助蘋果是有百利而無一害。比爾·蓋茨不僅樹立了自己的好形象,提高了公司的美譽度,而且一點都沒有吃虧,反而獲利不少。

在激烈的商戰中,所謂的“敵人”隻是競爭對手,不僅算不上是你真正的敵人,而且還有可能成為你的朋友。有時候,巧妙地與競爭對手“聯合”一下,拉他一把,不僅能夠幫助對方起死回生,還能有效地團結你周圍的力量,使自己的實力變得更加強大,地位變得更加安全、鞏固。

站在一起的盟友,並非各方麵都完全一致,以後非常有可能轉變為敵人。因此,必須異中求同。這就需要深入地了解對方,尋找彼此間的共同點,進而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讓聯合關係維持得更長久一些。

◎ 保持人格獨立,尊敬和重視上司 ◎

【原文】 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而牧人民。見其謀事,知其誌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