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與君主交談時,凡是談論過去的事情,要理順言辭,使他聽著順暢;凡是談論未來的事情,要采用容易、變通的言辭。善於使用這種“變術”的人,必然要明察天地之形勢,了解事物變化的全過程,其言行也要符合世間的辯證規律,並能夠使百姓得到休養生息。隻要看與君王謀劃事情的過程,就能看出他的為人處世之道。事情做得不太理想,不太符合君王的謀劃,說明你對他的了解還不透徹。那麼雙方就會貌合神離,這樣的事情聖人是不會再往下操作的。
精髓典要
俗話說得好,“伴君如伴虎”,這話千真萬確。自古以來,朝廷中的將相大臣,或者因諫言不合帝王口味,或者某些舉動給帝王留下自己不值得信任的印象,導致殺身之禍、滅頂之災。
鬼穀子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辦法,那就是在向居上位者進言前,要摸清楚他的想法,運用靈活多變的言辭,按其誌意進言。這樣才能既避免犯上,又使居上位者愉快地接受你的觀點。
你可以讓上級看到你的成績,但切勿居功自傲。有好的建議或想法主動提出來未嚐不可,切勿在他麵前常常以“我”而非“我們”的角度,得意忘形地陳述事情和觀點。
這樣做的弊端往往在於讓上級不自覺地提高了對你的警惕,覺得你是在威脅他,從而在心理上排斥你。即使你的“威脅”暫時得逞,但最終上級對你不會有好印象的。
真正世故曆練的人,會學著收斂,讓自己謙遜一點,真誠一些。春秋時期,荀息就曾以雜耍吸引晉靈公的注意力,再通過壘雞蛋的演示形象地向晉靈公說明了國家麵臨的局麵,既使不聽諫言的晉靈公避免了尷尬和難堪,又使其停止了建設九層瓊台的工程。
可見,向上級提建議時,即使完全是出自好意,也要講求方式和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可以使用這樣的表述方法:“我有一個新想法,需要您幫我看一下是否可行”、“我對目前的工作製度有些意見,不一定正確”……這樣的表述,往往更容易為上級所接受。
事例一
東漢末年,楊修才思敏捷,靈巧機智,是曹操的謀士,官居主簿,典領文書,辦理事務。但他卻因恃才放曠,無所顧忌,數犯曹操之忌,招來了殺身之禍。
曹操欲建造花園,動工前審閱設計圖紙時,他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本是有意和工匠們打趣,而楊修卻自作聰明地揭破謎底,還四處張揚說:“丞相嫌園門設計得太大了。”
曹操為了考考周圍文臣武將的才智,在塞北送來的一盒奶酪盒上豎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楊修把曹操的“一合酥”給大臣們分吃了,還從容地回答:“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我等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曹操雖然喜笑,而心頭卻很妒忌楊修。
為了防範有人行刺,曹操忍痛殺近侍,裝作夢中殺人,還假裝痛哭,費力厚葬近侍。但曹操沒有想到的是,楊修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曹操的真實意圖。
後來,曹操平漢中時,連吃敗仗。欲進兵,怕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逢庖官進雞湯,他就隨口說了一句“雞肋”,士兵們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隻有楊修開始馬上收拾行李,並對別人說:“主公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
一直以來,曹操就恨楊修才高於己、恃才放曠,而且幹預立嗣,問以軍國之事,今見楊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惱羞成怒,命人以擾亂軍心的名義把楊修殺了。
在向上司進言時,還是要注意說話的技巧,因為你的上司畢竟不是唐太宗。更何況,即使是“一代明君”唐太宗被魏征不留情麵地批評之後,也曾怒氣衝衝地回到內宮,對長孫皇後狠狠地說過:“我非殺了魏征那鄉巴佬不可。”千萬不要做自以為是、恃才傲物的人,到最後聰明反被聰明誤,令自己頭破血流,作繭自縛。
事例二
英國首相丘吉爾有一個很有趣的綽號——“一架老的B-2轟炸機”。B-2轟炸機最大特點是,任何優質燃料隻要進入它的發動機,都會毫無例外地被檢測為不合格的油品而禁止進入燃燒室。
“B-2轟炸機”的綽號並不是簡單的玩笑,因為擁有卓越才能的丘吉爾一向相當自負,常常看不起別人的意見或建議,要麼不采納,要麼根本不予理睬。這與B-2轟炸機相當類似。
有一次,丘吉爾的助理史蒂文斯經過苦心研究後製訂了一個方案,他要求單獨召見。由於他自認為這個方案相當可行,所以在丘吉爾麵前,他說得理直氣壯,十分自信。
誰知,丘吉爾聽完史蒂文斯的話後,尖刻地說:“在我願意聽廢話的時候,歡迎你再次光臨。”
然而,在數天之後的一次宴會上,史蒂文斯吃驚地聽到丘吉爾正在把那天自己的建議當作自己的見解發表。史蒂文斯非常生氣,但平靜下來後,他明白了原來並非是自己的建議本身不好,而是自己提建議的表達方式不好。
後來,史蒂文斯計劃與美國做外交上的接洽,由於這次他掌握了提出建議的最好方式,而且這個計劃實在是很好,丘吉爾勉強同意史蒂文斯同美國國務卿先進行一下談話。
史蒂文斯看到丘吉爾的態度相當謹慎,他知道雖然他在原則上同意了,但這個好計劃短期內很難被批準實施。史蒂文斯知道自己下一步還需要主動做一些什麼事情才好。最終他決定犧牲自己的功勞。
到紐約以後不久,史蒂文斯向丘吉爾寄回了他同美國國務卿的談話記錄。在談話中,史蒂文斯把自己想出的那個隻是丘吉爾勉強同意的計劃說成是“首相的創見”,並且對丘吉爾這一主張熱情讚揚。
這一次史蒂文斯得到幸運之神的惠顧,丘吉爾毫不猶豫地正式批準了這個計劃。
以後再提建議時,史蒂文斯不再強調某個計劃是“我”想到的,而是以“我們”的口吻,就好像那是首相自己的想法一樣。這樣他的意見總能得到“B-2轟炸機”的認同和青睞,他成為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例外。
發言權並不是決策權,史蒂文斯剛開始向丘吉爾提意見時過於強調自我,引起了丘吉爾的反感,自然不願意采納史蒂文斯的建議。後來,史蒂文斯改變了自己的表述方式,顧及了丘吉爾的感受,從而使丘吉爾願意對意見或建議做進一步的理解、分析,他的建議也就容易被接受了。
需要注意的是,鬼穀子並不是教人對上司一味地奉承和附和,而是在不降低身份的前提下對上司的重視與尊敬。要知道,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與對上司的尊敬並不矛盾。
◎ 堅持原則和立場,走自己的路 ◎
【原文】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聖人常為無不為,無所聽無不聽。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於是,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
【譯文】 世上沒有永遠占據高貴地位的事物,也沒有永遠居於榜樣地位的。聖人做事總是順應客觀的規律,所以無所不為;聖人所聽的都是客觀真理,所以無所不聽。做好要做的事,重要的是不違背既定下來的策略。如果計謀合於彼方的利益,則一定會違背此方的利益,任何計謀都不可能同時效忠於對立的雙方,必然要相互抵觸。合乎此方的意願,就要違背彼方的意願;違背彼方的意願,才可能合乎此方的意願。
精髓典要
鬼穀子所說的“忤合之道”,絕不是指沒有立場。沒有立場的人,就像那牆頭上的草,等風一吹來,哪邊吹就往哪邊倒。而是有原則、有立場,以道義或局勢為基礎,堅持走自己的道路。
那些投機取巧的人,或許能獲得暫時的利益,但時間一久,人們就能發現他們的虛偽,不願與之為伍。那樣,他們失去的不僅僅是騙來的成果,更可怕的是沒有人願意再相信他們。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寓言:
很久以前,鳥類和走獸因誤會爆發了一場戰爭,蝙蝠是個膽小鬼,戰爭一開始,它就躲在一邊。剛開始,鳥類占了上風,蝙蝠便去投靠鳥類。可後來,走獸又占了上風。蝙蝠急忙從鳥類的隊伍裏跳了出來,又加入了走獸。最後戰爭結束了,大家言歸於好,蝙蝠不知該站在哪一方好了。而大家都看清了蝙蝠兩麵派的嘴臉,把它趕出陽光之外。自此蝙蝠隻能躲在黑暗中偷偷飛行了。
兩麵三刀、見風使舵的蝙蝠的伎倆最終被識破,受到眾鳥的痛斥。在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蝙蝠”真是比比皆是。“騎馬找馬”者有之,“腳踏兩條船”者有之,但本以為最安全、最穩定的辦法,卻常常會導致自己淪為“落馬”者,成為“落水”者。
哲人說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堅持走自己的路,明白自己應該堅持什麼、反對什麼,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前提。很多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都會精心設計自己的人生,在發現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後,他們會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立場,走自己的路!
事例一
在曆史上,就有很多因沒有自己的堅定立場,左右搖擺、兩麵三刀而落得悲慘結局的例子。不妨來看一下春秋時期使楚懷王在曆史上成為眾人的笑柄的“六百裏”變“六裏”的故事。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不斷地發展壯大,成為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了開拓疆域,秦惠文王多次東進出兵中原,為害各國,搞得各國的統治者食不甘味,夜不安寢。
為了防止被秦所吞,楚懷王聯合魏、韓、趙、齊、燕五個國家,會盟定約,建立起了六國共同抗擊秦國的合縱聯盟,大軍西向伐秦,直撲秦國戰略重地函穀關。
楚懷王統治著國富兵強的楚國,是頗有戰鬥力的,但楚一貫實行結好秦國的政策,他這次雖然名為“縱約長”,實際上沒派主力助戰,戰爭一開始楚軍最先退出戰鬥,導致六國首戰失利。
首戰失利以後,楚懷王對其他國說:“伐秦是我們五國國策,不可動搖。我命令,不許停戰!”但暗自卻派人搶先跑到秦國請求停戰。一場六國攻秦的戰爭,變成了爭先投降的可恥比賽,合縱破產。
為了徹底渙散六國合縱聯盟,而後各個擊破,以有利於秦國勢力的東擴。秦相張儀主動請纓,代表秦國出使楚國朝見楚懷王。他向楚懷王許諾,隻要楚國能絕齊之盟,秦國願意把商於之地六百裏贈與楚國。
楚懷王對土地的占有欲十分強烈,見不費一兵一卒,不要一槍一彈,就可得到祖先們曾經擁有的六百裏的土地,於是拒絕了陳軫、屈原等忠良的反對,同意了張儀的條件。
接下來,楚懷王一邊派人與齊絕交,一邊派人隨張儀到秦國接受土地。快到鹹陽時,張儀假裝從車上摔落下來。楚國使者多次求見受地,均被告之相國病重,無法辦理國事。
一晃3個月快過去了,楚國使者心急如焚,隻好向秦王上書求見,秦惠文王一聽,故作驚訝:“既然張相國已經許諾過了,那我們一定會給你們割地。隻是我還沒有聽說齊楚絕交呀!”
接到使者的報告,楚懷王以為是齊楚斷交不及時,於是派一位猛士入齊,大罵齊國國王。齊國大怒,不僅立即宣布與楚斷絕外交關係,而且派人到秦國,與秦結成了共同伐楚的聯盟。
張儀見時機成熟,立即上朝宣見楚國使者,商議送商於之地一事:“我已經知道楚國與齊國斷交了,現在我就把自己的封地六裏地割讓給楚國。”
楚國使者一聽,傻了眼:“不是說六百裏地嗎?怎麼隻有六裏地呀!”
“秦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秦國將士浴血疆場打下的,我怎麼能夠擅自作主?”張儀反唇相譏,一臉理所當然的樣子,“我當初答應的是在商於的封地六裏地,而非六百裏地!”
得知六百裏地變成了六裏地,貴為大國之王的楚懷王哪裏受到過此種欺騙,他立即興兵伐秦,要討回公道。在秦、齊兩國的夾擊之下,楚軍大敗,僅此一戰就被斬首八萬多人,秦軍盡取楚漢中之地六百裏。
六國聯合伐秦,本來把楚懷王推到了曆史的前台,為他拉開了稱霸中原的帷幕。可是他卻因為沒有決斷力,懼怕強大的秦國損害自己的利益,不僅沒派主力助戰,還最先退出戰鬥,同秦求和,既辜負了全體楚國人民的厚望,也辜負了其他五國的重托。
楚懷王的悲劇,就在於他的立場不堅定,在合縱和連橫的態度上搖擺不定,先是因貪慕縱橫家張儀允諾的六百裏土地,與齊絕交。然後,得知被騙後,又怒而出兵秦。軍事上樹敵過多,國勢日漸衰落。在不到15年的時間內,他就將一個當時最為強大的楚國,敗得千瘡百孔,滿目瘡痍。
事例二
沃倫·巴菲特的父親在奧馬哈城開了一家自己的雜貨店。由於奧馬哈是一個全國矚目的交通樞紐,形形色色的人都會光顧巴菲特家的雜貨店,購買各種各樣的用品,生意很是興隆。
當時周圍的人都認為巴菲特會繼承父親的雜貨店。但是,巴菲特卻認為這樣的工作不適合自己,他更加鍾情於股票和數字,掙錢的欲望遠遠超過了一般的同齡人。
1942年4月,11歲的巴菲特便投身股市,他說服了自己的姐姐共同投資,購買了平生第一支股票——他以每股38美元的價格購買了城市服務(Cities Service)公司的3股股票。但股價迅速地跌到了27美元,姐姐每天都指責巴菲特,巴菲特不停地解釋要等三四年才能掙錢。後來當股價回升至40美元時,姐姐又催促著巴菲特趕緊將手中的股票一起拋掉。為了擺脫令人頭痛的嘮叨,巴菲特照做了。但很快股價一路飆升至200美元。
這件事情,令巴菲特心痛不已,他總結出的第一條投資經驗:“依照自己的意願來實施投資策略,不要被人們的言論所左右,也不要把你的所作所為告訴給其他投資者。” 因為當你對某件事情非常確定時,他人的建議隻能讓你感到困惑,過多地考慮別人的建議,無異於浪費時間。
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期間,巴菲特大啃金融學的書籍,繼續進行股票投資。他的這種行為遭到了同齡人的恥笑,那些隻知道玩樂的人甚至譏笑他想錢想瘋了。
巴菲特沒有因為同齡人的不解而放棄股票投資的學習。最終,他的錢越賺越多,積累了一定的創業資本。1954年,大學畢業後,巴菲特集資並投資創辦了一家顧問公司。
在職業生涯裏,巴菲特一直銘記第一條投資經驗,他與他的客戶之間從來沒有太多的聯係,以免被他人的言論所左右。幾年後,巴菲特的個人財富達到400萬美元,他掌管的資金高達2200萬美元。
1968年5月,當美國股市一路凱歌、牛氣衝天的時候,巴菲特告知合夥人:“雖然股市上風行的投資給投機家帶來了橫財,但我認為股票的價格應建立在企業業績成長而不是投機的基礎之上。”隨後,他解散公司,退還了合夥人的錢,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投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