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管你居於什麼職位,身邊都需要一個敢於說實話的人。周武王因為群臣正色直言而昌盛,殷紂王則因為臣下或靜默或進讒言而滅亡。聽不到任何批評意見,就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覺察不到潛在的災禍,無法提醒和鞭笞自己,最終隻會自取滅亡。
◎ 抓住對方的好奇心,就能收到奇效 ◎
【原文】 計謀之用……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
【譯文】 常規性的智謀,不如出人意料的奇特智謀。因為出人意料的奇謀總是變化不定的,施以奇謀常常無所不勝。所以,向人主遊說時,一定要多跟他講出奇的智謀。
精髓典要
“正不如奇”,正規的計謀雖然是合理的,但卻不如抓住對方的好奇心施以奇謀。這是鬼穀子關於遊說的又一計謀。
現代心理學表明,好奇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動機之一。美國傑克遜州立大學劉安彥教授說:“探索與好奇,似乎是一般人的天性,神秘奧妙的事物往往是大家所熟悉關心的注目對象。”
麵對態度冷漠的交談對象,很多人都感到進言無望,束手無策。殊不知,交談對象之所以冷漠,除了性格原因之外,往往是由於你提出的建議或者意見沒有什麼吸引力。
那麼,怎樣才能讓對方關注自己的問題呢?製造懸念,以奇製勝!任何人都有好奇心,一開始就抓住對方的好奇心,使他對你所要提供的建議或意見產生興趣,就可以出奇勝言,收到奇效。
製造懸念,抓住對方的好奇心不是危言聳聽,不是誇大其詞,而是作為一種技巧、手段,變換了說話方式,特別適合運用於對談話對象已經做出的決策提出相反建議之時。切記要避開對方的忌諱之事。
無論是在商業談判,還是人際交往中,我們都可以運用一些與眾不同的、新鮮的談話內容,激發對方強烈的好奇心,從而為一場愉快而高效的交談做好鋪墊工作。
事例一
戰國時,孟嚐君之父靖郭君準備在自己的封邑薛地築城,許多人認為這是勞民傷財,多次進諫,但他仍一意孤行,並下令:“從現在開始我拒絕會客,不聽任何諫言,進諫者嚴懲。”
禁令一下,持不同意見者隻好作罷。一天,門客中有個齊國人又要求見靖郭君,他向衛士說:“我隻要求讓我講三個字就行了,如果我多說一字,就把我處以烹刑。”
衛士前來稟報,靖郭君一聽,覺得很是新鮮,心想怎麼會隻說三個字?是哪三個字呢?於是,破例答應接見這個門客。
門客快步走到靖郭君麵前,果然隻說了三個字:“海、大、魚!”然後轉身便走。
靖郭君完全聽不懂這三個字是何意思,覺得好奇,急令門客停下,問:“等一等,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你說清楚再走也不遲!”
門客說:“我可不敢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
靖郭君道:“沒關係,我恕你無罪,你再說下去。”
那門客不慌不忙地說:“您聽說過海大魚的故事嗎?那大魚,網捕不住它,鉤也釣不了它,但如果不小心到了沒水的地方,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連小小的螞蟻也可以任意欺侮它。”
“這與我有什麼關係呢?”靖郭君一臉不明白地追問道。
“非也!”門客笑笑說,“現在,齊國就是你的水啊,有它的庇護,您還要構築薛城幹什麼?但如果失去了齊國,你就是把薛城築得有如天一般高,也是沒有用處啊!”
聽完門客這段話,靖郭君覺得很有道理,於是馬上下令:“停止築城!”
這個門客很聰明,他一開始壓根兒不提薛地築城的事,隻是提出了“我隻要求讓我講三個字就行了,如果我多說一字,就把我處以烹刑”的奇怪要求,正是這一懸念勾動了靖郭君的好奇心,誘使他聽下去,並最終認識到自己思慮不周的錯誤。這即是出奇製勝的戰略。
試想:如果這位門客采用直言不諱的方法去進言,也許連靖郭君的麵都見不著,更不要說讓靖郭君接受他的建議了!由此可見,“海大魚”的進言方式的確很值得我們學習。
事例二
劉鵬是一位複寫紙的推銷員,他曾幾次拜訪過一家大公司,並提出要拜見公司經理,建議對方試用他們的複寫紙,但每次都遭到了經理助理的拒絕。為此,劉鵬費了不少的心思。
後來,劉鵬又來到這家公司,推開門,他既興奮又誠懇地對經理助理說:“嘿!你好!快告訴你們經理,我有路子讓你們減少財政支出,但是我需要先使用一下您的打字機。”
經理助理感到很奇怪,示意劉鵬使用。隻見,劉鵬徑直走到打字機前坐了下來,在對方的幾張複寫紙中間,夾上了六張自己帶來的複寫紙,並把它們一起放進了打字機。
等打印出來後,劉鵬站起來,順手把那六張複寫紙分發給經理助理和辦公室的每一個人,“快看看,你們平時用普通的複寫紙能複寫得這麼清楚嗎?”
疑惑之餘,經理助理一看,果然這些複寫紙上的字跡要比平時清楚很多,這時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也開始發出“嘖嘖”的稱讚聲了。
“這是我們剛剛開發的新型複寫紙,不但字跡清楚,而且價格也比普通的複寫紙便宜一些。”劉鵬不失時機地向大家說道。
經理助理拿著那張複寫紙走進了經理辦公室,很快,她走出來,微笑著對劉鵬說:“你好!我們經理想和你談談。”
毋庸置疑,劉鵬是上門推銷複寫紙的,但這次他沒有向以往一樣直接介紹自己的產品,而是向經理助理提出了節省財政開支的建議,抓住了對方的好奇心。接著,他又以使用對方打字機的方式,現場將自己的產品做了演示,很有技巧地把產品介紹給對方,效果非常明顯。
古曰“正不如奇”,此智謀若運用得好,其能量是無窮的,一經運用到商業上,如出奇的產品、出奇的廣告、出奇的銷售方針、出奇的管理措施等,便可立即成為經商者縱橫商場的“法寶”。
◎ 把握尺度,慎言傷人之語 ◎
【原文】 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預審其變化,吉凶大命係焉。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誌意、喜欲、思慮、智謀,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以捭闔,製之以出入。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
【譯文】 開和關,是萬物運行的規律,也是遊說的一種形式。人們必須慎重地審視語言的變化,因為事情的吉凶、人的命運都係於說話上。語言是心靈的門窗,心靈是精神的主宰。意誌、情欲、思想和智謀都要由口出入。基於此,要用開和關來把守口關,以控製語言的出入。所謂“捭之”,就是使發言公開;所謂“闔之”,就是緘默。陰陽協調,才能把握語言的尺度,才能善始善終。
精髓典要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不同的說話水平和說話方式,給對方帶來的感受會有所不同,所獲得的效果和回報也會大不相同。如何說話,如何說得恰到好處,不得罪人,讓人舒服,這確實是一門學問。
鬼穀子的建議是,嘴巴是一個人宣泄情感的門戶,要注意開合之間的轉化,把有益的話、動聽的話放出來,把有害的話、得罪人的話關在肚子裏。必須要說的時候,說的話也要委婉。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公平、太多的不憤、太多的缺陷,正因為如此,這個世界有了很多的“憤青”。但是,即使你對某個人有意見、有看法,也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要當麵直接地指出,即使那人是你的好朋友。
俗話說:“不會燒香得罪神,不會說話得罪人。”不恰當的話一出口所造成的影響,再用幾百句、幾千句話也彌補不了。不注意言語的輕重對錯,即使你沒有惡意也會得罪人,會讓別人下不了台階,或把事情弄得很糟糕,這樣就為自己的人際關係埋下了“隱患”,甚至可能給自己帶來生命或財產的損失,平添無盡的煩惱。
因此,在任何地方和場合時,說話一定要注意分寸,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就閉上嘴,特別是觸及別人隱私、短處或是自尊的話一定不要說。話出口前先“過過腦子”,站在對方角度想想,試想一下,若是自己聽到這樣的話是什麼感受。記住,人總是喜歡好聽話,多說人家的好話,少說壞話,總是沒錯的。
事例一
賀若敦是北朝北周的中州刺史。與陳朝作戰時,在糧草和援兵不能及時到達的情況,他運用計謀智勝陳朝太尉侯瑱,使侯瑱自動撤兵,保全軍隊,勝利返回。
賀若敦認為自己“全軍而返”應該受賞,不料北周的實權人物宇文護卻因為他“失地無功”,把他貶職。看著和自己差不多的人都有已經做到大將軍的了,唯獨自己不得晉升,賀若敦一氣之下便向傳令史抱怨晉王宇文護不辨是非、賞罰不明、任人唯親,諸如此類。
俗話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賀若敦的責言傳到了宇文護的耳朵裏。宇文護可不是什麼寬宏大量之人,一怒之下把賀若敦從中州刺史任上調回,當即賜賀若敦自盡。
臨死前,賀若敦對兒子賀若弼交代說:“我打了一輩子仗,就想平定江南,可是未能實現,你一定要完成我的遺誌。我是因口舌而死的,你要記住這個血的教訓。”說完,就用錐子刺破賀若弼的舌頭。
賀若弼不愧是將門之後,隋朝建立後,他擔任了重要將領,屢立戰功,還擊敗了陳軍的主力。他的軍隊所到之處,陳軍望風披靡。
賀若弼出色地完成了父親的第一條遺願。但很可惜,他沒有聽得進父親的告誡,常為自己的官位比別人低而大發牢騷,說:“隋文帝根本不會用人,他新任命的兩個宰相隻會吃飯,什麼都不會做……”
隋文帝得知後很生氣,問道:“你說我任命的宰相無能,言外之意就是指我是廢物不成?”賀若弼平日因出言不慎,得罪過很多人,朝中一些大臣怕受株連,都揭發他過去說的對朝廷不滿的話,並聲稱他罪當處死。
隋文帝免去了賀若弼的官職,逮捕他下獄。考慮了一些日子後,念他勞苦功高,便赦免了他。就這樣,賀若弼也沒有記得收斂。幾年後賀若弼又一次因怨言獲罪,隋文帝又出麵釋放了他。
後來隋煬帝即位,有一次,賀若弼隨隋煬帝北巡,至榆林時他見到隋煬帝的奢侈行為,不滿地跟別人說:“隋煬帝實在是太奢侈了,照他這樣下去,恐怕國家遲早會毀在他手裏的。”
一向暴虐的隋煬帝聽說後立即派人將賀若弼五花大綁,憤怒地指著他的鼻子說:“大膽!你竟敢這樣說我?”說完,把賀若弼處死,將其妻子兒女沒收為官奴。
賀若弼被父親刺破了舌頭還是不懂得慎言,管不住自己的舌頭,最終又因口舌而死,重蹈了他父親的覆轍。口舌之禍在父子兩代輪回,留下一段宛如曇花般脆弱短暫的曆史記憶,真是悲情。可見,我們一定要忍住那些得罪人的話,不該說的話就不要說,以免招致不必要的禍端。
事例二
有一個年輕的女孩子一心想學發藝,幾經周折後,她花高價拜了一名京城最受歡迎的理發師為師。
這名理發師是一名30多歲的女人,雖然她的理發店附近還有幾家理發店,並且那些理發師都是20多歲時尚又漂亮的年輕人,理發技術也很嫻熟,但不知為何顧客總是喜歡來她這兒剪發。
這個女孩子很有上進心,她學得很用心,進步也很快。不到3個月後,她就被師傅安排上崗了。
她給第一位顧客理完發,顧客照照鏡子,有些不滿意地說:“哎呀,頭發剪得太短了。”頓時,女孩不知所措了。這時,師傅在一旁笑著解釋:“頭發短,使您顯得有活力、精幹,你再看看是不是年輕了好幾歲呢?”顧客聽了,欣喜而去。
她給第二位顧客理完發,顧客照照鏡子,埋怨道:“我是來剪頭發的,你怎麼給我剪那麼少啊,頭發留得太長了。”女孩不知道說什麼好,師傅笑著說:“頭發長,使您顯得含蓄,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顧客聽罷愉快地交了錢,高興而去。
她給第三位顧客理完發,顧客一邊付款一邊笑道:“動作挺利索,15分鍾就解決問題了。”女孩沉默不語。師傅笑著搶答:“對於你這麼事業有為的人來說,時間就是金錢。為您贏得了時間和金錢,您何樂而不為?”顧客聽了,歡笑告辭。
給第四位顧客理完發,顧客一邊交錢一邊笑道:“我原本以為半個小時就可以理完發了,卻花了將近一個小時,時間真長啊。”女孩望了望師傅,師傅笑著解釋:“為‘首腦’多花點時間很有必要,您沒聽說‘進門蒼頭秀士,出門白麵書生’?”顧客照了照鏡子,滿意而去。
事後,女孩怯怯地問師傅:“我一次也沒有做對過,我以為你會罵我,可是您卻處處替我說話,為什麼?”
師傅笑了笑,認真地回答:“萬事開頭難,我們理發靠的就是客源,理發技術固然很重要,但如果能讓人家喜歡就再好不過了。誰都愛聽吉言,無論是顧客還是你。”
頓了頓,師傅繼續說道:“試想,如果我用不好聽的話責罵你的話,不僅會讓顧客大為掃興,而且你也會對我懷恨在心。抱著這樣的情緒,我又怎麼能指望你好好學習發藝呢,你說是不是?”
女孩深深地點了點頭,從此她越發刻苦學藝。日複一日,她的技藝日益精湛,也成為了一名深受顧客喜歡的理發師。
人際關係的複雜決定了一個人不可能真正地放縱自己,因言成禍的事情總是在提醒我們還是謹慎為好。把握說話的尺度,將得罪人的話關在肚子裏,掌握一些良好的說話技巧,不僅能夠讓你感受到更多的輕鬆和愉悅,而且能夠為你贏得更好的人緣和更多的機會,更快更好地走上成功之路。
◎ 正麵勸說有時不如反麵刺激來得有效 ◎
【原文】 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
【譯文】 所以善於從反麵聽別人言論的人,可以像神明一樣隨時變換談話的方式,從而駕馭住對方,了解到對方的實情。他們隨機應變得很得當,對對方把握得也很恰當。如果把握不恰當,所獲得的信息就不準確;信息不準確,說話時依據的論據、論證就不確實。言談中,若能靈活運用形象、類比之法,說反話刺激對方,觀察對方的反應,即可探測到實情。
精髓典要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但有時由於某種原因,這種自尊心會受到自我壓抑。為此鬼穀子提出了一種“必有反辭,以還聽之”的逆行思維,並收到了良好的遊說效果。
在進行遊說時,若正麵開導與說服不能使之振奮、順從時,不妨有意識地運用反麵的刺激性語言,“將”他一軍,激起他不服輸情緒,將其潛能發揮出來,從而有意地讓對方的思維能夠按照自己希望的路線發展。
俗話說“水激石則鳴,人激誌則宏”,這種以激燃自尊火花為目標的遊說藝術,往往能在短時間內激發出巨大的力量。不難發現,當別人說自己“一定不行”之類的話時,我們大多數人都會不甘認輸而認真起來。
“反辭”是一種“激氣”、“勵氣”和“怒而撓之”的激將法,既可用於己,也可用於友,還可用於敵。它的目的不是激化矛盾,而是鼓動人去做某事的一種手段。因此,使用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掌握好“反辭”的分寸,不要簡單地貶低、諷刺、羞辱或挖苦對方,而要在“反辭”中加以“引導”,將對方的情緒引導至事先規劃的情況,以達到激勵他人的目的。
第二,把握好“反辭”的節奏,不能過急或過緩。過急會欲速則不達,隻會激怒對方,效果適得其反;反之,過緩對方無動於衷,無法喚起對方的自尊心,也達不到激將的目的。
第三,使用“反辭”時,必須要視遊說對象的個性特征而定,千萬不能千篇一律地濫用。對於過於世故、沉穩、保守、多疑的人來說,“反辭”往往難以奏效,還會使對方警惕你。
事例一
東漢末年,曹操打敗袁紹軍隊後,率領大軍南征,誌在荊州。以劉備單獨的力量,無法與曹操相抗衡。劉備節節敗退,大有坐以待斃之勢,而解決的辦法隻有一個,就是與江東的孫權聯手。於是,諸葛亮自願前往東吳求援。
當時,孫權自恃擁有江東和十萬精兵,又有長江天塹作為天然屏障,大有坐觀江北各路豪傑惡鬥的態勢。他斷定諸葛亮此來是做說客,一見諸葛亮,劈頭就問:“先生來東吳,是因為劉備被曹操逼得無路可走了吧?”
諸葛亮見孫權碧眼紫髯,一表人才,自知難以用言語說動,便隻字不提聯吳抗曹的請求。
寒暄之後,孫權忍不住問諸葛亮:“現在曹操共有多少人馬?你可知道?”
諸葛亮微笑著回答:“共100餘萬。”
“曹操在兗州時,就有青州軍20萬;平定河北,又得五六十萬;在中原招新兵三四十萬,現在又得荊州兵二三十萬。如此算來,曹兵不下150萬。你怎麼說隻有100餘萬呢?”孫權反問道。
諸葛亮不卑不亢,笑著說:“我隻說100萬,是怕驚嚇了江東之士。”
孫權的謀士魯肅有與劉備聯合抗曹的傾向,他聽後大驚失色,一個勁兒地向諸葛亮使眼色。
誰知,諸葛亮裝看不見,繼續說道:“現在曹操幾乎將天下完全平定了,名震天下,各路英雄盡被其所網羅,以目前的情勢,沒有人能與曹軍相抗,盡快解除武裝,臣服於曹操才是上策。將軍你是否已定好方針?時間剩下不多,再不作決定就來不及了。”
孫權聽完諸葛亮一席話,雖然不高興,但不露聲色,反問道:“照你的說法,劉備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
諸葛亮答道:“當年的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名壯士罷了,尚能篤守節義,為了不服侍二主,在漢高祖招降時不願稱臣而自我了斷,更何況我主劉皇叔乃堂堂漢室之後。欽慕劉皇叔之英邁資質,而投到他旗下的優秀人才不計其數,不論事成或不成,都隻能說是天意,怎可向曹賊投降?”
諸葛亮的這句話顯然是小看了孫權以及整個東吳,孫權聽後不禁勃然大怒,拂衣而起,退入後堂。魯肅也埋怨諸葛亮方才不該大談曹軍兵力之雄壯。諸葛亮笑而不語。
一會兒,孫權回嗔作喜,又出來與諸葛亮相見,聲言:“劉皇叔敗軍尚不投降,我堂堂東吳怎麼願意受曹操控製呢!但如果我們聯手抗曹,一定可以將曹軍趕回北方。”
不久,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的局麵正式形成了。後來,就有了舉世聞名的赤壁之戰,並為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諸葛亮出使江東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與孫權結盟,共抗曹操。他明知血氣方剛、有為之主的孫權不會屈居曹操之下,卻做出一副強硬的態度,勸說孫權投降曹操,激發了孫權的自尊心和鬥誌,很順利地完成了使命。
如果諸葛亮不反麵地刺激孫權,而是低聲下氣、百般討好,那就很難達成聯吳抗曹的戰略構想了。由此看來,有時正麵勸說不如反麵刺激有效。
事例二
艾爾·史密斯曾是美國紐約州州長,他深知反麵刺激的效力,在為辛辛監獄挑選監獄長的時候,他就應用過這個方法。
辛辛監獄,是最惡名昭著的一座監獄,空缺了一名監獄長。隻有強有力的鐵腕人物才可以勝任這個工作。但是,找誰呢?經過幾番斟酌,史密斯想到了新漢普頓的劉易士·路易斯。
“去管理辛辛監獄怎麼樣?”史密斯故意輕鬆地問被召見的路易斯,“那裏需要一個有經驗的人去做監獄長。”
路易斯大吃一驚,他深知辛辛監獄的危險。這是一個政治性的職位,是政治狂熱分子們理想的攻擊目標。這是一項艱巨和危險的任務,他必須考慮自己的前途,這是否值得冒險?
見路易斯猶豫不決的為難的樣子。史密斯笑道:“怎麼了,年輕人?害怕了吧?不過,我不怪你,這本來就是一個困難的崗位,它需要一個有能力的重要人物挑起擔子!”
一席話激起了路易斯的好勝心,他抬起頭來,有意識地挺了挺胸,像是給自己下決心似的說道:“說實話,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幹好這個工作,但是我決定試一試。”
“上一個監獄長隻幹了3個月就因工作困難主動提出辭職了,”史密斯笑了笑,拍拍路易斯的肩膀說,“對你來說,要想管理好辛辛監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
一聽這話,年輕氣盛的路易斯不服氣了,他堅定地說:“州長不必為我擔憂,我一定會幹好這個工作的。”
為了真正管理好辛辛監獄,路易斯上任不久後,就進行了各個方麵的改革。他管理罪犯的方式極具“人性化”,並為監獄改革帶來了奇跡般的進步,幫助很多罪犯走上了重新做人的道路。
路易斯成為當時最負盛名的監獄長,後來他將自己管理辛辛監獄的經曆著成了《辛辛二萬年》,賣了數十萬冊,他的故事被改編成十幾部電影,成功地創造了另一個奇跡。
每當提起當初接任辛辛監獄監獄長的故事時,路易斯都會真誠地說:“謝謝艾爾·史密斯州長,如果沒有他激起我的好勝心,或許我永遠都會是一個與辛辛監獄沒有關係的人。當然,也不會有我的現在。”
反麵刺激的手段多樣,可以表現為氣,可以表現為怒,也可以表現為懷疑。如懷疑對方的實際能力,激起他的好勝心,從而使對方按照你既想的意願去行事。這種方法特別適用於年輕氣盛或爭強好勝的人,促使他們完成較難的工作。艾爾·史密斯州長所使用的正是這種手段。
作為一種積極的修辭手法,“反辭”打破了語言表達的習慣思維方式,表達者強烈的情感、含蓄的心理、複雜的思想都暗含於悖論中,這是更為極端的迂回術。隻要取得合適的發話角度,就會達到比直言陳說更為有效的遊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