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 揣摩心思,句句珠璣(2 / 3)

總經理聽完,不禁拍手叫好,他轉向小王、小李意味深長地說:“要想讓顧客買我們的東西,首先要讓他覺得這東西對他有價值,這正是營銷應該具備的素質。”隨即,他和小趙簽下了就業合同書。

說服別人時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去認識,這樣能潤滑你的人際關係,構築和諧溝通的平台,改變他人的行動。學會換位思考,必將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實現雙贏。

◎ 修飾自己的話,讓別人能夠記住 ◎

【原文】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己反往,彼複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複之,萬事不失其辭。

【譯文】 人的語言有與之匹配的表象,事物有可以類比的規範,這就給我們剖析事物的本質提供了前提。所謂“象”,是指用象形法說其事;所謂“比”,是指用比喻或類比法述其意。言談之中,若能經常運用象征、比喻、對比、類推等修辭方法,用抽象的道理來表達具體的語言,反反複複、你進我退、你來我往,便沒有說不成的事情。

精髓典要

為什麼有的人當之無愧地成為眾人的中心,輕鬆地就收獲了成功,而有的人卻鬱鬱寡歡,默默啜泣,總在失敗邊緣徘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前者掌握了語言修辭這把變化萬端、奇妙無比的魔杖。

語言是我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我們表達思想,情感的重要載體。掌握了語言修辭的人,說出的話會通俗易懂、生動活潑;不懂得運用修辭的人,說出好的話往往枯燥難懂、了無生趣。

如果別人不願意聽你說話或者無論你怎麼講對方都聽不明白的時候,你最好不要再一味地灌輸自己的意見、主張,要及時改變說話方法。如鬼穀子所說“己反往,彼複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在說服別人時,若能隨機應變地、巧妙地運用比喻、類比等修辭方法,,可以讓或枯燥、或深奧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往往容易達到化被動為主動,讓對方茅塞頓開、心服口服的目的。

一個人內在的通曉事理,加上外在恰如其分的語言修飾,就更顯示出魅力了。運用語言的能力很重要,所以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商業社會上,善於措辭的人無疑會占據先機,爭取到更多的利益或避免更大的損失。不過,運用修辭的前提是一定要確保對方能夠聽明白,否則會徒勞無功。

事例一

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想出兵攻打楚國,他鄭重地向各位大臣說明了自己的想法:“我想現在攻打楚國,你們覺得如何?”

大臣們紛紛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楚國正處於強盛時期,現在攻打楚國,雖然吳國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卻會冒很大的風險,紛紛勸吳王三思而行。

吳王有些氣憤地說:“這又怎麼了?以我們現在的實力,一定能取勝!況且,打敗了楚國我們就可以多點地盤。”

一個大臣站出來,說:“大王,在攻打楚國期間,我們的兵力將會全部集中在楚國身上,這時如果其他諸侯乘虛而入,我們自然會難以抵抗,導致難以料想的災禍啊!所以……”

還未等大臣說完,一心想稱霸的吳王便怒氣衝衝地打斷了他的話,拔出寒光閃閃的寶劍厲聲說:“我已經決心進攻楚國,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嚇得大臣們再不敢開口,隻好垂頭喪氣地走了。

在路上,大臣們的談話被一位侍奉吳王的衛士聽見了,他認為這次出兵不是正義之戰,很想勸阻吳王,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自己又怎麼敢麵對吳王直諫,怎麼辦呢?

衛士想了好幾天,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這幾天,他一清早就走進王宮的後花園。手裏拿著一把彈弓,轉到東,轉到西,連衣服被露水打濕了也毫不在乎。就這樣,他在那裏轉了三天。他終於被吳王發現了!

吳王覺得很奇怪,就把衛士叫到跟前,問:“你為什麼每天早晨在花園裏走來走去,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濕啦!”

衛士恭恭敬敬地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吳王問:“那你打著鳥了嗎?”

“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衛士有些興奮地說。

“哦!什麼有趣的事情?”吳王臉上泛起了微笑,好奇地問道。

“大王,你看花園的那棵樹上有隻蟬,它在樹的高處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舉著前爪,準備撲上去捉它呢。可是那隻螳螂,也完全沒有料到,在它的身後有一隻伸長脖子的黃雀呢!”

吳王誇獎道:“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

衛士笑笑說:“是的,黃雀正要啄食螳螂,但它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正瞄準它呢!”

吳王笑道:“確實很有趣。”

衛士繼續說:“尊敬的大王,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考慮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的危險啊!”

吳王沉默了一會兒,恍然大悟:原來衛士在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表達了攻打楚國,其他諸侯會乘虛而入的道理。他笑笑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我真是太糊塗了,差點鑄成了大錯。”於是,他取消了攻打楚國的計劃,重賞了衛士。

如果這名衛士沒有通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生動事例來啟發、刺激吳王,隻是用直白的語言赤裸裸地進行勸誡,那麼不僅達不到勸誡目的,而且還會將自己的性命賠上,吳國的曆史或許也就被改寫了。

事例二

範斌是一家機械製造廠的老板,經過自己大半輩子的奮鬥,這家工廠運行得有聲有色,範斌也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富翁。

眼看自己年事已高了,範斌漸漸覺得自己有心無力了,他想把這個廠子交給自己的三個兒子共同管理。可是,這三個兒子一點都不團結,都想獨霸家產,有時為點小事也會大動幹戈。

範斌很擔心廠子以後的發展,那可是自己的心血,所以常常勸說兒子們一定要團結起來,但一點效果也不見,兒子們依然我行我素。應該怎麼辦呢?他為此大傷腦筋。

範斌把三個兒子們全叫了過來,他指著桌子上的三捆筷子,囑咐道:“今天,我想挑選出一個接班人。你們開始掰筷子吧,讓我看看你們誰的力量最大,最有資格!”

三個兒子一聽父親的話,都很興奮,紛紛摩拳擦掌。然後,他們將各自麵前的那捆筷子散開,拿著一根根筷子掰了起來,沒有過一會兒,三捆筷子就輕而易舉地被掰完了。

“看來你們三個力量相差無幾啊,這樣吧,我再拿三捆筷子來,這次,你們就掰成捆的筷子吧,看看誰能折斷它。”範斌說道。

三個兒子一人拿起了一捆筷子,結果費了好大的力量,誰都無法折斷。

正在兒子們一籌莫展之時,範斌意味深長地說道:“其實,我做過好多次這樣的實驗了。同等質量的筷子,散著時能被人輕易地折斷,但一旦成捆就變得堅不可摧了。你們也是一樣啊!”

三個兒子沉默了一會兒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了起來。他們走到範斌跟前,把手一起放在了父親的手上,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事例中的範斌不愧是一個聰明人,當兒子們不聽他的規勸時,他通過讓兒子們掰散筷子和成捆筷子,巧妙地讓兒子們理解到爭吵和分散會使自己的力量瓦解,輕而易舉地被別人打敗,但保持團結就能對付所有的敵人,從而讓兒子們放棄前嫌,實現了心和心的和解。

該說什麼話,采用什麼樣的方式說,都關係最終的結果。除了事先擺明自己的立場外,也要注意仔細斟酌你的措辭,經常運用象征、比喻、對比、類推等修辭方法,用抽象的道理來表達具體的語言,讓別人能夠聽明白,願意聽下去。

◎ 善用言辭,打開對方的心扉 ◎

【原文】 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

【譯文】 巧妙地用隱蔽無形的方法讓對方說話,若“釣語”合乎人情事理,就不難從其話語中把握內心的實情,如思路、情感、欲念、好惡等。無論他是愚人還是智者,聖人都可以運用這種辦法誘導對方主動陳述自己,沒有人會懷疑。

精髓典要

善獵的人往往選擇野獸經常出沒的地段鋪設捕獸的網,並加以密切關注,就能使野獸自投羅網。這是鬼穀子對如何在說話中“釣”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一個形象比喻。

“釣語”的技巧就像獵手撒網捕獸一樣,是用巧妙無形的語言誘導對方。隻要“釣語”合乎人情事理,就不難讓對方敞開胸懷說真話。即使他不說真話,也可以從其話語中窺探到實情。

鬼穀子認為當對方的想法和自己南轅北轍時,你就應該戛然而止。然後,要想辦法用“釣語”調動對方的語言,以求“有聲”,等待機會,尋求變化。

“釣語”的成功關鍵在於話題引發得要巧妙,然後再反複試探。同時,控製雙邊問答活動的能力要強,盡快體會其真情實感。

事例一

戰國末期,秦國使者王稽去魏國考察,認識了範雎,他將範雎介紹給秦昭王說:“此人智謀出眾,乃是天下奇才。”秦昭王以為王稽誇大其詞,就讓範雎留在客棧裏麵,一直未召見。

很快一年過去了,範雎意識到自己不能再一直幹等下去,他就給秦昭王寫了一封信,說有緊急事要親見。秦昭王見此信寫得情真意切,便約定在離宮召見他。

拜見那天,範雎一大早起來,換了身幹淨衣服趕往秦王的離宮。走著走著他就撞到了秦昭王的車隊,他也不肯避讓,就站在路中間。

“快走開,這是大王的車隊,耽誤了大王的行程你擔待得起嗎?”秦昭王的侍從大聲吆喝著。

“什麼,秦國還有大王嗎?我隻聽說秦國有太後、穰侯,從沒聽說有什麼大王呀!”範雎高聲叫嚷著。

這幾句話被車內的秦昭王聽見了,他趕忙下車,扶起範雎,好言好語一問,激動地說:“你就是我要召見的人啊?快些隨我上車到離宮吧,寡人想和你好好談談。”

到了離宮,秦昭王急切地問範雎:“先生打算用什麼高見來教導我呢?寡人洗耳恭聽。”

範雎回答:“是,是!”然後,一句不語。

“先生有何高見為什麼不直接說出來呢?我一定仔細聽講。我仰慕先生的才華,懇請你指教。”秦昭王接著問道。

範雎欠欠身,皺著眉頭說:“大王,您不要這麼客氣,我隻是一個外來的客卿,同您的關係還不深。不過我所講的道理,都涉及您怎樣校正君臣關係,怎樣處理人際關係等,我擔心你把我殺了啊!”

秦昭王讓左右退出,誠懇地說:“不管什麼人什麼事,上到太後,下到大臣,先生隻管暢所欲言,我都愛聽。”原來,秦昭王即位後,一直被太後和魏冉操縱,他一直在尋找有識之士,希望幫他來擺脫控製。

範雎剛才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試探秦昭王的,現在看見他確實至誠至懇,就一針見血地說:“秦國的軍事力量足以征服諸侯,可是15年來並沒有什麼進展,這不能不說是掌握秦國大權的太後和魏冉不願真心為秦國出力呀!”

秦昭王聽了範雎的話欣喜之極,自以為得範雎晚,他謙虛地問道:“先生說的都是實話,我一直想擺脫太後和魏冉的控製,但是我不知道應該怎麼辦,請你詳細地給我指一條路,好嗎?”遂拜範雎為相師。

隨後幾年內,秦昭王對範雎言聽計從,他先撤了穰侯的職,後剝奪了太後參政的權力,完全掌握了國家重權,並正式任命範雎為丞相,使範雎由一個攔路平民變成了享有榮華富貴的高官。

範雎明明知道秦昭王在太後和魏冉操縱下,鬱鬱不得誌,一直在謀求解脫之計。但他沒有直接說,而是一句“我所講的道理,都涉及您怎樣校正君臣關係,怎樣處理人際關係等,我擔心你把我殺了啊!”逼迫秦昭王不得不接招,不得不敞開自己的心扉,承認自己的尷尬境遇,接下來就是秦昭王請求範雎發表見解的時候了。這樣的“釣語”用得奇妙啊!

事例二

二戰期間,各國間諜機構活動頻繁,都希望在情報方麵戰勝對手,以便在戰場上掌握主動權。與此同時,反間諜機構也都在保持著高度的警惕,積極地活動著。

一次,法國反間諜軍官吉姆斯準備審訊一位自稱是來自比利時北部的“流浪漢”,盡管此人蓬頭垢麵,衣衫襤褸,麵色憔悴,看上去好像有幾天沒吃飽飯了。但是,經驗豐富的吉姆斯憑直覺認為,他是德國納粹間諜。

此時,這位“流浪漢”正乖乖地坐在吉姆斯辦公桌對麵的方凳上,靜靜地等待著審問。

為了使“流浪漢”暴露真麵目,吉姆斯決定先用簡單的數數考驗一下他。因為其中有幾個數字,德語人的發音和法國人有些不同。吉姆斯用法語提問:“會數數嗎?”

“流浪漢”不假思索地開始用法語數數,甚至在德國人容易說漏嘴的地方,他也說得極其熟練,沒有露出一絲兒破綻。數完後,他還衝著吉姆斯憨厚地笑了笑。

吉姆斯撓了撓頭,將手一揮,讓屬下將那名“流浪漢”押回了小屋。

片刻,有人在小屋外燃起了火堆,人群嚷嚷起來。哨兵用德語高聲呼喚: “著火了!著火了!”而“流浪漢”仿佛聽不懂哨兵說的德語,繼續悶頭大睡。

吉姆斯又派了一位法國農民去跟“流浪漢”閑聊種莊稼的雜事兒,“流浪漢”居然也頗不外行,講得頭頭是道,有的地方甚至比這位農民更懂行。

“長官,我們是不是太過多疑了?”屬下對吉姆斯說,“有時候憑外觀判斷的第一印象是不能成立的。現在依我看來這個流浪漢的確是一個地道的法國農民,您不覺得嗎?”

吉姆斯皺著眉頭,沒有說話。過了一會兒,他突然對屬下說:“你去告訴流浪漢明天讓他繼續到我辦公室,這是最後一次了。或許,真的是我錯了,明天他就能重獲自由了。”

第二天,“流浪漢”又被押進了審訊室,他顯得出奇的穩重、平靜。

此時,吉姆斯正低頭認真地審閱一份文件,他看也沒看一眼“流浪漢”就飛速地在上麵簽了字。然後,抬起頭對“流浪漢”說:“好啦,你沒問題,可以走了,你自由了。”

流浪漢長長地鬆了一口氣,他仰起臉,貪婪地呼吸著自由的空氣。就像是放下一個沉重的包袱,嘴角上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哈哈!”對麵的吉姆斯發出了爽朗的笑聲。“流浪漢”頹然地低下了頭,他醒悟到自己上當了。原來,剛才吉姆斯那句話是用德語講的,自己聽懂了,德國間諜的真實身份豈不暴露無遺了嗎?

麵對訓練有素的德國間諜,法國軍官吉姆斯使用了一係列方法,白白浪費了太多的時間,表麵上看是失敗的,其實不然,這正是吉姆斯的高明之處: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有效地轉移了德國間諜的注意力,為最後的收網做好了準備。最終,吉姆斯用德語說了一句 “好啦,你沒問題,可以走了,你自由了”,讓德國間諜在緊張之後獲得放鬆,在放鬆的狀態下無意間露出了狐狸尾巴。

需要說明的是,鬼穀子用“釣人之語”這樣的字眼,並非在鼓勵我們行奸使詐,而是指導我們本著一顆不害人的心,在政壇、商戰等多種領域,輕鬆獲得更多真信息,為成功鋪好路。

◎ 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說實話 ◎

【原文】 說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應對者,利辭也;利辭者,輕論也。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

【譯文】 凡遊說,就是說服別人;要能說服別人,就要給人以幫助。凡是經過修飾的言辭,都是為了借以達到某種目的;凡是被借用的東西,都既有好處,也有害處。凡要進行應酬的答對,必須掌握靈活的外交辭令。凡是靈活的外交辭令,都是不實在的言論。要樹立起信譽,就要光明正大,說具有正義與真理價值的言論;光明正大就是為了讓人驗證是否正確。

精髓典要

嘴真是一個奇妙的東西,不僅能說話,而且想說什麼就能說什麼。能把黑的說成白的,也能把死的說成活的。但光明正大地實話實說才是嘴最有效的功能、最大的美德。

曆來人們都主張知人而交,對不了解的人,有所戒備。但鬼穀子認為“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與其繞圈子、躲躲閃閃,叫人疑心,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

說實話是發自內心的,我們不是演員,無論多少次排練,實話裏麵的真誠是裝不出來的。當你敞開心扉,正大光明、坦誠對人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會打動周圍的人,贏得他人的信任,走進他人的心靈深處。

我們之所以喜歡說實話的人,因為說實話代表著光明正大的心態、光明正大的做人方法,還代表著最崇高的美德——誠實與正直。誠實與正直的品德,可以掃除溝通中的任何障礙。

和他人交流時,如果你能做到光明正大、坦誠自若地表達的觀點,那麼別人自然就很容易理解你的想法,彼此的溝通沒有了障礙,自然也會有出乎意料的好結局。

事例一

有一段時間,齊宣王整天在雪宮裏與宮娥彩女嬉戲作樂,歌舞助興,不問國政,致使奸佞小人當道,忠臣義士遭貶,人人不敢諫言,國勢一天天衰敗下去。

一天,侍臣傳報有一個長得很醜的女子聲稱特來求見齊王,請求入後宮侍候齊王。齊宣王出於好奇傳命醜女進見。

醜女進來,宣王不禁目瞪口呆,天下竟有此醜女!醜得如此出奇:額頭前突、雙眼下凹、鼻孔翻翹、頭發稀稀拉拉沒剩幾根,而且貓腰駝背、四肢發達、皮膚黝黑……

齊宣王覺得十分可笑,以嘲弄的口吻說:“我宮中粉黛三千,美女如雲,你這粗陋醜女,卻敢以平民身份到萬乘之尊身邊爭寵,莫非你有什麼過人的本領不成?”

醜女不卑不亢地回答:“大王,我沒有什麼過人的本事,隻不過會點隱語之術罷了。”

齊宣王說:“那你就為我預示一下,如預示得不對,便有欺君之罪,我要將你當即斬首。”

那醜女毫無懼意,開始了精彩的表演。她先瞪目凝視,死死盯住齊宣王,後又張牙露齒,接著又將手揮了四下,然後拍著膝蓋,口中念念有詞,翻來覆去一個字:“險!險!險……”

在場的人都被搞蒙了,不知道她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齊宣王莫名其妙地說:“你上前來為寡人說說這些動作都是什麼意思。”

那醜女上前施禮,有板有眼地說:“我剛才那番舉動,並不是在裝神弄鬼,糊弄大王。我舉目,是替大王觀察當今時局的變化;張口,是懲罰大王那雙不聽勸諫的耳朵;揮手,是替大王趕走阿諛之徒;拍腿,則是要拆除大王這專供娛樂的宮殿啊!”

齊宣王一聽醜女無視君王麵子,當眾指責自己的過錯,惱怒至極,下令將此醜女推出去斬首。

“慢著,大王聽我說完再殺我也不遲。”醜女繼續說道,“秦楚環伺齊國,虎視眈眈,而齊國內政不修,忠奸不辨,大王專務嬉戲,興築建台,聲色犬馬,使諂諛環伺左右,諫者不得通入。如此外不修諸侯之禮,內不秉國家之治,你說齊國險不險?在這國家危如累卵的時候,大王如能采納我的意見,民女就是死也無憾了!”

齊宣王沉默不語,繼而連連點頭稱是,說:“你今天的話讓我醍醐灌頂,如果你不及時來到這裏提醒我,我哪會知道自己的過錯啊!” 說完,馬上宣布罷樂設宴,要立醜女為後。

接下來,齊宣王疏遠了奸佞空談之人,禮賢下士,起用田嬰做了相國,又封鄒人孟軻為上賓,勤於政事,齊國日益富強起來。這位醜女就是曆史上獨一無二的鍾離春。

對於萬人之上的君王而言,他們比任何人更需要一點“真”,希望多一些真誠的實話,少一些戒備性的矯揉造作。鍾離春雖然長得醜,但她實話實話,不拐彎抹角,給齊宣王上了深刻的一課,成功地說服了對方。

事例二

為了把一批噴氣客機賣給美國航空公司,美國道格拉斯飛機製造公司創始人唐納·道格拉斯本人決定專程去拜訪東方航空公司的總裁艾迪·利貝克先生。

“實話告訴你,你們生產的新型DC-3飛機和波音707飛機是兩個競爭對手,但均有一個共同的毛病,那就是噴氣發動機的噪聲太大,這就是我遲遲不購買飛機的原因。”艾迪·利貝克直言。

道格拉斯再三請求利貝克再考慮考慮,利貝克見道格拉斯的態度很真誠,便說:“如果你們能在減小噪聲方麵勝過波音公司的話,我願意給你們一個機會,考慮簽訂合同。”

拜別利貝克後,道格拉斯立即與工程師溝通,但遺憾的是工程師說以目前的技術來看,噪聲已經是控製到最低了。

對道格拉斯公司來說,這是一樁重要的買賣。“怎麼才能讓利貝克肯簽訂合同呢?欺騙他說自己已經做了改進,還是說一些不利於波音的話?”一時間,道格拉斯陷入了矛盾之中。

當再次見到利貝克時,道格拉斯認真而誠懇地答複說:“老實說,我們沒有辦法去實現你的要求,很遺憾這次我們並沒有合作成功,但以後肯定會有機會的。”

誰知,利貝克站起來,友好地拍拍道格拉斯的肩膀說:“其實,我早就知道你們無法降低飛機的噪聲。我這樣做的目的,隻是想知道你是否說實話,恭喜你將獲得1.65萬美元的合同。”

道格拉斯長籲了一口氣,他暗自慶幸自己剛剛沒有違反職業道德,而是光明正大地說了句實話。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當時道格拉斯誇誇其談,滿口答應已經將飛機的發動機噪聲降低了多少分貝,或者給波音“下絆腳”,那將是什麼樣的結局呢?答案恐怕隻有一個,那就是道格拉斯會空手而歸,而且日後也難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