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 見小知大,見寡識眾(3 / 3)

想要聽懂這種“話外音”,正確解讀對方真正的想法,平時就要多訓練自己的觀察力和解讀能力。要善於結合當時的語境分析語意,仔細留神當時的場合,就不難聽懂對方的“話外音”了。

語言是心靈的大門,一個人是智慧還是愚蠢,隻要聽他的言語就可做出判斷。在人生的博弈中,一個會聽話也會說話的人毫無疑問地將會獲得更多機會。

事例一

齊景公是春秋後期的齊國君主,他非常喜歡捕鳥,還常常將捕獲的各種各樣的鳥養起來賞玩,並專門指派了一個名叫燭雛的人主管捕鳥的事情。

一次,齊景公捕獲了一隻非常好看的鳥,他把小鳥交給了燭雛。誰知,燭雛不小心讓鳥飛走了。齊景公在盛怒之下,放言要殺掉燭雛。

這時,相國晏子對齊景公說:“燭雛犯了罪,理應受罰。現在請讓我來一一列舉他的罪狀,然後大王按照他所犯的罪過來處死他吧。”

得到齊景公的同意後,晏子用手指著燭雛,曆數他的罪狀:“大王派你專門看管鳥,你卻粗心大意讓鳥飛掉,這是第一條罪狀;你使大王因為鳥飛掉的緣故而殺人,讓大王背上好殺人的名聲,這是第二條罪狀;如果讓別的諸侯聽到這件事,認為我們的大王把鳥看得比人命還重,勢必會壞了大王的威望,這是第三條罪狀。”

晏子一口氣列舉了燭雛的三大罪狀後,轉身對齊景公說:“大王,我的話已經說完了,您現在就處決燭雛吧!”

在晏子斥責燭雛罪狀的時候,齊景公聽出了晏子話裏有話,也醒悟了過來,他忙擺著手說:“不要殺燭雛了,不要殺燭雛了,寡人盛怒之下差一點做了錯事,多虧愛卿指點。”

就這樣,齊景公不但沒有殺燭雛,而且向燭雛表示了歉意,還向晏子表達了感謝之情。

燭雛所犯的三大罪狀是晏子順著齊景公“燭雛有罪”的意思說的,明裏是在述說燭雛之罪,卻句句旁敲側擊齊景公,殺燭雛會讓自己背上殺人的名聲,毀壞了自己的威望。幸好齊景公聽出了隱含的意思。

在實際生活中,有些人講話含蓄或者懼於你的威信,不會簡單直接地告訴你真話,而是采用迂回策略暗示你,這時,就需要傾聽者有較強的理解能力,領悟和琢磨其中的真正意圖,才能準確理解對方所言。

事例二

在京劇《沙家浜》中,“春來茶館”的老板娘阿慶嫂跟“忠義救國軍”的司令胡傳魁、參謀長刁德一開展了一場麵對麵的“鬥爭”,話中有話的對話將“話外音”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刁德一了解到阿慶嫂曾經在日本兵麵前救過司令胡傳魁的命時,他便假惺惺地“稱讚”阿慶嫂“若無有抗日救國的好思想,焉能夠舍己救人不慌張”進行試探。

阿慶嫂聽出刁德一這句話隱含著自己是有抗日救國思想的這一判斷。如果接受了這個“稱讚”,就等於承認自己是抗日的,就會上刁德一的當。於是,她就用“開茶館,盼興旺,江湖義氣第一樁”把問題岔開了。

刁德一一計不成,再生一計。他抓住阿慶嫂“我有心背靠大樹好乘涼”一句,追問阿慶嫂:“新四軍久在沙家浜,這棵大樹有陰涼,你與他們常來往,想必是安排照應更周詳。”借此給阿慶嫂出了一道難題,要阿慶嫂對新四軍的問題表個態。

阿慶嫂身為黨的地下工作者,如果說新四軍好,就等於承認自己是主張抗日的,這就上了刁德一的當。如果說新四軍不好,這也不符合老板娘的身份。於是,她機智地用“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的話,把對新四軍的表態的問題回避掉了。

刁德一賊心不死,接著說:“日本鬼子人地生疏,兩眼一抹黑。這麼大的沙家浜,要藏起個把人來,那還不容易嗎?”用當年阿慶嫂救胡傳魁的例子來證明這一點。

阿慶嫂很快識破對方暗指阿慶嫂把新四軍藏起來了,她就幹脆給以拆穿:“噢,聽參謀長這意思,新四軍的傷病員是我給藏起來了。”接著,馬上又轉向胡傳魁:“胡司令,照這麼看,我當初真不該救您,倒落下話把兒了。”說完,把抹布一摔,雙手一搭,麵帶怒容,昂頭端坐。

這一下,把胡傳魁弄得十分尷尬,便開始怪罪刁德一。刁德一隻好以“說句笑話嘛,何必當真”這種話搪塞一番了事。最後,胡傳魁和刁德一隻好離去,於是新四軍傷病員得救了!

有時迫於形勢所逼,你也完全可以利用這種“話外音”,結果往往是既向別人傳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又避免了彼此之間的尷尬。

這種智謀特別適用於朋友向你提出某種要求,你無法答應又難以開口拒絕的情況。這時候,你可以和他說一些無關緊要的客套話。客套話是讓人敬而遠之的最好暗示,它能讓你與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也能避免對方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 來路不正,一瓢一飲也不沾 ◎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譯文】 天地間的一切事物都要遵循發展規律,都有自然離合的道理。有的距離很近卻看不見,有的距離很遠卻能知其然。之所以看不見眼前的事物,是由於習而不察對方虛實的緣故;之所以能知道距離遠的,是因為經常往來,互相體察的緣故。

精髓典要

“有近而不可見”,鬼穀子認為近處的東西太過平常,所以我們習慣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古人之語,深謀遠慮。“有近而不可見”的理論,不但在當時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而且在今天它的哲理也沒有消失,是我們應該聆聽的教誨。回想一下,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不被重視,不正是因為它們太小、太平常了嗎?

世間萬物都是由小到大發展變化而來的,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例如,一個人如果不注意修養自身,不懂得合理地處理小惡,日後就有可能逐漸變壞。這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

正所謂,小惡不除必為大患。如果因為不好的行為很小就去做它,並縱容順其自然發展,那麼慢慢地小錯必然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發展成大錯,造成大危害。

看看社會中的那些犯罪分子哪個不是從“小惡”開始走上犯罪道路的呢?有一個盜竊犯從小就小偷小摸,但他的父母不僅不管不顧,反而誇獎其有“本事”,結果,他從偷書本漸漸發展到偷自行車、偷衣服,最終發展到偷銀行,成為重罪犯。

小和大是相對的,但善與惡是絕對的。再小的善也是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再小的惡也是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所以,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

刹那之小惡亦須盡力而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徹底拋棄“隻要大錯不犯,小錯不斷也無所謂”的錯誤觀點,嚴格要求自己,將小惡擋在門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正是一個人修身養性、成才成功的良好開端。

事例一

張乖崖是北宋真宗時期的一位有較大影響的大臣,他為人嚴峻剛直,執法更是嚴明,尤以治蜀著稱。有人將他與趙普、寇準並列為北宋功績最大的三位名人。

一天,擔任崇陽縣官的張乖崖準備去倉庫視察,快走近倉庫時,他突然看見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吏從倉庫慌慌張張地走了出來,並偷偷將一枚銅錢放進了自己的口袋。

“站住!”張乖崖叫住了小吏,大聲地質問道:“你那枚銅錢是怎麼回事?”

小吏猶豫了一會兒,吞吞吐吐地回答:“這是我從庫房中拿出來的。”

張乖崖一聽,立即派人將這名小吏抓了起來,並且下令用棍棒拷打。

小吏心裏不服,大聲嚷道:“一枚銅錢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對我這樣動用大刑啊!”

張乖崖認真地說:“雖然一枚銅錢是小數目,但卻是屬國家所有的財產。今日你偷拿國家一枚銅板,若無人教訓你的話,他日你偷拿的就有可能是一百枚銅板!”

小吏很是生氣,頂撞說:“你怎麼能這麼說呢?一枚銅板怎麼會變成一百枚銅板?現在就這麼點小錢,你打我一頓也就算了,哼,你膽子再大,諒你也不敢殺了我。”

張乖崖見小吏拒不認錯,還如此不以為然,當下惱火地拿起筆來寫下一條這樣的批語:“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書畢,便下令將這小吏斬首了。

“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意思是:一天一個銅元,一千日就是一千個銅元,這就像用繩子鋸木頭、水滴石頭一樣,日久天長,木頭也會被鋸斷,石頭也會被滴穿的。

張乖崖從小吏今日偷拿國家一枚銅錢預見了他日偷拿國家一百枚銅錢,偷拿一枚銅錢是小惡,若不及時加以製止,就會發展為偷拿一百枚銅錢的大惡。

事例二

一個遊客到馬爾代夫度假旅行,在商業街閑逛時,走進了一家銷售紀念品的商店,這裏的紀念品都具有馬爾代夫民俗特點,他準備買一些送給自己的妻子。

經過仔細挑選後,遊客拿起一個做工精美的珍珠貝殼項鏈,問店員:“請問,這個多少錢?”

“10美元,”店員微笑著回答,又熱情地繼續介紹道,“先生,您真有眼光,這種項鏈是我們賣得最好的了,特別受歡迎”。

“8美元!”遊客還價。

“先生,10美元已經是最便宜的了。最近我們店在搞活動才這麼便宜。您要是不相信,您可以到附近其他店問問,他們都賣12美元呢。”店員搖搖頭,微笑著回答。

“這樣吧,我再挑兩個一模一樣的,買你三個。現在8美元,怎麼樣?”遊客又問道。

“真的不行!”店員搖搖頭,依然堅持自己的售價。

這位遊客費盡口舌講了半天,店員就是不同意降價。

雙方爭執了有半個小時,店員誠懇地說:“不是我不給您便宜,我每賣出一條這樣的項鏈,才能從老板那裏得到1美元。如果價格降到8美元,我什麼也得不到。”

遊客眼珠一轉,想出一個主意,他對店員說:“這樣吧,你賣給我6美元一個,每條項鏈我額外給你2美元的報酬,這樣比老板給你的還多,而我也少花錢。你我雙方都得到好處,行嗎?”

遊客以為這位店員會馬上答應,但卻見她連連搖頭。

“別擔心,這件事情你知、我知,隻要咱們兩個不說,你老板是不會知道的。” 遊客補充道。

誰知,店員聽了這話,更加堅決地搖頭說:“不行,不行!”

“你真傻!這麼好的生意都不肯做。”遊客有些失望了。

“如果今天我賣6美元給你,得到 2美元的話,那我明天肯定會想以5美元的售價賣出去,得到3美元。照這樣下去,我就會想拿更多的差價,從中牟取暴利,變成錢的奴隸。我能瞞得住老板,但欺騙不了自己的良心啊。”

遊客一時啞然,羞愧地以10美元買下了那條珍珠貝殼項鏈。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遊客就像釣魚一樣,給店員設了一個誘餌,但對方並不上鉤,拒絕了利益的誘惑。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店員懂得:商人必須講究商業道德,正經錢可賺,但昧心錢一分一厘都不可得,否則隻會把自己一步步推向罪惡的深淵,無法自拔。

天下的壞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別人的眼皮底下,明目張膽、無所畏懼地幹壞事;另一種是借著“黑夜沒有人知道”的掩護,偷偷摸摸幹了壞事。相較而言,後者更讓人心驚膽戰。在實際生活中,有多少人不正是以為別人不知道,才慢慢走入罪惡深淵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