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 見小知大,見寡識眾
“反”通“返”;“應”為應和。在這裏,“反應”指從對方那裏得到返回的信息。運用“反”的方法的前提是要冷靜地觀察和分析,隻有反觀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反觀別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從而見小知大、見寡識眾,更好地接近事物的本質,更有效地把握整體局勢的進展,最終立於不敗之地。
◎ 推測以往的事,驗證未來的事 ◎
【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譯文】 自古能以“大道”來化育萬物的聖人,其所作所為總是能與自然社會的發展變化相吻合。他們通過反思過去的事情,就可以洞察將要發生的事情;通過考察古人的經驗,就可以指導現在;通過了解別人,翻過來了解自己。如果動與靜、虛與實的道理,在未來和今天都得不到實踐應用,那就應該更深入地研究曆史,求得符合規律的方法。有些事情是要反複探索才能真正把握,這是聖人的見解,不可不認真研究思考。
精髓典要
正如古語“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所言,鬼穀子以一個縱橫家的視角,闡明了“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的方法論。
人的一生中,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多少總會遇到一些坎坷和波折。聰明人經曆過波折、坎坷之後,“吃一塹長一智”,總能得到一些經驗和啟示,不會第二次犯同樣的錯誤。而有大智慧者則懂得從以往的事情中,推出某種既定的規律,提早繞開“礁石區”,從而避開可能的傷害。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隻獅子和一隻狐狸共同去打獵,它們收獲很豐厚。獅子要求狐狸分配獵物,狐狸把大部分的獵物放在一起,請獅子來拿,自己僅留下很少的一點點。獅子問狐狸,是誰教它這樣分配的。狐狸回答:“長期以來,獅子和狐狸聯手共同打獵的情況並不少見,凡是把獵物平均分成兩份的狐狸最後都難逃被獅子吃掉的結局。”
“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借鑒過去的曆史事件,方能以更穩健的步子走過今天,邁向未來。利用曆史去勸說別人,更能令對方肅然警醒,如受醍醐灌頂,立即停止現在的不良行為。古今中外不乏這樣巧妙說服的例子。
事例一
秦末農民起義,劉邦領兵攻破武關以後,長驅直入,打到了藍田,一舉殲滅了秦朝的主要兵力。
當時,秦王子嬰迫不得已,隻好穿上喪服,頸上係著絲條,捧著傳國玉璽,打開城門,雙膝跪倒,請求投降,向劉邦獻上了玉璽。當然,子嬰同時獻出的,是秦朝已經滿目瘡痍的江山。
進入秦國國都鹹陽後,平民出身,又經曆多年混戰的劉邦見宮室帷帳富麗堂皇,珍寶不計其數,美女成群,頓起羨慕之意,就想留在宮中享受一段時間,並命令各將士暫留於鹹陽。
武將樊噲誠懇地勸阻道:“大王,我們不能留在鹹陽貪圖享樂啊。”
劉邦聽罷顯得很不高興:“什麼?我貪圖享樂?這一仗打了這麼久,我們還取得了勝利,我隻是想好好犒勞一下全軍將士,你怎麼可以這麼說。我覺得自己做得沒有錯,不要再說了。”
樊噲氣得臉通紅,無奈地搖搖頭,離開了。
這時,謀臣張良走過來,拜了拜劉邦,問道:“大王,您今天取得了如此的勝利真是可喜可賀啊。但臣想問您一句,當初我們為什麼要滅秦國呢?”
“秦王殘暴無道,窮奢極欲,不得人心,我們是在替天行道。”劉邦想也沒想,立刻回答道。
“秦國正因為奢侈淫逸才亡了國,我們既然為天下除去暴君,就該改變這種風氣,實行艱苦樸素來號召天下。”張良頓了頓,繼續說道:“現在您才占領了秦國,就想像秦王一樣享樂,豈不等於重蹈秦國的覆轍,因小失大嗎?”
見劉邦低頭不語,張良又接著說道:“樊噲將軍的話雖然說得有一點激烈,但這總是為了您著想,現在正是寬恤百姓安定民心,讓鹹陽百姓心悅誠服的好時機。所以還是希望您能接受他的建議。”
劉邦沉思片刻,下令封閉宮門緊鎖府庫,撤出鹹陽,把軍隊駐紮在灞上。隨後,當眾宣布廢除亡秦舊法,如誹謗官府夷族、偶語者棄市等,又規定新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偷盜者抵罪等。
苦於暴秦的鹹陽百姓歡聲載道,人人都希望劉邦做秦王,生怕他離開鹹陽。這就為劉邦一統天下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和政治基礎。
樊噲誠懇卻直白地勸說劉邦未果,而張良勸說劉邦時,並沒有直接進行勸說,而是巧妙地點出了秦朝因奢侈淫逸由強變弱,最後導致滅亡的教訓,使劉邦從秦朝的曆史中推測到了自己的未來,進而認識並改正了自己的錯誤。
事例二
二戰爆發後,一些流亡美國的德國科學家非常擔心希特勒搶先掌握原子彈製造技術,生產原子彈,那樣整個世界將麵臨重大災難。這些科學家推舉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給美國總統羅斯福寫信,要求美國立刻研究製造原子彈。
收到愛因斯坦的來信後,羅斯福本想認真地看一看,但是翻了幾頁,他覺得理論太深奧了,有些看不明白,而且他本人對這些科技沒有什麼興趣,就隨手把信甩到一邊了。
由於事情緊急,愛因斯坦等科學家隻好找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私人顧問薩克斯幫忙。薩克斯將信從頭到尾細讀了幾遍,感到問題相當重要,他決定說服總統批準這個計劃。
在陪總統散步時,薩克斯念起了這封信,還一頁頁讀著核裂變的實驗記錄。但羅斯福反應十分冷淡,有些惱火地說:“我聽不懂什麼核裂變的理論,現在政府無力投巨資研製這種新炸彈,你最好不要管這件事情了!”
幾天後,羅斯福邀請薩克斯共進一次早餐。薩克斯準備利用這個機會說服總統。誰知,剛一落座,羅斯福便說:“抱歉!科學家們老愛異想天開,今天可不許你再提原子彈的事了!”
薩克斯愣了一下,然後平心靜氣地說:“好吧,我答應你不提原子彈的事情,那我們今天就談一點曆史,好嗎?”
見羅斯福點了點頭,薩克斯便講了起來,“當年拿破侖憑借他的軍事天才,叱吒風雲,幾乎征服歐洲,不可一世。但您知道嗎?他雖然在陸地作戰時總是旗開得勝,在海戰中卻不盡如人意。”
“那或許是他不善水戰吧!”羅斯福說道。
薩克斯搖搖頭:“不是!是因為他趕跑了一個叫富爾頓的年輕人,也正是因為這樣才導致了他最後的失敗!”
“為什麼這麼說?一個年輕人有這麼重要嗎?”羅斯福好奇地問道。
薩克斯不慌不忙地回答:“富爾頓建議拿破侖砍斷戰艦上的桅杆,安裝上蒸汽機,把船板換成鋼板,並說這樣就會所向無敵,很快占領英倫三島。但拿破侖不懂得蒸汽機的原理,他心想,船沒了帆就無法行駛,船板換上鋼板肯定會沉沒。他認為富爾頓是個瘋子,就把他趕走了。後來,法軍麵對英國裝有強大蒸汽機的艦隊,隻好望洋興歎。”
頓了頓,薩克斯繼續說道:“如果拿破侖當時采用了富爾頓的建議,那麼整個歐洲的曆史就會被改寫。如果您今天不答應那些科學家的請求,或許以後也會出現這樣的失敗!”
聽完薩克斯的話,羅斯福沉思了幾分鍾之後,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他立即斟滿了兩杯酒,一杯遞給薩克斯,一杯自己舉著說:“你贏了,我們馬上著手研製原子彈!”
回到白宮後,羅斯福立即批準了研製原子彈的計劃。由此,翻開了美國製造原子彈的第一頁。後來,美國在反法西斯的戰爭中占據了先機,也改變了整個世界現代史的進程。
麵對自稱聽不懂核裂變理論、對原子彈不感興趣的羅斯福總統,聰明的薩克斯沒有直接對他談原子彈的問題,而是以曆史上拿破侖拒絕技術革新的重大失誤為例。這一曆史故事,使羅斯福總統“以史為鑒”,很快接受了科學家們的建議,作出了研製原子彈的重大決定。
古人說“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中外古今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飽含先哲們的無窮智慧,是一筆豐富的傳承遺產。如何使人類這一文化瑰寶為己所用,為己服務,應該是大智者追求的目標。
◎ 將危機消滅在萌芽中,別釀成大亂再處理 ◎
【原文】 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用,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孽之謀,皆由抵巇。抵巇,隙為道術。
【譯文】 所謂“巇”就是小的裂痕,裂痕可以變成澗流,澗流可以變成大漏。在裂痕剛剛出現時,可以通過“抵”加以堵塞,讓它停止發展,讓它就此平息,不再擴展,或者使裂痕消失,也可以讓它為我所用,這些都是抵塞縫隙的辦法。當危機征兆出現時,聖人就敏銳地察知到了,他會根據事物的變化進行具體分析,提出計謀,進一步認識征兆的細微變化。驚動秋毫之末的小事,就可以撼動泰山一樣的大事。在事物變化處於萌芽狀態時,聖人就會運用“抵巇”之術予以排斥或消滅。抵住小縫隙,是避免大危機的有效方法。
精髓典要
鬼穀子曰:“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這一帶有唯物辯證法色彩的理論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都是由量變引起質變的。譬如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危機,都是由小危機逐漸積累發展而來的。
一些看似極微小的危機有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事實就是如此。當危機剛出現苗頭的時候,智者總是能敏銳地察知,而愚者卻蒙在鼓裏,往往對智者的忠告不屑一顧。
古代聖賢明君之所以能把國家治理得很好,就因為他們能及時發現問題,在危機還處於萌芽狀態時就加以消除。反過來,那些亡國之君,像秦二世、隋煬帝之流,則對微小的問題視而不見,最終小問題變成了大問題,大好江山在自己手裏敗落。
因此,我們要做到防微杜漸,一旦發現或感知不利發展的小問題,要立即加以鏟除;一旦發現產生於進展中很小的滑坡過程,要立即加以製止。小問題往往能發展為大問題,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隻有及時解決了小問題,才能有效化解可能的大危機。
由於大多時候危機的變化是漸進的,慢得不易讓人感知和察覺。因此,做到“防微杜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越是這樣越可怕,越需要你提高警惕。
當然,光有“防微杜漸”的決心和勇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行動才是最重要的。經常提醒自己要注意發現和感知小問題,以便於讓自己能在錯誤初期就能夠改正,將小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
事例一
在英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缺了一枚鐵釘,掉了一隻馬掌;掉了一隻馬掌,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在15世紀的80年代,為了爭奪英國的統治區,當時的英國國王查理三世到波斯沃斯征討與自己爭奪王位的裏奇蒙德伯爵,雙方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進行,不分勝負。
一次,兩支軍隊之間又決定發動一場戰爭。查理三世明白勝敗將在此一舉,他們當中總有一方要戴上大英帝王的王冠,而另一方則隻能淪為階下囚。戰鬥進行的當天早上,他責令全軍將士都要嚴整軍容,並派了一個馬夫去備好自己最喜歡的戰馬。
馬夫牽著查理三世最鍾愛的戰馬來到了鐵匠鋪裏,要求鐵匠為這匹屢建奇功的戰馬釘上馬掌。“國王希望騎著這匹馬打頭陣,你快點給這匹馬釘掌。”馬夫對鐵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