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陰陽之理,天地之道
“捭”是開啟,“闔”是閉藏,捭闔是開合的意思。鬼穀子認為一開一合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是掌握事物的關鍵。捭闔與天地之道相通,而天地之道就是陰陽之道。因此,熟練掌握並運用捭闔術,就可以做到陰陽平衡、進退有度、趨利避害。
◎ 掌握事物的規律,把握行動的關鍵 ◎
【原文】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
【譯文】 雖然事物的變化無窮無盡,看似讓人無法掌握,但它們都有各自的歸宿,體現出各自固有的特性,也就是規律。它們或者屬陰,或者歸陽;或者柔弱,或者剛強;或者開放,或者封閉;或者鬆弛,或者緊張。所以,聖人善於觀察事物的來龍去脈和先後順序,始終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並將其作為行動的關鍵。
精髓典要
萬事萬物無論如何千變萬化,都有其固有的本質規律,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可以為我們所認識的。隨著認識的逐漸加深,我們就可以把它們整理成知識,利用這些自然規律,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這是鬼穀子認識論的哲學思想之一。
“力學之父”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這個支點之所以能撬動偌大的地球,關鍵就在於它找到了其中的客觀規律,即杠杆原理。支點是起決定作用的關鍵點,也就是所謂的突破口。
世人皆知驢強,它不想走時,常常是怎麼拉它都拉不動,一般的抽打根本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其實,人們之所以很難製伏驢子,是因為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妙法。這個妙法,也是驢子的“死穴”,即在驢子肚皮中點至脊柱中點這條弧線的左側方約五分之一處踢上一腳,驢子立刻會什麼脾氣都沒有了,乖乖地任你擺布。
可見,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如果覺得棘手,就應該先停下來找一找事物的規律,尋找到突破口。這樣一來,解決事情就會變得容易多了。
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之所以能夠洞察世事、傳道授業、顯親揚名、建功立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始終遵循事物變化的規律行事。
事例一
劉邦得到天下後,一口分封了張良、蕭何、曹參等二十多個大功臣,可還有眾多的中小功臣白天黑夜爭相在劉邦麵前表功,希望得到分封。劉邦很是頭疼,所以就把此事擱置起來。
但沒想到,這種擱置造成了更大的危機。原來,還沒有被行賞的眾將領整日仰望權貴齊天的漢家皇帝,內心難以平衡。他們均認為自己在多年的楚漢相爭中功勞不小,如今沒有論功行賞,心裏很是不服氣,他們焦急地觀察著朝廷動向。
這天,劉邦坐在洛陽南宮,放眼望去,見遠處不少將領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沙地上,神情激動地低聲交談。他不解地問陪在身邊的留侯張良:“那些人神神秘秘地在說什麼?”
張良也不加掩飾,直截了當地回答:“陛下不知道嗎?他們在謀反。”
“什麼?”劉邦一臉驚訝,“天下剛太平安定,他們為何要造反?”
張良解釋道:“陛下由布衣起兵,依靠他們才奪得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封賞的功臣都是同陛下關係密切、受陛下喜愛的人,殺掉的都是陛下平時切齒痛恨的仇人。他們既擔心得不到您的封賞,又害怕您記恨他們平日的過失而殺了他們,所以聚在那兒準備造反呢。”
劉邦聽張良說得好像有點道理,立刻擔憂起來,急切地問道:“那現在我怎麼辦才能阻止他們造反呢?”
張良想了一陣子問:“陛下平日在眾將中對誰特別憎恨、最討厭?而且是群臣都知道的。”
劉邦說:“雍齒啊,他曾好幾次背叛我投降他軍,讓我蒙受奇恥大辱,逼我陷入困境,還差點喪命,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我真恨不得殺了他,隻是念他功勞顯著,又和我是同鄉好友,所以一直不忍心下手。”
張良認真地說:“那就先封雍齒,群臣見陛下連痛恨的雍齒都能封賞,就確信自己都能得到封賞了,軍心也就安定了。”
劉邦雖有些懷疑,但為穩定朝綱,他采納了張良的建議,馬上擺酒設宴,召集群臣開懷暢飲,對自己所憎恨的雍齒論功行賞,封其為“什邡侯”。
酒宴結束後,大臣們個個歡天喜地,私底下紛紛議論:“陛下把平時最憎恨的雍齒都封為侯了,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消除了大家的疑心後,劉邦命令丞相和禦史們加快論功封賞的步伐,對有功之臣加官晉爵。如此穩住了諸將的情緒,也穩定了當時的政局,為漢初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和群眾基礎。
事例中,還沒有被行賞的眾將領已急不可耐,其活動已對新皇朝構成了潛在威脅。如何妥善地對這批功臣進行嘉獎,並盡量減少後患,是漢王室必須正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不計前嫌,對最憎恨的雍齒做了暫時的“讓步”,卻收到了消除所有人心中的疑慮的效果。這是因為,分封雍齒的做法抓住了行賞的關鍵。試想,如果沒有抓住這個突破口,恐怕再分封十幾人也難以達到贏得人心、穩定政局的目的。
事例二
一位作家和一位哲學家同住在一個城市一個街道上,他們是無話不談的好友,經常在一起討論天南地北的事情。
一天, 作家正在家中寫文章,忽然聽到街頭傳來一陣一陣的叫賣聲:“賣鸚鵡啊,賣鸚鵡啊!”
受好奇心的驅使,作家走出了家門。隻見街道林蔭下有一個60多歲的老大爺,他手裏舉著一隻彩色的玩具鸚鵡在那裏叫賣著,鸚鵡標價牌上寫著600元。
作家端詳了一番鸚鵡,有些不屑地說:“大爺,您這隻是一隻普通的玩具鸚鵡而已,而且也不會說話,您怎麼賣這麼貴啊?”
“你有所不知啊,這隻玩具鸚鵡是我家祖傳的寶物,因兒子突然犯重病,不得已才賣之以換取住院治療費。”老大爺解釋說,“如果是平時,你給我多少錢我都舍不得賣的。”
作家用手掂量了一下,發現鸚鵡分量很重,似乎是用黑鐵鑄造的。不過,他驚喜地發現鸚鵡的眼睛居然由兩塊精美的綠寶石所製。
作家按捺住心裏的激動,不動聲色地對那位老大爺說:“這樣吧,我給你200元,隻買下兩個鸚鵡的眼睛,怎麼樣?”
老大爺顯得有些為難:“你隻買鸚鵡的兩隻眼睛,那還有誰願意買沒有眼睛的鸚鵡啊!”
作家與老大爺進行一番討價還價,最終以300元成交。
作家高興地找到哲學家,對哲學家說:“嘖嘖,你看,我買下兩個珍貴的綠寶石,隻花了300元!”
哲學家看完兩個綠寶石,發現至少也值上千元,急忙問作家是怎麼一回事。
當作家講完事情的經過後,哲學家急忙拿了300塊錢跑了出去。沒過一會兒,他拿著那隻沒有眼珠的鸚鵡回來了,一邊走一邊端詳著,還差點撞到門柱上。
作家見後,狂笑不止:“你呀,就是被哲學給整暈了,怎麼花300元買了個沒眼珠的鐵鸚鵡!”
哲學家不聲不響地坐下來擺弄這隻鐵鸚鵡,小心翼翼地用小刀刮鐵鸚鵡的腿,當黑漆脫落後,露出了一道黃燦燦的、金色的印跡,他高興地大叫說:“正如我所想,這鸚鵡是純金的!”
作家一下子停止了笑聲,他跑過來,奪過哲學家手中的小刀,繼續刮了刮了鸚鵡的後背,居然也是黃燦燦的金色印跡,“啊!真是金子的啊!我怎麼就沒有發現呢?”
看著後悔不迭的作家,哲學家笑著說:“雖然你知識淵博,思維敏捷,可是你卻沒有好好地分析和判斷一下事物的規律,既然這隻玩具鸚鵡的眼珠是綠寶石做成的,那它的全身怎麼會是不值錢的黑鐵所鑄呢?”
哲學家隻是簡單地按照事物發展變化的自然規律,做了簡單的推斷,最終輕而易舉地撿了一個大便宜。而作家雖然也發現了玩具鸚鵡的綠寶石眼睛,但由於缺乏成熟的推斷思維,沒有從事物的一般規律出發進行分析和判斷,所以與金鸚鵡擦肩而過。可見,缺乏對事物規律的認識,將會帶來巨大的損失,也會對個人的發展、事業的前途產生嚴重的影響。
◎ 洞察形勢,為人處世不做逆勢之舉動 ◎
【原文】 持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幹而逆之。逆之者,雖成必敗。故人君亦有天樞,生養成藏,亦不可幹而逆之。逆之,雖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綱也。
【譯文】 所謂持樞,是指春季的耕種、夏季的生長、秋季的收割、冬季的儲藏,這是天時的正常運行,絕不可企圖改變和違背,否則即使暫時成功最後也要失敗。所以為人君者,也應有天樞,根據時局變化采取適應的行動,負責生聚、教養、收成、儲藏等重任,千萬不可悖反形勢而行事。如果逆勢為人處世,雖然暫時興盛起來,最後還要衰落。這是天道,也是人君治國的基本原則。
精髓典要
“不可幹而逆之,逆之者,雖成必敗”,鬼穀子的這一理論印證了“順勢者昌,逆勢者亡”這一亙古不變的真理。順勢者,生命舒展勃發,即使凡人也可能成就大事!逆勢者,生命蜷曲枯萎,即使偉人也可能麵對失敗!人生,需要順勢而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中更是如此。
要順勢而為,首先要識勢,也就是審時度勢。即站在宏觀的位置上,以全局的眼光,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及時準確地預見發展趨勢,並對有利的形勢巧妙地加以利用。
賢人時時都有,但並不是每一個有才能的人都能成為英雄。大多時候是英雄善於利用形勢,順應時勢罷了。我們常說“時勢造英雄”,如果不是時勢將他們推向曆史的舞台,他們又怎能成為英雄呢?
當然,形勢不是一天造成的,而是一點一滴逐漸累積形成的,一旦形勢形成,就如潮水般,能量是巨大的。當你抓住時代的脈動、掌握趨勢的發展,並在此基礎上順勢而為,那麼你所做的一切就能水到渠成、馬到成功了。
洞察形勢是一個需要長期學習和積累的過程,一定要保持客觀、冷靜,千萬不可操之過急。
事例一
叔孫通,西漢初期儒家學者,被司馬遷尊稱為“漢家儒宗”。秦漢易代之際,他曾以一介儒生,遊刃於秦二世的殘暴昏庸、喜怒無常,劉邦的粗魯無賴之間,其中的秘訣便是他懂得順勢而為。
叔孫通因有文才而被秦朝朝廷征召。陳勝起義的消息傳到鹹陽後,秦二世征集所有儒生,商討對策,別人均說是造反,二世麵有怒色。叔孫通深知秦二世是一個愚蠢自大的昏君,不惜當眾阿諛逢迎,撒下大謊:“有您這樣的明主在上,哪裏有人敢造反!這些人都是盜鼠竊狗之類的人,不足掛齒,大王您就別為此憂心了。”最後,那些言造反的儒生都被投進了監獄,叔孫通卻得到了厚賞,並被秦二世委任為博士。
公元前205年,劉邦率軍攻入彭城,叔孫通向漢軍投降,跟隨劉邦回到關中。叔孫通明白君主在進取、爭奪天下的時候,最需要能打仗的人才。於是,他常向劉邦引薦不怕犧牲的盜賊、力士等人。當時有些儒生對其行為態度持不同意見,甚至瞧不起叔孫通。
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被擁立為皇帝,即漢高祖。當時大臣們在朝堂上經常做出失禮的行為,如飲酒爭論、醉後喧嘩,甚至拔劍擊打宮殿的支柱,漢高祖對此漸漸感到不滿。於是,叔孫通便向他建議廢除秦朝的禮儀,製定新的宮廷禮儀。得到漢高祖的同意後,他到魯國故地征召約三十名儒生到長安,協助製定及演習宮廷禮儀。
一個月後,叔孫通帶領儒生們正式排練。“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步卒衛宮,設兵張旗誌。殿下郎中俠陛,陛數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向;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向。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依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
這是一派多麼莊嚴肅穆、聲勢煊赫的景象,秩序井然,尊卑分明。在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兄弟眼裏,劉邦不過是和他們一樣無賴的農民。但如今,在這些堂堂禮儀之下,劉邦搖身一變成了尊貴的赤帝子,他需要別人像神一樣供奉、敬畏自己。
這一切正是劉邦夢寐以求的場麵,滿足了他做皇帝的虛榮心之餘,他立即下令自此按照叔孫通製定的宮廷禮儀進行朝會,並委任叔孫通為太常,賞賜黃金五百斤,並將隨叔孫通入京的儒生封為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