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陰陽之理,天地之道(2 / 3)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高祖欲以趙王如意立為太子,叔孫通諫上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震動。昔者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秦以不早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後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嫡而立少,臣願先伏誅,以頸血汙地。”最後,迫使漢高祖收回易儲的建議。

漢高祖死後,劉盈(漢惠帝)即位。叔孫通再次出任太常,負責製定漢朝各種禮儀。漢惠帝曾因前往長樂宮朝見呂後時需封閉道路、導致交通不便,而下令拆毀複道,另築一條複道。叔孫通進諫,指複道處於通往宗廟的路上,後人在路上行走是不敬,建議在渭河北岸興建原廟,代替複道通往的宗廟,免除複道帶來的影響。漢惠帝非常高興,答應了這個請求。

看到此,也許有人要產生疑問了。叔孫通此一時是沒有骨氣的虛偽小人,彼一時又是頂天立地的君子,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細加分析我們不難梳理出他的心態:因時而變,為大義而不拘小節。

麵對昏庸殘暴的秦二世,叔孫通阿諛奉承,以保性命;降漢後,劉邦需要能打仗的人才,不具備儒家的基本生存條件時,他就隱忍自己的才華,引薦盜賊、力士等;當看透劉邦對群臣的無禮舉止產生了厭煩心理的情況下,他就以儒家角度提出製禮,以樹立帝王的威嚴;當儒家獲得外界的認可之後,他便開始用道來製約政治。

這些都是叔孫通應時勢而作出的精明之舉,他把此道運用得出神入化。也許,相同曆史處境中的司馬遷,正是看出了叔孫通迂回委曲之中暗含著的忍耐和執著,所以評他為“大直若曲”。

事例二

創業一定要順應形勢,這樣個人優勢才能顯示出來。即使是白手起家,但隻要善用時勢,仍能挖出無盡的財富。“汽車銷售大王”朱孝明成功的秘訣就是懂得順應形勢。

1985年,剛滿20歲的朱孝明背著一台縫紉機到上海謀生。不久,他認識了一個叫梁斌的長春人。兩人聊天時,梁斌對朱孝明說:“上海是服裝大市場,裁縫高手如林,像你這樣的手藝,算不上什麼。但是如果在東北發展的話,你卻是個高手。”

朱孝明覺得梁斌分析得有道理,第二年春天,他背上行李和縫紉機,登上了開往長春的列車。兜裏隻有18元錢的他在長春市口腔醫院附近的一條小胡同,找了一間小房子作自己的裁縫店。

因為初來乍到,再加上裁縫店又在一個不起眼的小胡同裏,所以根本就沒人找他做衣服。朱孝明冥思苦想決定從近鄰身上找到業務的突破口,他開始免費給近鄰做服裝。如果近鄰們主動給錢,他也僅收一點。

這一招果然很有效,沒過多久,附近口腔醫院的醫生、護士就開始主動找上門請朱孝明做服裝了。一段時間後,許多人都知道了口腔醫院附近有一個很好的裁縫,朱孝明靠做衣服掙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後來,服裝行業的生意日益慘淡了下來,而汽車業卻發展得如火如荼。於是,朱孝明決定著手改做汽車生意。很快,他利用手裏的1萬元存款在長春汽車廠區一家日雜商店後院租了一個車庫,開了一家汽車內裝飾件商店,取名“大眾汽車裝飾發展中心”。

由於很多消費者對汽車有防盜功能的要求,朱孝明找朋友借了8萬元,加上自己現有的錢,去廣州進了一批汽車防盜鎖,這批貨很快就銷售一空。到了1994年,朱孝明手裏已有15萬元流動資金,7名員工。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購買豪華轎車的消費者日益多了起來。朱孝明又把目光投向了更為高端的生意——為豪華轎車安裝真皮座椅、高檔音響等。那時,進一套音響2000~3000元,利潤在700~800元乃至1000元,財源滾滾而來。

後來,朱孝明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又有好的信譽、好的口碑、好的人際關係,他以50萬元資金成立了吉林省中信汽車貿易有限公司,把目光放在更有發展前途的汽車銷售上。

經過一番拚搏之後,在1999年8月,朱孝明同光大銀行合作,以6個億的資金買斷了奧迪2001.8T汽車全國的銷售權。買斷經銷權以後,5個月內就售出了2400輛,獲利近2000萬元,朱孝明成了全國有名的汽車銷售大王。

朱孝明很幸運,但他的幸運是順應形勢造就的結果。他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創業不一定硬守某個行業和項目,碰到合適的時局時應該及時轉變。能夠多一點順勢,就會讓我們的事業幸運一點。

兵經曰:“能相地勢,能立軍勢,善之以技,戰無不利。”抓住趨勢,順勢而為是一種難得的人生智慧,是通往成功之路必學的功課之一,是所有成功者都應知道的成功經驗,它能令人生一帆風順、使事業成功輝煌,值得每一個人去領悟和采納。

◎ 能屈能伸者才能最終笑傲江湖 ◎

【原文】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聖人者,天地之使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譯文】 天地之間有合有離、有始有終,其中“巇隙”是不得不審慎考察的。認真觀察後能正確運用捭闔之術的人,就是聖人。當世上還不需要“抵”的時候,他就隱居起來,以等待時機;當世上需要“抵”的時候,他就會適時地出來挽救危機,對上可為國家出謀劃策,對下可治理百姓。這種能夠根據不同情況行事的人,掌握了天地間的神妙變化。

精髓典要

“大丈夫能屈能伸”是一條千古錘煉的古訓,曆史上多少風雲人物、英雄豪傑都因能屈能伸而叱吒風雲,所向披靡。鬼穀子認為立大誌者需以“捭闔”之道處世。

“屈”不等於懦弱,不等於屈服,也不是讓人不思進取、逆來順受,它是暫時的退讓,是為了保存和積蓄力量,是在等待機會,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策略和道路,是為了求得事業的長久發展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可以說,屈是能量的積聚,是伸的準備;伸是積聚後的釋放,是屈的誌向和目的。這就像袋鼠奔跑一樣,屈腿是為了積蓄力量,把全身的力量凝聚到發力點上,然後將身躍起,達到最遠最高。

生活道路上,從來沒有常勝將軍。人生之路必然會有風急浪高的時候,如果迎麵與之搏擊,也許會撞得頭破血流,船毀人亡,難有東山再起之日。此時何不靈活一下,能站起來就站起來,站不起來就見機“屈”一下。

無論選擇“屈”還是“伸”都需要大無畏的精神,有時候“屈”更加需要決心和勇氣。屈伸之道在大處可以保存一個國家,落到小處,則可以保全個人。能屈能伸,進退皆宜,才有可能在他日笑傲江湖,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事例一

西漢名將韓信武功蓋世,稱雄一時。但當他是平民百姓時,貧困潦倒。

有一天,韓信正在街上閑逛,突然迎麵走來一個宰豬的屠夫,他看不起韓信,嘲笑他說:“韓信,你要是不怕死,就用你的劍來砍我,要是不敢呢,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說著,他雙手抱胸,雙腿叉開,趾高氣揚地看著韓信。

韓信一聽,猜到對方是故意找碴的,他心裏很是氣憤,但他認真地打量著牛高馬大的屠夫,想想自己形隻影單,硬拚肯定吃虧,便彎腰趴地,從屠夫胯下鑽了過去。

頓時,屠夫得意地狂笑起來。滿街的人也跟著嘲笑起來。“看哪,韓信像小狗一樣鑽狗洞!真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將來肯定也不會成就什麼大事業!”韓信低著頭,一聲不響地從人群中走了出去。

後來,韓信閉門苦讀,學得一身兵法,軍事才能無人能及,得到漢王劉邦的重用,拜為大將軍。在反抗秦王朝統治的大起義中,韓信統領全軍,爭奪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威名遠揚。

在常人看來,“胯下之辱”絕對讓人不堪忍受,簡直是奇恥大辱。但韓信卻實實在在地忍了下來!大多數人不理解大英雄韓信為何能忍受一個屠夫的欺辱。其實,這正是韓信能屈能伸的精神所在。

試想,如果韓信當時一氣之下寧折不彎地殺死屠夫,免不了要吃官司。那麼,曆史上就不會出現一個叱吒風雲的大將軍,隻會多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枉死鬼罷了。

事例二

甲乙兩位高等學府的高才生,畢業後同時被一家著名的500強公司應聘。由於兩人缺乏實踐經驗,被安排到車間搞統計,天天和報表打交道,所學的知識派不上用場。

一段時間後,乙開始抱怨公司不重視自己,工作很累,工資也低,而且毫無前途。沒多長時間,他就拂袖而去,跳槽到別的單位。而甲卻堅持留了下來,並踏踏實實工作。

10年後,甲作為這家公司的副總經理,去招聘市場招人,巧遇了乙。得知乙連跳十多次槽也未被重用,10年內他沒有幹出任何業績,還在和10年前一樣苦苦尋找工作。

乙非常不理解,問甲:“我們都是高才生,並且在同一個起點出發,為什麼我們的成就如此不同呢?”

“道理很簡單,”甲笑笑回答,“當今高才生比比皆是,用人單位怎敢一開始就重用你讓你‘伸’呢,而是要先在‘屈’中考驗你的本事和品德,一味地棄‘屈’,隻會導致難‘伸’。”

聽了甲的話,乙深深地埋下了頭,久久無語。

無論什麼時候,人生都當進退自如,能屈能伸。伸於當伸之時,是一種智慧;屈於當屈之時,更是一種精明。隻有能屈能伸的人生,才是圓滿而豐富的。

能屈能伸是一個人的胸襟問題,需要的是非凡的睿智和勇氣。若是達到了屈伸自如的境地,那世界上的困難和挫折、厄運和恥辱,全都在屈伸的轉換中化作奮起的力量了。

◎ 避開對方的鋒芒,這樣做不能算失敗 ◎

【原文】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而揣諸侯之情。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

【譯文】 古代善於左右天下的人,必然通過比較天下的權能,來揣測諸侯的真實情況。沒有認真審定天下的真實權能,就不能清楚地知道諸侯的強弱輕重情況;揣測各個諸侯時要不斷審視變化,不然就不能知道一些隱秘的事態變化情況。

精髓典要

競爭中,如果自己處於優勢,怎麼都能將對方擠出競爭領域,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了。但若對方已占明顯優勢,你對勝負根本沒有什麼把握,現實也看不出來對你多有利,怎麼辦?

在這裏,鬼穀子教導我們要“量天下之權、揣諸侯之情”,清楚地知道對方的強弱輕重情況,再進一步決定自己的行動方向,這是做決策時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俗話說“好漢不吃眼前虧”,敵強時不急於攻取,而是徑取守勢避禍自保,避開對方氣勢洶洶的鋒芒,削減對方的氣勢。然後,再尋找其他的機遇,這樣更容易變被動為主動,將對方引入到自己的“包圍圈”中。

古代,民間英雄打虎時,極少有人直接與虎正麵“惡鬥”。而是在老虎凶猛地撲過來時,靈活躲避、避開鋒芒。如此繞幾個回合後,老虎銳氣大減,體力已經大不如前,情緒也開始失控。這時,再向老虎發起進攻,就會變得容易許多。

總之,會把握市場的主動權的人是優秀者,但能夠主動退卻,尋找或製造戰機的人更是傑出的人才,這樣做不僅不算是一種失敗,還可以使勝算倍增,甚至轉敗為勝!

事例一

北宋大將曹瑋在渭州當知州時隻有19歲。一年,他領兵抗擊騷擾北宋邊境的西夏,打了個小勝仗,迫使敵人撤了兵。曹瑋命令士兵驅趕著繳獲的一大群牛羊往回走,牛羊走得很慢,落在了大部隊後麵。

西夏軍統帥狼狽逃竄了幾十裏,聽探子飛報:曹軍貪圖戰利品,舍不得扔下牛羊,致使部隊亂哄哄地不成隊形,便立馬率軍掉頭返回來,準備襲擊曹瑋的部隊。

曹瑋得到情報後,仍然不慌不忙地帶著隊伍慢慢走。

部下很擔心,對曹瑋建議:“敵人就要追上來了,我們現在帶著牛羊,跑也跑不動,打也打不了,很危險啊。不如將它們扔下,我們就能安全、迅速地趕回營地了。”

曹瑋不接受這一建議,也不作任何解釋。到了一個地勢有利的山口,曹瑋突然命令軍隊停下來,等待敵人的到來。

當西夏軍隊逼近的時候,曹瑋竟然大違常理地派人傳話給西夏統帥:“你們遠道趕來,一定很累吧。我們不想乘人之危,你不如讓兵馬先好好休息,過一會兒我們再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