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堂管理課 以實率眾,執行力在於腳踏實地(1 / 3)

第十一堂管理課 以實率眾,執行力在於腳踏實地

身為佛門弟子,不管修何法門,都應當遵佛遺教,發揚大乘佛法的真正精神,做個真正的菩薩。而一個真正的菩薩行者則必須是腳踏實地的務實者。學佛者決不是隻尚空談的“菩薩”,菩薩行的工作很多,太虛大師就說過“改善人民的生活風俗習慣,提高一般民眾的教育,增加農村的生產,協助工業的發達,興辦救濟貧病的醫院、教養院等慈善事業”,這些都是菩薩利他之事,也是修行菩薩道者的實際工作。

許多人總想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對眼前的瑣碎小事卻不屑一顧、不以為然;他們好高騖遠,總想去摘天上的月亮,卻無法認真對待每次機會,盡心盡力去做好眼前的事;他們三心二意,這山望著那山高,卻不能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專注於當下的工作;他們雖然有很多好的想法和點子,卻不能把這些漂在空中的想法轉化為一個個可以落地的實際行動。

老子說“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中庸》上說:“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整天生活在自己編織的夢幻世界裏,用浮躁、空想、急功近利代替了腳踏實地的人,充其量隻能稱之為“夢想家”,而非行動者、實踐者和執行者。

試想一下,倘若愛迪生隻是躺在被窩裏構想一個個發明,而不腳踏實地親自實踐,又怎能使構想變為觸手可及的現實?倘若戴爾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邁克·戴爾不能在創業初期從一名普通的銷售人員做起,又怎能體味產品、市場、客戶、銷售和利潤之間的微妙關係?又怎能了解和掌握企業運營中每個環節對銷售成敗的影響?又怎能在擔任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後得心應手地統馭公司,並創造出驕人的銷售業績?

其實,在我們身邊不乏資質甚高的聰明人,也不乏能力頗高的優秀人才,為何他們卻平庸無奈地活著?為何多年來他們在事業上未有多大拓展和遞進?為何他們總是漂移在各家公司,痛苦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是因為他們缺乏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精神。

沒有認真踏實的態度,沒有一步一個腳印的行動,沒有親力親為的實踐,沒有不折不扣的執行,就沒有從無到有的轉換和質的飛躍,自然也根本不可能實現目標,攀上事業的巔峰。

有一個農夫一早起來,對妻子說要去耕地。當他走到地裏時,發現耕耘機沒有油了,準備立刻去加油,突然,想到家裏飼養的三四隻母豬還沒有喂食,於是忙著趕回家去。途經倉庫時,他發現庫房旁邊的幾隻馬鈴薯發芽了,隨即捧起馬鈴薯往田裏走。途中經過一個木材堆,他又記起家中需要一些劈柴,正當他要去取柴火的時候,看見了一隻生病的小雞躺在地上,於是他又抱起小雞往家裏走。

這樣來來回回跑了幾趟,這個農夫從早上一直忙到夕陽西下,油沒有加、豬沒有喂、田沒耕,最後什麼事也沒有做成。

相信在現實生活中,會有很多跟故事中的農夫一樣沒有定性的人,總是同時周旋在幾件事務中,無法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做完一件事,使許多好項目、好計劃、好方案就這樣擱淺、流產了。其實,故事中的農夫就好比企業的領導者、管理者,正是因為他們既沒有對如何解決企業裏的種種問題事先做出統籌安排,也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先後順序,更沒有設計良好的業務流程和執行機製,而隻是拍著腦袋做事,想到哪兒就做到哪兒,因此,其結果必然會是顧此失彼,行動不得法,喪失市場競爭力,甚而連自己都被這種因為三心二意、缺乏定力、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工作方法弄得無所適從,最終信心大減而導致計劃的執行性大打折扣。

第一節 法力感召:

融合貫通,不能僵化

佛教向人們描述了萬物的結構,如實地分析了人們的現實生活,讓人們深切地認識到自己生存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並教給人們去清醒地認識它們的方法與途徑。正如《般若經》提出“空色不二”、維摩詰立“不二法門”、天台宗提倡“三諦圓融”、華嚴宗提倡“六相圓融”等,目的都在於強調此岸與彼岸、現象與本體、全體與部分的關係,告訴世人存在於世間的那些大小、長短、隱顯、成敗等對立與差別之間都是相通互融的。此外,禪宗所主張的人即佛、佛即人、世間即出世間、煩惱即菩提、迷即悟、生死即涅槃等思想也是一種圓融無礙的思想,這些辯證法思想不僅開導了人們的思維方法,拓展了人們的思維空間,而且提高了人們的思維能力,為人們認識整個世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圓融是學佛之人的一種境界:功德圓滿、成就人生;同時也是一種處世態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貫通。這裏的圓融並非奸詐狡猾,而是提倡一種“方而不怪,圓而不滑”的處世原則。佛教的圓融觀認為,萬法容於一心,故萬法相容無礙,一與多、長與短、成與敗皆為相依賴而存在,因此二者之間相互容含、一體無別。作為一種觀點、一種方法、一種境界,佛教的圓融無礙觀不僅體現了辯證的思辨智慧,而且體現了對待諸矛盾大而容之、圓而通之的精神,而在當今矛盾重重的多極化社會裏,正需要這種辯證智慧和精神境界。

在中國佛教中,圓融思想並非隻是哲學的玄想、思辨的遊戲,而是宗教修持和世俗應用的指針。佛法圓融觀可用於處理當今和未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類心靈等各種矛盾與衝突。

慧緣大師曾經說過:“世事多變,人生無常。生滅的世界原是無常的世界,昨天還生龍活虎的好友,今天不幸發生車禍竟然和你陰陽兩隔;昨天還是擁擠熱鬧的百貨公司,今天卻被大火夷為平地……明天,甚至下一分鍾,世界將會發生什麼事或是會有什麼驚天動地的變故,眾生都不能預知,這就是世界無常。”

的確,人們生活在無常的世界裏,現實世界經常給人們帶來許多的煩惱、感受太多的苦痛,從而動搖人們身心的安定。參禪學佛可以求得一個不生不滅的世界,也就是“如”、“悟”、“淨”、“圓”的世界。

“如”的世界,即不動的世界、如來的世界、如法的世界、如實的世界。如果人們的心能安定在如如不動中,外界的一切幹擾都不會影響人們的心境,人們就會生活得幸福快樂。

“悟”的世界,即智慧的世界、光明的世界、解脫的世界、自然的世界。悟是我心、我佛、眾生三無差別的世界;是“不以得喜,不以失悲”的世界;是不為情愛所羈、不為生死所轉的世界;是恢複自然、找到本性、認識自我的世界。

“淨”的世界,即清淨的世界、極樂國的世界、法眼淨的世界、蓮花藏的世界。佛教認為,貪、嗔、癡、悔、恨、怨、怒時時侵擾著人們的心靈,使人不得安寧。衣服髒了要洗淨,心裏不清淨更需要洗濯心靈的汙垢,“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謂“心淨則國土淨”,若人人都能如此,則佛國淨土就在眼前。

“圓”的世界,即一切如日月的世界、如虛空的世界、如因果的世界、如自性的世界。佛法講宇宙人生都講圓,理要圓、事要圓,事事圓融,有始有終、功德圓滿,人生要追求圓融、一切隨緣。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曾向智常禪師發問道:“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簡直是不懂常識,是在騙人吧?”

智常禪師聞言而笑,問道:“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當然!我豈止讀書萬卷?”李渤一副得意揚揚的樣子。

“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著腦袋說:“都在這裏了!”

智常禪師微笑道:“奇怪,我看你的頭顱隻有一顆椰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莫非你也在騙人嗎?”

李渤聽後,腦中轟然一聲,當下恍然大悟。

一切諸法,有時從事上去說,有時從理上去解。要知宇宙世間,事中有理,理中有事;須彌藏芥子是事,芥子納須彌是理,若能明白理事無礙,此即圓融諸法了。

在企業管理中,圓融同樣是極其重要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在企業的戰略和政策方針確定之後。管理者都知道,實現戰略的關鍵在於執行,但在實際執行戰略的過程中卻經常會遇到來自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種種問題,這就要求管理者運用圓融無礙的辯證思維方式去創造性地靈活執行戰略和方針政策,不能僵化頑固,否則便很難將公司的戰略得以徹底的貫徹和執行。此外,在企業內部管理上也要充分運用圓融無礙的思想,去建立起一支團結協作的團隊,在團隊中體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配合、融合貫通的合作精神,使團隊的執行力發揮出最佳效能。

實現圓融管理、避免管理僵化,管理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其一是檢查症狀、治理源頭:當管理者麵對如一潭汙水甚至是一潭死水的企業現狀時,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查明這種現狀的源頭是原本就是汙水、死水,還是源處無源、通處不通?抑或是遭到了人為的破壞,影響了水質或是截斷了源頭、堵住了疏導之處。

其二是要時刻檢討自己:此話說來容易做來難,因為人的劣根性決定了許多人在需要承擔責任時會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特別是那些企業管理者,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地位,難免會犯隻責怪別人而不檢討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