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堂管理課 以文合眾,企業文化需要氣象引領(1 / 3)

第十堂管理課 以文合眾,企業文化需要氣象引領

文化是人類社會曆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也是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與製度。

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佛教自從東漢初年傳入中國以來,經曆了近2000年的歲月,它已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並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舉個最普通的例子來說,語言是一種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因素,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有許多語言來源於佛教,例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刹、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詞彙都是來自佛教的詞彙。佛教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關係也是要靠文化來連接的。人類文化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連續的過程,佛教文化和現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分割開來,我們要在佛教文化中汲取一切精華來充實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新文化,更好地為先進文化服務。

正如文化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一樣,文化對一個企業的發展也具有不可小覷的力量,一個好的企業必定有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簡單來說,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並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願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製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的體現的總和,它與文教、科研、軍事等組織的文化性質是不同的。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這裏的價值觀不是泛指企業管理中的各種文化現象,而是企業或企業中的員工在從事商品生產與經營中所持有的價值觀念。

傑出而成功的企業都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即為全體員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約定俗成的而非書麵的行為規範,並有各種各樣用來宣傳、強化這些價值觀念的儀式和習俗。正是企業文化這一非技術、非經濟的因素導致了諸多決策的產生、企業中的人事任免,甚至影響著員工們的行為舉止、衣著愛好、生活習慣。

企業文化應該具備5個要素,即企業環境、價值觀、模範人物、文化儀式和文化網絡。

企業環境是指企業的性質、企業的經營方向、外部環境、企業的社會形象、與外界的聯係等方麵,它往往決定企業的行為。

價值觀是指企業內成員對某個事件或某種行為的好與壞、善與惡、正確與錯誤、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認識。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統一的價值觀使企業成員在判斷自己的行為時具有統一的標準,並以此來選擇自己的行為。

模範人物是指企業文化的核心人物或企業文化的人格化,其作用在於作為一種活的樣板給企業中其他員工提供可供仿效的榜樣,對企業文化的形成和強化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文化儀式是指企業內的各種表彰、獎勵活動、聚會以及文娛活動等,它可以把企業中發生的某些事情戲劇化和形象化,用以生動地宣傳和體現本企業的價值觀,使人們通過這些生動活潑的活動來領會企業文化的內涵,使企業文化“寓教於樂”之中。

文化網絡是指非正式的信息傳遞渠道,主要是傳播文化信息,它是由某種非正式的組織和人群以及某一特定場合所組成,它所傳遞出的信息往往能反映出職工的願望和心態。

今天,企業文化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所重視,並正在企業管理中積極地加以實踐。眾多管理學家和企業家都認識到,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是企業在市場經濟中提升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第一節 氣象源頭,佛語曰為:

就在企業人心

據說,悉達多太子,也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在剛生下來的時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7步,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我”,當然不是指悉達多本人,而是指“人”,尤其是指有智慧、有覺悟的人。這句偈語既肯定了人的價值,更指出了人的真正資源在於智慧和覺悟。

《尚書》中說:“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孟子》中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見古人對於“人”的高度重視,而對於“人”的理解和研究,在佛教文化中更是有著最豐富的內容,很值得當今世人去借鑒和學習。

《中阿含經》中有一段關於佛陀的記載。

未出家前,釋迦牟尼的貴族生活是優裕舒適的,他擁有適合不同季節居住的3座宮殿,有冬天禦寒的宮殿、夏天避暑的宮殿、雨季防潮的宮殿;他衣著華貴、飲食豐盛;他每日歌舞於庭,極盡享受之樂。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成為統一天下的“轉輪王”。

但是,釋迦牟尼卻在29歲時選擇了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會的,也有個人的。當時,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古印度各國之間互相討伐、並吞,階級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之際,他所屬的釋迦族受到鄰國強權的威脅,朝不保夕。因為釋迦牟尼早已預感到王朝難免覆滅的結局,因而認為世間“無常”。此外,他還目睹了人自有生以後接踵而來的老、病、死的情景,聯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同樣的命運,從而產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所以他最終選擇了舍棄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後,釋迦牟尼先來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裏有很多修行者,他們以種種苦行折磨自己的肉體,以求得到精神上的解脫。釋迦牟尼不滿意這種做法,滯留一宿便獨自離去。他的父親聽到他出家的消息之後甚為悲傷,因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5人伴隨他修行。

後來,釋迦牟尼南渡恒河,到達了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沙羅會見了他。而後,他又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鬱羅迦·羅摩子,修習禪定。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牟尼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於是他又來到伽闍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6年的時間,仍沒有獲得所期望的結果。最後,他決定拋棄絕食和苦行,來到菩提伽耶的一棵畢缽羅樹下結跏趺坐,靜思冥索,最後終於覺悟成道,時年35歲。

由此看來,佛之所以成佛,不僅需要執著堅持,還需要“悟”。正因為如此,所以佛教非常重視悟性與修行,悟性極高者,靈犀一點即可成佛,潛心修行者也可成高僧,而那些既無悟性也不肯修行的人則隻能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