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論”是宗喀巴大師總攝三藏十二部經的要義,按“三士道”由淺入深的進程而編成的。“三士道”是任何一種有根基的人從初發心乃至證得無上菩提,中間修學佛法所必須經曆的過程。親近善知識是修學一切佛法的基礎,要親近善知識才能趣入佛法,趣入佛法之後,就要思維有暇圓滿的人身難得,才能策勵自己,起大精進,修學佛法,所修學的就是三士道。
中國佛教禪宗傳到日本之後,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滲透到社會每一個角落,而且產生了許多變種,比如茶道、花道、弓道、劍道都可以說是禪的分支,許多日本人也從佛教要義中體悟了深刻的人生智慧,由此也衍生了不少頗具禪宗精要的故事。
柳生又壽郎是日本一位著名的劍手之子,他的父親認為他學習成績太差,不能精通劍道而與他脫離了父子關係,於是,他前往二荒山去拜見名劍手武藏,想跟隨對方學習劍道。
武藏聽了他的請求後,隻是回答:“恐怕你不能滿足我的要求。”
“但是,假如我努力學習的話,需要多少年才能成為一名劍師?” 柳生又壽郎堅持問道。
“你的餘年。”武藏答道。
“我不能待那麼久,”柳生又壽郎解釋說,“隻要你肯教我,我願意下任何苦功去達到目的。如果我當你的忠誠仆人,需時多久?”
“嗯,也許10年。”武藏緩和地答道。
“家父年事漸高,我不久就得回去服侍他了,”柳生又壽郎繼續說道,“如果我更加熱烈地學習,需時多久?”
“嗯,也許30年。”武藏答道。
柳生又壽郎驚訝地問:“你先說10年而現在又說30年。我不惜任何代價下苦功,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精通此藝!”
“嗯,”武藏說道,“那樣的話,你得跟我學70年才行,像你這樣急功近利的人多半是欲速不達。”
“好吧,”柳生又壽郎說,他終於明白他因缺乏耐心而被申斥了,“我同意好啦。”
然而,在接下來的時間內,柳生又壽郎所得到的教導是:不但不許談論劍術,連劍也不準他碰一下。他的師父隻要他做飯、洗碗、鋪床、打掃庭院和照顧花園,對於劍術則隻字不提。
3年的時光就這樣過去了,柳生又壽郎仍是做著這些苦役,每當他想起自己的前途,內心便不免有些淒愴:他發誓全力以赴學好的劍藝卻連學都沒有學過!
但是有一天,武藏悄悄地從他背後躡進,以木劍給了他重重的一擊。
第二天,正當柳生又壽郎忙著煮飯的時候,武藏再度出其不意地向他撲擊而來。
自此以後,無論日夜,柳生又壽郎都得隨時隨地預防師父突如其來的襲擊;一天24小時,他時時刻刻都要準備品嚐遭受劍擊的滋味。
但他總算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看到柳生又壽郎豁然貫通,他的師父得意地綻出了笑容。最後,柳生又壽郎終於成了全日本最精湛的劍手。
很多學生在剛入學時無一例外地都會抱定一個目標:準備讀好書後要做什麼事。然而事實證明,在讀書期間如果總把目標存在心裏,因為心中有了這個障礙物,就會導致無法專心攻讀,最終就會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這就是欲速則不達的道理。隻有暫時忘卻心中的目標,放下任何期望去專心讀書,才能達到目的。
坐禪的道理也是一樣,坐禪乃是為了開悟,開大智慧、了生脫死。但很多人卻在坐禪時存有各種各樣的念想:我什麼時候開悟?我如何開大智慧?如何了生脫死?如果常存著這些念頭,那麼無論坐禪多久終究還是不能開悟的。必須要將身心放下,無拘無束、無掛無礙,不要管是否會開悟、是否會開智慧、是否會不了生死,隻要念茲在茲,專一參悟“念佛是誰”,不要貪快,當功夫純熟時,你自然會開悟,這就是所謂的“毋欲速,欲速則不達;毋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讀書如此,參禪如此,辦企業同樣如此,無論做什麼事,隻管專心去做,不要心存收獲的企圖。一旦心存收獲的企圖,則結果必然大相徑庭,與本來的目標離得遠之又遠。
使“忙文化”大行其道的原因有很多種,但總結起來,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麵:
首先是企業導向錯誤。企業裏鼓勵什麼、抑製什麼,天長日久就會形成一種風尚。如果企業裏的高層管理者心態浮躁,讚賞個人英雄主義,甚至總用一種“我花錢雇你,你就得拚死拚活地賣命”的心態去對待員工、對待管理工作,那麼“忙文化”就會在這個企業中蔚然成風。
其次是流程製度不健全。許多比較風行 “忙文化”的企業,其操作流程和規章製度要麼沒有,要麼太多,要麼就是流程之間沒有很好地銜接,要麼就是規章製度朝令夕改,全看老板的心情如何,要麼就是執行層麵操作、監督得不到位。
第三是職責劃分不明。很多企業根本沒有劃分各個崗位的職責,有事情時就臨時安排一下,平日裏員工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管理者也不知道該叫誰去做。沒有了責任心,員工的工作技能無法得到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自然也不能提高。
最後是人力資源管理不到位。可以說,企業風行“忙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與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缺失分不開的,比如領導層沒有打造一支高效的中層管理隊伍,沒有建立跟蹤監管和科學的內部培訓體係;管理層缺乏先識人再用人的思想和能力,沒有開展以激勵為主的績效考核;管理者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調動、協調部屬,不能明晰分辨工作的輕重緩急……種種原因,最終使得員工的素質永遠跟不上企業的發展步伐。
不可否認的是,企業出現“忙文化”的主要原因與這個企業的價值觀有很大的關係。老子曾在《道德經》中言道:“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先人早就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提倡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細節,從大處著眼、從小事做起。道理似乎很簡單,但真正實行起來卻不那麼容易,因為我們缺少的不是雄韜偉略的戰略家,而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和執行力文化。管理無小事,精細化的管理要從文化的價值觀開始抓起,終端的問題就是管理者的問題,“忙文化”的存在首先就是企業的管理者有問題。企業出現“忙文化”,從某種意義上正說明了企業的價值觀有問題,是企業文化建設不健全的體現。企業文化是水,可以滲透到企業的方方麵麵,任何員工的思想問題都可以追溯到觀念的問題,因為觀念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