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認為,人的智慧和覺悟全在人的“心”裏。而心在哪裏?明代高僧蕅益大師在解釋《大學》時說:“大者,心也。學者,覺也。”可見,人的一切全在於心,而人的最大資源則在於覺、在於悟性。
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這樣一段話:“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才疾足者先得焉。”這是一個形象化的比喻,道出了一條真理。在這裏,鹿被比喻為一種理想、一個目標,誰能實現這個理想、達成這個目標?答案是:高才疾足者。至於高才怎麼高、疾足者怎麼疾?則全在人的心、人的覺悟,因此才會有“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之說。人才之所以會成為國寶、家寶、企業之寶,則取決於他們的心、他們的智慧、他們的悟性,高才實際上是高在智慧、高在悟性。而一個企業要想獲得這種智慧和悟性,則必須具有一種氣象。
“氣象”一詞最早見於魏晉及南北朝,昔日,佛祖說東有大乘氣象,遂命達摩東渡,傳布佛法。由此,人們把發展到圓滿階段的事物稱為“氣象”,古時也叫天子之氣、王者之氣、聖者氣象。而今,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競爭愈加激烈的商戰時代,一個成熟的企業、一個高度發展的名牌企業也都應該具有一種氣象,這種“氣象”就是企業精神,也就是這個企業的文化魅力。這種精神和文化魅力無處不在,最終就會形成一種“氣象”,而這種“氣象”的源頭就在整個企業的人心。
企業的管理組織實際上是人的組織,企業的管理行為實際上是人的行為,企業的最大資源實際上是人才的資源,企業的管理活動也是人類特有的心智的活動,因此可以說,在企業內,“人”既是執行管理的主體,又是被管理的客體,任何有效的管理都要通過“人”才能實現。所以“人是管理哲學的核心”,這句話是頗具道理的。
無論多麼優秀的管理者,在工作的過程中都難免會碰到人心不齊的現象,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如果管理者無法把人心凝聚到一起,這對於企業的存在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當然,導致人心不齊的現象出現,可能是由於多方麵的原因造成的,但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許多管理者不懂得企業管理的基本原理。
許多管理者,特別是私人企業的所有者總習慣把企業當做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左右的私有品來對待。其實在現代社會中,即使是私人企業也是一個具有社會性的利益共同體,而不是個人的私有物。日本企業家鬆下幸之助曾經說過:“經營事業非私人之事,乃公眾之事,企業是社會的公器,所以,我認為即使是私人企業,也不應該僅僅站在私人的立場考慮,一定要經常想到它是否對人類共同生活的提升有所裨益。”
的確,私人企業的資產是私人的,但是,當它作為企業進行經營時,它就成為了一個社會性的實體。從經營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企業都必須通過為社會提供某種產品或服務而取得收益,同時也必須從市場中取得相應的生產資料而進行生產,企業屬於市場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從企業的主體來看,企業是由資產主體、管理主體和勞動主體三大部分構成的,因此企業的變化也勢必與這三大主體的利益密切相關。
簡單來說,企業在本質上是資產主體、管理主體和勞動主體滿足自己利益要求的共同體,因此資產所有者、管理者和勞動者都是按不同比例分享利潤的主體,而企業的生產經營實質上就是創造利潤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優秀的企業管理者會把握兩個關鍵:一是要確定一個合適的、能使三方接受或認可的分配比例,這是做好和做大企業的基礎;二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做大企業的基礎之上。這兩個關鍵點就是企業管理的基本原理,隻有懂得了這一基本原理,管理者才會知道如何去進行有效的工作。
反觀某些私人企業的老板,他們往往隻把注意力放在分配利潤的比例上,害怕員工的收入增長太高或增加太快,因而常常想方設法去減少員工的收入,其結果自然是丟盡了人心,甚至導致企業越做越小。
還有許多企業雖然也製定了很好的企業發展目標,但是這些目標往往不是建立在合理分配利潤的基礎上,隻是企業老板的目標,不是管理者和員工需要的目標,因此同樣難以激發管理者和員工的積極性,難以實現既定的目標。
由此可見,在企業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要想真正凝聚人心,關鍵在於認識三方的共同利益,從而通過建立恰當的分配製度使企業的發展狀況與員工、管理者、資產所有者的利益變化密切關聯,由此而形成共同的奮鬥目標,使企業真正具備不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日本有一家企業,其老板每天隻做兩件與企業經營無關的事情,卻仍然能夠將企業經營得井井有條,一件事是早晚在員工上下班的時候,老板一定會準時站在廠門口向經過的每一名員工鞠躬問候;另一件事是老板會在上午的工作時間拿上釣魚竿去釣魚休閑,中午回來將釣到的魚拿來為員工改善夥食。
電視劇《大染坊》中也曾經成功刻畫了一個“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實業家陳壽亭。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陳壽亭發現夥夫在準備午飯時隻買回了半塊豬肉,於是狠狠地斥責了他:“工人們每天這麼累,你就買這麼點兒肉夠誰吃呢?工人們吃不好,心裏能沒有怨氣?有了怨氣還能好好幹活嗎?”而後叮囑夥夫立刻去買兩塊豬肉,一定要讓工人們吃好,並且對自己的合夥人解釋說:“工人們端起碗來看見滿碗的肉,他心裏能不感激咱們?能不拚命給咱們幹活?工人們一旦拚了命,咱們想不賺錢都難!”
雖然電視劇中的情節是杜撰出來的,但人們卻能夠從中輕易發現成功者的經營秘訣。的確,通過自己的關心和行為使每一名員工深受感動,從而盡職盡責、發揮潛能,這比起自己一個人累死累活地幹活,哪一個生產力更大?哪一個創造的價值更多?
人是企業最有活力、最有潛力、最有生產力的組成部分,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人心”,對人力資源的整合是最高級別的整合,對人心的經營是最具有價值的經營。正所謂“人心齊,泰山移;人心散,事業完”,一個企業有沒有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關鍵取決於管理者;而一個管理者有沒有吸引力、號召力、影響力,則關鍵取決於其胸懷和氣度,是否有容人之量、是否有用人之心。古人說:視人如“草芥”者,人必視之為“寇仇”;視人如“手足”者,人必視之為“腹心”。作為管理者,如果沒有一顆對員工的“愛護”之心,自然也就別想奢求員工的誠心“擁護”。
第二節 欲速不達,佛語曰為:
閑適得當,遠離“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