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億而富機油前總裁,每年都定下目標,要與1000個人交換名片,並跟其中的200個人保持聯絡,跟其中的50個人成為朋友。其實他和喬·吉拉德所遵循的規律正是“大數法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其含義是:觀察的數量越大,預期損失率結果越穩定。把大數法則用在人脈的建立上,就意味著結識的人數越多,預期成為朋友的人數占所結識總人數的比例越穩定。所以,擴展人脈的一個最直接方法就是結識更多的人,廣泛收集人脈信息,廣結人緣是擴展人脈的一條捷徑。
三、廣積糧——要和供貨商搞好關係
兵法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創業項目也如行軍打仗一般,特別是產品類的創業項目,最終產品的形成需要原料的保質保量供應,手中有糧自然可以做到心中不慌,因此和廣大的供貨商搞好關係也是創業者必備的溝通能力之一。
建立良好的供貨關係是保證原料質量的最基本條件。眾所周知,供貨商供貨是要追求利潤的,而采購則要求在保質的同時降低價格,也就是降低供貨商的利潤。因此,編者認為一味壓低采購價格並非是降低成本的唯一方法。當你的價格不能保證供貨商的合法利益而生意又不得不做時,供貨商就會想盡方法謀取自己的利潤,從而在原料質量上做手腳。所以,隻有和供貨商建立良好的供貨關係,他才可能保證你的采購質量。為此,以下兩個方法可能會有所幫助:
1. 建立市場詢價製度
建立良好的市場詢價製度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市場行情並控製供應商的價格,做到知己知彼,不讓供貨商找任何理由提高原材料價格。此外,市場詢價製度提供的資料還可作為公司跟各供應商議定供貨價格的依據。
2. 建立多供貨渠道、多家供貨商供貨製度
建立多方供貨渠道、同時聯係多家供應商,有利於在創業初期更廣泛地選擇原料、對比價格,還可以讓多家供貨商相互牽製。例如,我們同時找三家供貨商進一種貨,按照正常情況,三家貨的質量和價格應該是一致的。如果有段時間其中一家送的貨質量低了,我們就可以告訴這個供貨商:你們的貨和其他兩家是一個價錢,但質量就不如另外兩家的好。聽到這話,供貨商會怎麼想?肯定是馬上調整好的貨源給你,要不然這筆生意就沒得做了。
當然,這兩種方法都要建立在和供應商有良好的溝通基礎之上,雖然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在初期可能沒有太多和供貨商談判的籌碼,但是每一個創業項目都孕育著一個成功的夢想,都具有無限成長的可能,因此創業者要巧妙利用自己的項目潛力,建立和供應商的良好關係。
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案例。苑會茹是秦皇島市艾欣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而她的事業就起步於一家位於地下室的小型超市。在回憶創業初期的那些過程中,她不止一次提到與供貨商的關係是“魚水關係”:在創業的艱難時期,正是供貨商的堅定支持和幫助,她才得以堅持下去,直至取得如今的成功;而當她的超市做大之後,其他很多的大超市對供貨商都很苛刻,但是,苑會茹的超市從不拖欠供貨商的錢,答應什麼時候結款一定按時履行。這是因為,苑會茹明白要和供貨商建立良好的關係的重要性。因此苑會茹直到現在也一直堅持做到“善待顧客、善待供貨商”。
創業者要對供應商的影響力有足夠的認識,盡可能與其保持良好的關係,開拓更多的供應渠道,共同突破發展的瓶頸,共同實現雙贏。
四、重人和——和各個政府部門保持聯係
處於初創期的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是企業管理中的一門藝術,很難把握,但再難把握也需要麵對,做生意總要和政府打交道,其中一個核心的準則是要掌握好“火候”:太涼的時候就加點熱水,太熱的時候就加點涼水,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正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創業活動是一個整合社會資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秩序來促進資源整合過程地順利進行;否則,在資源整合以及利用過程中,如果處處受到幹擾和阻礙,即使有再好的市場機會,也難以順利地有效整合資源,難以創造市場價值並獲取預期的利潤。而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就需要和各個政府部門保持暢通的聯係,所有的商業關係無不涉及政府,與政府的關係的重要性也由此可見。因此,創業者應爭取讓各個政府部門成為創業活動的助力。
一般來講,創業的社會環境主要包括市場因素和政府支持兩個方麵,其中政府支持因素又包括基礎設施水平、稅收和租金的水平、創業扶持措施、限製大企業的壟斷,以及對行業準入、市場準入的管理等。
談到政商關係,很多企業家都會滔滔不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切身體會和經驗,編者認為在處理政商關係時應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 充分利用政府推出的扶持政策
近年來,國家不斷推出了鼓勵創業的優惠政策,中國的民營經濟之所以得到如此快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企業老板自覺或不自覺地充分利用了政府的政策。政府對民營企業這個群體的態度從過去的“敵視”、“歧視”,經曆了“不可忽視”,直到現在轉變為“高度重視”,這樣的轉變,恰恰說明了國家對創業的支持和鼓勵。因此,作為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們,應該多了解當地政府對創業有什麼樣的扶持和優惠政策,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些政策為自己的創業活動服務。
2. 理智把握生意人與政府的關係
正如前文所述,創業者和政府打交道,講究的是一個“火候”。與政府部門走得過近,容易引起其他經營者的嫉妒和反感,暗中打起了歪主意;與政府部門過於疏遠,則不利於及時了解政府政策,可能會與本該享受的優惠擦肩而過。
談到如何“與各級政府及領導搞好關係”,創業者並不陌生,創業的成功與當地政府的政策和扶持是密不可分的,每個創業者在處理這個關係時,都有自己的一套“關係經”。前文關於建立人脈的方法也適用於和政府關係的溝通,創業者在處理這種關係時應該不卑不亢,首先是“在商言商”,不必違背自己的創業初衷,但同時也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比如可以吸收下崗工人加入自己的項目,以此來贏得政府更多的政策扶持。
3. 要及時反饋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幹擾和困難
有些創業者在初期總是一個勁抱怨:環境太差了,收費太多,不近人情的人太多,管理部門太多,連公司招牌都不敢掛出去……但卻沒有采取任何的溝通和補救措施。現在黨和政府的政策越來越好,但現實中創業者的日子仍然不好過,很大程度上和各地的執行效果有關係。對創業者而言,麵對這種環境和局麵不應該消極等待和抱怨,而是要想辦法解決,比如可以向上反饋或通過媒體表達出來。現在各地都在開展改善創業環境的競爭,不少地方政府為改善創業環境,出台了一係列硬措施,如興辦創業服務中心、開展創業培訓等,為創業者提供優良的服務,每一個地方的政府都非常珍惜自己所轄地域的招商信譽。因此要充分利用當前政府支持創業的大好時機,主動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幹擾和困難。
五、集思廣益——以有效溝通、
群策群力代替“一言堂”
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創業者需要在發展事業的各個時期不斷調整與合夥人之間的溝通策略,了解別人的思想、觀點,聽取不同人的意見和建議,充分發揮所有人的力量,才能夠把企業做大、做好。也隻有這樣,才能夠避免因自己的偏見、局限所導致的失敗。
創業初期,一切都處於變動狀態之中,市場從哪裏來?資金從哪裏來?人才從哪裏來?創業者應該如何管理創業隊伍?這些棘手的問題,往往也成了衡量創業初期創業者的成功標準。這時候,不同的溝通風格,將會對創業活動造成不同的影響。
普及了“情商”概念的丹尼爾·戈爾曼描述了6種不同的領導類型,這些不同的領導類型都有各自不同的溝通風格,最具成效的創業者可以在這些風格之間轉換自如,根據創業進程的不同選擇最適合的溝通風格。這些風格都應當成為創業者必備技能的一部分。這6種領導類型有:
遠見型——這種風格最適用於團隊需要新方向的時刻;
指導型——這種一對一的風格重點在於單獨培養人才,教他們如何改進自身表現;
親和型——這種風格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民主型——這種風格吸收人們的知識和技能,並就最終目標達成承諾;
身先士卒型——這種風格會給工作表現設定很高的標準,希望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務;
發號施令型——這就是“軍事化”領導風格的典型模式,可能也是最常用的,但也是最不容易收到成效的。
在創業初期,創業者最容易陷入到“發號施令型”的風格之中,急於體驗創業者的領導感,認為自己的方案能夠解決所有遇到的問題,團隊會議往往成為“一言堂”。戈爾曼曾指出:在團隊的發展方向未明、創業者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的情況下,民主型的風格最為有效。這時,創業者與團隊之間的有效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創業者如果能夠和團隊成員進行有效溝通,那麼就能集思廣益,針對初期麵臨的困難吸取最廣泛的意見和解決方案,調動所有成員的積極性,群策群力,共同推動問題的解決。那麼,創業者應該怎樣做才能實現和團隊之間的有效溝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