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不是放下太難,是你對世俗認識太晚——放下清高,讓自己“俗”一點
當今社會,生存競爭愈加激烈,真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無論現在你實力如何,放手一搏都勢在必行。要做真正的贏家,我們要把虛榮、敏感、清高、麵子等影響你進程的東西統統踩在腳底下,找到一條到達成功的直線。
入鄉隨俗,誰也別裝大尾巴鷹
做人講究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如果一味清高,總是不肯對現實妥協,你隻能當個沒人理睬的“邊緣人”了。
我們所知的,最不肯與當時社會風氣同流的人,是晉代的陶淵明。
陶淵明出身沒落士族,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曾孫子。陶淵明自幼博覽群書,有遠大的抱負,很想為國家效力。
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交,政局動蕩,社會很不安定。朝中官吏多鼠目寸光,貪功好利之極。陶淵明在任江州祭酒時,就已聞見了許多官場險惡的事,因不願與那些貪官汙吏同流合汙,所以沒多久就辭職了。
後來,又經人舉薦,任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四十一歲時當上了彭澤縣令。就在他上任八十多天後,朝中派來一位督察大員視察政事。據說,這位督察一向高傲,特別喜歡阿諛奉承,而且收慣了下屬的禮物。
縣衙裏的一個小吏報告陶淵明說:“大人,您趕快籌辦一份禮物,穿戴整齊地去拜見督察大人吧,不要被他怪罪下來。”
陶淵明聽了,厭煩之感頓生,滿不在乎地說:“我不就是個小小的縣令嗎,我才不肯為區區五鬥米的俸祿向那種卑鄙小人低頭哈腰呢。”說罷,解去印綏,辭職回家了。人們十分敬佩他的氣節,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退隱之後,就悠閑自得寫他的田園詩去了。我們總懷疑陶家祖上,定然有大量的家產留下來,否則陶先生既看不上那五鬥米的俸錢,一家人又何以為生呢?
時至今日,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評論古人,但縱然那位督察大人有某些不足,而作為下級,陶淵明連起碼的見麵禮都不願表示,放在今天又有哪位首長或上司願意領導這種下屬呢?
做人不能沒原則,但為人處世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律,順應環境的變化,才能因地製宜,把事情辦好。
前幾年,某地的報紙上曾刊登過這樣一篇文章,題目叫《“嬌氣”的外國人》,說美國的郎士傑夫婦在中國的某一地投資建廠。在辦理這一係列事情的過程中,因受不了地方政府的層層疊疊的批複手續,以及不送紅包、不請客就辦不了事的人情關係,郎士傑夫婦叫苦不迭,窮於應付,已準備打道回府了。
這件事情說明了中美兩國社會環境存在著差異。一對外國人,因不了解中國人的辦事習慣,不懂得也不習慣中國人的工作、生活方式,所以處處受阻,就不難理解了。
因為對某種風氣不適應,古人辭職了,外國人回家了。剩下的芸芸眾生,還要在其中捱著,若想過得好,過得順,就必須將其當做功課學。
中國人講究入鄉隨俗。當一種社會風氣形成的時候,如果要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要辦好事情,就必須迎合這種風氣。如果逆風而上,與社會風氣和潮流反其道而行之,就會失去朋友,失去支持和幫助。
有些人不懂“公事私辦”的道理結果吃了虧。一位剛從國外歸來的博士到應聘單位辦手續,他覺得辦公室裏辦事效率太差,就以國外的情況對工作人員橫加評論,還不耐煩地催人家快辦。人家很不高興,幹脆說:“今天不辦手續了,明天再來辦吧。”
這個博士不懂人情世故。他如果說上兩句好話,類似:“初來乍到,請多多關照。”“我來麻煩你們了,這是我個人的材料,請多多留心。”也許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倒會加快速度幫他的忙的。
假如你在辦公室辦事,以為這是公事,就拿著“誰耽誤就是誰的責任”的原則牌子嚇唬人,而不考慮辦任何事都是在與別人合作,勢必會遇到不少麻煩。這種刻板的公事公辦方法忽略了人的感情因素,當然就很難行得通了。
如果懂得公事私辦的道理,結果又是另一番模樣了。
在修理部工作的李師傅一下班就蹬上自行車趕往他的朋友陳某家去了。陳某的一台電冰箱突然不製冷了,李師傅去瞧瞧什麼毛病。“朋友的事當然要幫忙了。”李師傅趕到陳某家,飯也沒吃就忙開了,一直幹到很晚,總算修好了電冰箱。
陳某感激地對李師傅說:“太謝謝您了,李師傅!要不是冰箱急用,也不會讓您下了班還來幫忙,耽誤了您這麼長時間,實在過意不去!”李師傅笑著說:“嘿,咱們是多年的老朋友了,還說什麼兩家話!”
盡管陳某家的電冰箱是李師傅他們廠生產的,修理冰箱也是李師傅分內的工作,但李師傅把這件當“私事”辦了。如果這陳某不是李師傅的朋友,結果會怎樣呢?也許李師傅覺悟高,也會這樣做,但是因為是下班後的時間,李師傅推說到明天再修理,這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難有這樣的體會,公事私辦比公事公辦往往來得簡單、快捷,甚至辦得要漂亮得多。最重要的你出了一樣的力,卻獲得了更多的回報,你投之以桃,等到你有事求他時,他同樣會報之以李的。
俗話說,熟人好辦事。我們經常碰到這樣的事:當你為單位去辦某事時,你對合作單位的一位老熟人說:“哎,哥們兒,這事交給你了,你可得當作自己的事來辦啊。”這言外之意是此事雖是公事,可與本人關係重大,囑咐你留神、細心,迅速幫助我完成。這就是公事私辦的關照語。
一代偉人毛澤東曾經說過:“原則性要靈活執行,應當是那樣,實際上是這樣,中間有個距離。”如果懂得了入鄉隨俗、公事私辦的道理,這個距離就短多了。
放下清高,讓自己俗一點
有許多涉世不深的年輕人,做事情總是放不下清高的樣子。他們怕失身份,怕丟麵子,怕害羞,怕碰壁,怕這怕那,但唯獨沒認清這一點:人先要生存,才能發展。你如果不能讓自己變得現實起來,現實也不會就那麼毫無保留地接納你。
“人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這句話有其客觀合理性。有些人往往“臉皮太薄”,放不下“清高”的架子,不能與環境相適應,自然也就難以真正邁出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王大誌是學農學的,大學畢業後,分配在省城農科院做研究工作。
他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每一次回家,他的心靈就被震撼一次:改革開放這麼久了,家鄉的山依舊荒蕪,鄉親們的生活依舊貧困。
王大誌決心為家鄉闖出一條致富之路。他毅然辭去工作,回到家鄉承包了四十畝荒地,開始建造他的示範農場。
可是,才來一個月,他就和村幹部發生了衝突。一次,因為幹部吃吃喝喝,王大誌當麵提了意見,他坦誠地說:“論輩分,你們都是我的叔叔大爺。可群眾生活這麼苦,幹部不應該這樣多吃多占。”幹部們一愣,多少年了,還沒有人敢當麵說他們的不是呢。他們手捏酒盅,小聲議論說:“這小子,多讀了幾年書,就翹尾巴。”
又一次,因為鄉裏幹部們按親疏遠近劃分宅基地,王大誌又當著鄉親的麵與幹部評理,讓鄉裏幹部顏麵盡失。
當王大誌動用自己的全部積蓄,在山上蓋起石屋,開始建造農場時,他遇到了一連串的麻煩:實施計劃需要的炸藥,要鄉裏幹部開的證明才能購買,他受到了無端的刁難;農場需要資金,他又遭到鄉裏幹部的冷眼……
有人勸王大誌為了你的事業,去找幹部疏通一下,以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或是向有實權的部門走動一下,以取得貸款,否則你將一事無成。王大誌口氣強硬:“做人要有人格,我絕不向卑劣的行為卑躬屈膝。”
王大誌最終隻能無奈地守著空屋,守著他的農場,守著他的人生夢想。
另一位大學生趙君是學工科的,畢業後分配在縣城工作。他嫌機關太冷清,主動要求到基層工作,以便實現他的抱負——開發山裏的礦產資源,造福家鄉父老。剛出校門一個月,他也有過類似王大誌的遭遇。那是在家鄉建礦廠時,趙君發現,用來建廠的大部分鋼材被領導拿去送人了。他氣憤地去找領導質問:“你怎麼能拿公有的東西隨便送人呢?”領導拍了拍趙君的肩膀,開導說:“你呀,剛出校門,不懂得人情世故,搞設計不能死摳實際需求量,還必須把一些人為的損耗加進去,這是大學裏學不到的知識。”
趙君恍然大悟,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樣,他安然渡過了自己步入社會的第一個險灘。在領導的眼裏,趙君能幹而又聽話。幾個月後,他被任命為副鄉長。
趙君為改變家鄉的麵貌,四處奔波。他主持的那個鄉,鄉鎮企業產值和利潤年年翻番,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人們對他更是讚不絕口。由於他突出的“政績”,三年以後,他相繼被提拔為鄉長、鄉黨委書記。又過了兩年,他被提升為主管工業的副縣長。
王大誌和趙君的處世態度和方法導致兩人的不同命運。雖然,我們會在內心欽佩王大誌這種高潔的人格,但又不能不看到他的確一事無成,不但自己的一腔抱負無法施展,而且也無法給他的鄉親們帶來一丁點兒好處,隻能固守著他的清高孤傲而無處施展抱負;趙君為了不“折”而“彎”了一下,一方麵堅持著自己的原則和初衷,另一方麵走了一條圓通的道路,這使得他既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又為鄉親們辦了實事。所以在現實生活中,趙君的這種為辦大事寧彎不折的方法,隻要嚴守法律的界限,不失為一種務實的、行得通的做法;而王大誌的那種心高氣傲的書生氣是辦不成事的。
人生要曆經千門萬坎,洞開的大門並不完全適合我們的軀體,有時甚至還有人為的障礙,我們可能要不停地碰壁,或伏地而行。若一味地講“骨氣”,到頭來,不但被拒之門外,而且還會被撞得頭破血流。學會低頭,該低頭時就低頭,巧妙地穿過人生荊棘。它既是人生進步的一種策略和智慧,也是人生立身處世不可缺少的風度和修養。
處世為人,心可高,但氣不能傲。倘若總是盛氣淩人,便容易惹火燒身。真正聰明的人,就算骨子裏再傲,也能夠做到外表謙和、敬人如師。隻有這樣,做人做事才能少一些羈絆,多一些順暢。
當今社會,生存競爭愈加激烈,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擠過去就是贏家;若擠不過去,輕則落伍,重則落水;但不擠更不行,即便一身臭汗,披頭散發,也要搏上一搏。千萬不要站在岸上,擺架子,喪失了大好良機。然而總是有那麼一些人,眼眶子太高,大事幹不來,小事不願幹,覺得太丟麵子,有失身份,寧可委屈受窮,也不肯放下架子。中國老百姓有句俗話說得好:“管他臉不臉,混個肚子圓。”這話雖然有點兒俗,卻也比較實在。
善於攀龍附鳳的人前程遠大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例如,如果你有一些地位顯赫而且功成名就的朋友,人們就會想:“這人肯定有本事。要不,那些人能跟他在一起?”如果你的朋友全是些失敗者,那麼,即使這不會嚴重損害你的形象,也不會對你產生積極的影響。所以說,為了使事業成功,你要結交一些有名望的貴人。隻有具備了識貴人、交貴人的社交能力,借助貴人的力量,你才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十七歲的時候,立誌想當音樂家。可是,在白宮遇見了當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之後,他改變了誌向:他放棄當音樂家的夢想,立誌走政治家的道路,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和事業方向。肯尼迪在他的人生事業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沒有肯尼迪,也許就沒有前總統克林頓,充其量會多一個著名的音樂家。可以說肯尼迪是克林頓的貴人。
人們稱那些愛情生活甜蜜的人有“情緣”,在任何生意上都能賺到錢的人有“財緣”。不過,仔細觀察之後會發現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在生活中都投入了自己的心力,任何一種運氣都不會無緣無故地降臨在一個人頭上。貴人的提攜也是一樣,有這種好運氣的人也不是毫無緣由地就受那些貴人的喜歡,而是他們身上有一些特殊的個性。他們的共通之處在於溝通能力強,並且非常珍惜自己的人際關係。
在這裏尤其要提醒那些認為自己天生內向、不善交際的人,要知道,人的性格中最容易改變的,就是外向與內向。不管外向還是內向,都不是性格的問題,而是怎樣表現的問題,因此不必擔心“本性難移”的古訓。隻要敢拿出勇氣來,你也完全可以鍛煉出富於親和力的交際手腕。你要知道,即使別人無視於你的存在也不會有什麼損失,這樣想就可以微笑著敲開世界的大門。這個世界就屬於這樣勇於敲門的人。
半個多世紀前,上海灘大名鼎鼎的杜月笙,頭腦機靈,辦事老練,但早期的他一直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後來他投靠黃金榮,在黃府做了一名打雜的仆役,他“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處處謹慎,把分配給他的活做得又快又好,但由於地位太低,他根本沒有引起黃金榮注意的機會。於是,杜月笙就經常找機會與黃金榮的貼身奴仆接近,以期讓他們在黃金榮麵前替他說幾句好話。
有一次,黃金榮的老婆林桂生得病,經久不好,求神占卦,提出要年輕力壯的小夥子看護,據說可以取其陽氣,以鎮妖邪,杜月笙是被選中的一個。
這個時候,黃金榮正寵愛林桂生,杜月笙便心中大喜,想“這下機會來了”,他決定好好伺候林桂生,以便倚靠林桂生換來出頭之日。
於是,杜月笙“衣不解帶,食不甘味”,盡力侍候林桂生,別人照顧,無非是隨叫隨到或陪坐一旁,杜月笙則全神貫注,不但照顧周到,而且使林桂生擺脫煩惱,心情愉快。經常是林桂生還沒有開口,杜月笙就已知道林桂生要什麼東西,並且送到她的手上。林桂生想到的,杜月笙都想到了,林桂生沒有想到的,杜月笙也想到了,把林桂生服侍得心花怒放,視他為貼心知己,到最後,已完全把杜月笙當成自己人,竟然把背著黃金榮在外麵用“私房錢”放債等事也交給杜月笙經管。同時,林桂生也時常在丈夫麵前誇杜月笙,並提議提拔杜月笙,因為林桂生也看出杜月笙是個可造之材,這樣黃金榮就將當時法租界的三大賭場之一——公興俱樂部交給杜月笙經管。
攀龍附鳳之心大部分世人都有,誰不希望有個聲名顯赫的朋友:一個明星,或者隨便什麼大人物?如果能濟身於他們的行列,自己也便沾上了榮耀,在別人眼裏也就身價大增了。
杜月笙從一名打雜的仆役成為有權有勢人的心腹,這是因為他用自己的精明攀附上林桂生這棵大樹,如果不是依靠攀附,恐怕杜月笙隻能是一名仆役,永無出頭之日。
作為居高臨下的關鍵人物,下邊常有溜須拍馬、曲意逢迎的人,這些人也在積極尋找巴結關鍵人物的機會,因而與關鍵人物攀附關係也存在著一種畸形的競爭關係。那麼,怎樣在這種不可告人的競爭中取勝呢?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必要時可以使用一些手段。因為任何一位關鍵人物都自覺或不自覺地處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中,這矛盾有的是對他有利的;有的是對他有害的;有的是他自己一目了然的;有的是他無從覺察的。那麼,你為了攀附於他,就應該認真關注這些矛盾的風吹草動,一旦有什麼特殊情況或特殊機遇,便可通過委婉幹預的手段隨即成為關鍵人物的心腹之人,還何愁有事他不幫著辦呢?
中國的曆史傳統造就了講人情、重關係的習性。在同等條件下誰優先,一般要看關係,不管它是否合理,隻因它是現實存在的客觀現象,你就不能不正視它,研究它,應付它,或者說不能不以正確的、健康的方法營造它。有了好的人緣,你便有了成功的階梯。
激發對方的同情心,變“不可能”為“可能”
求人辦事,在這個過程中,遭到他人的拒絕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一時的拒絕並不代表永遠的拒絕,也不意味著這件事就沒有辦成的希望和可能性了。最主要的是不要因為被拒絕而影響到自己的情緒,灰心、喪氣、沮喪,這對事情的成功,隻有害處而沒有益處。
這時聰明的人一定會靜下心來,認真地分析目前的狀況,然後依據自己的分析,再采取相應的措施。這時,由於你的轉變,可能事情就出現了新的轉機。
人心都是肉長的,仁慈心、同情心是每個人情感世界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利用對方人性中善良的光輝可以照亮自己的世界,例如:用自己坎坷遭遇的愁容和淒涼悲愴的眼淚,使對方的感情之水為之蕩漾,那麼即便是鐵石心腸的人,也會網開一麵,答應或者幫助你把事情辦成。
心理學認為,人有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即理性世界和情感世界。情感,作為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觀事物之間關係的反映,人的全部心理活動,都離不開情感的伴隨,情感是溝通的橋梁。在求人辦事時,善於巧妙地運用情感技巧,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便能征服對方,使對方不由自主地成為情感的“俘虜”。我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說的“動人心者莫先於情”,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一天,一位老婦人向正在律師事務所辦公的林肯律師哭訴她的不幸遭遇。原來,她是位孤寡老人,丈夫在獨立戰爭中為國捐軀,她靠撫恤金維持生活。前不久,出納員勒索她,要她交一筆手續費才可領取撫恤金,而這筆手續費是撫恤金的一半。林肯聽後十分氣憤,決定免費為老婦人打官司。
法庭開庭。由於出納員原來是口頭勒索的,沒有留下任何憑據,因而指責原告無中生有,形勢對林肯極為不利。但他十分沉著、堅定,他眼含著淚花,回顧了英帝國主義對殖民地人民的壓迫,愛國誌士如何奮起反抗、如何忍饑挨餓地在冰雪中戰鬥為了美國的獨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曆史。最後,他說:“現在,一切都成為過去。1776年的英雄,早已長眠地下,可是他們那衰老而又可憐的夫人,就在我們麵前,要求申訴。這位老婦人從前也是位美麗的少女,曾與丈夫有過幸福的生活。不過,現在她已失去了一切,變得貧困無靠。然而,享受著烈士們爭取來自由幸福的某些人,還要勒索她那一點微不足道的撫恤金,有良心嗎?她無依無靠,不得不向我們請求保護時,試問,我們能熟視無睹嗎?”
法庭裏充滿哭泣聲,法官的眼圈也發紅了,被告的良心也被喚醒,再也不矢口否認了。法庭最後作出了保護烈士遺孀不受勒索的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