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坐轎子要先學會抬轎子——學會調整自己的適應能力(1 / 3)

10.坐轎子要先學會抬轎子——學會調整自己的適應能力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東西是我們的個人力量無法改變的,但隻要我們學會了調整自身的適應能力,就能夠創造奇跡。

如果在看不清周圍環境的情況下,盲目地看高了自己的實力,忽視人脈、關係的重要性,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衝動冒進,陷入失敗的泥潭裏。

能捧場時且莫拆台

捧場是對別人的支持,懂得為別人“捧場”的人多是有智慧、有“心計”的人。給別人“捧場”,實際上是對別人的成功及其艱辛的過程予以肯定和鼓勵,同時也是自己與人為善的展示,會為自己贏來更多的人緣。

但是,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事:你正興高采烈地講著一件事,突然有人講了一句極不恰當的話,讓原本和諧的氣氛來了個急速大轉彎,那個言語不慎的人令在場的人瞠目,令當事人尷尬,同時也會讓自己陷於難堪的境地。這樣的人往往愛把不該說的話無所顧忌地說出來,因而他們會不時地嚐到“失敗”的滋味。

有一次,在解放軍總後勤部的創作筆會上,請了大作家鄧友梅先生來講課。老先生的大半生是在部隊度過的,寫了很多以軍隊為題材的作品。這次來部隊講課,台上台下氣氛都很熱烈。中午吃飯的時候,大家紛紛向鄧老先生敬酒,說著讚譽的話,雙方都很高興。但當一名業餘作者上前敬酒時說:“鄧老師,看你都七十多歲了,還出來給我們講課。”隻這一句話,就把大家的高興勁兒掃沒了。其實說話者隻是一種樸實的心理,但這話實在難以讓人接受。不說鄧老先生非常健康、聲音洪亮、精神飽滿,年紀也還沒過七十歲,就是過了七十歲,也不是就不該出來講課呀!這位業餘作者的一句話就像一盆冷水,把酒桌上那種熱烈的氣氛給澆滅了,包括鄧友梅先生在內,大家一時間都感到尷尬萬分。

這雖屬無心之過,但確實給人們留下了不良印象。人生需要掌聲,不管是別人的還是自己的。因而,在公眾場合,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切忌有口無心。我們不妨就把幫助和讚許別人的表情掛在臉上,多給別人“捧場”。

如果一個人的長處得到別人的肯定,自我價值得到確認,就會在心裏產生認同感。產生認同感、親和感是別人接受你的前提。

法國總統戴高樂1960年訪問美國,為了歡迎他,在尼克鬆安排的歡迎宴會上,尼克鬆的夫人費了很大的心思,布置了一個非常華美的鮮花展台,在一個馬蹄形的桌子中央,主人用色彩鮮豔的鮮花襯托著一個精致的噴泉。戴高樂將軍由衷地稱讚道:“女主人為舉行一次正式宴會要花很多時間來進行這麼漂亮、雅致的計劃和布置,真是感謝呀。”尼克鬆夫人聽後,非常驚訝和高興,她說:“大多數來訪的大人物要麼不加注意,要麼不屑為此稱讚女主人,而他總是想到和講到別人,讓人非常感動。”在以後的歲月中,不論兩國之間發生什麼事,尼克鬆夫人對戴高樂將軍始終保持非常好的評價。

我們一踏入社會,應酬的機會就多了,這些應酬包括去人家做客、赴宴、會議及其他聚會等。不管你對某一次應酬滿不滿意,“場麵話”一定要講,套近乎的話一定要會說。什麼是“場麵話”?簡言之,就是讓人高興的話。既然說是“場麵話”,可想而知就是在某個“場麵”才講的話,這種話不一定代表你內心的真實想法,也不一定合乎事實,但講出來之後,就算聽者明知你“言不由衷”,也會感到高興。說起來,講“場麵話”實在無聊之至,因為這幾乎和“虛偽”劃上等號,但現實社會就是這樣,不講就好像不通人情世故了。

聰明人懂得“場麵之言”是日常交際中常見的現象之一,而說場麵話也是一種應酬的技巧和生存的智慧。在人世間生存的人都要懂得去說,習慣於說。為此,必須明白說話、尤其說場麵話的進退之道,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 當麵稱讚他人的話——如稱讚他人的孩子聰明可愛,稱讚他人的衣服大方漂亮,稱讚他人事業有成等等。這種場麵話所說的有的是實情,有的則與事實存在相當的差距,有時正好相反,但是這種話說起來隻要不太離譜,聽的人十有八九都感到高興,而且旁邊的人越多他越高興。

2. 當麵答應他人的話——如“我會全力幫忙的”、“這事包在我身上”、“有什麼問題盡管來找我”等。這種話有時是不說不行,因為對方運用人情壓力,如果你當麵拒絕,場麵會很難堪,而且當場會得罪人;對方纏著不肯走,那更是麻煩,所以用場麵話先打發一下,能幫忙就幫忙,幫不上忙或不願意幫忙再找理由,總之,有緩兵之計的作用。

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場麵話我們不想說還不行,因為不說,會對你的人際關係造成影響。

說“場麵話”的“場麵”當然不隻是這些,不過我們一般都離不了這些場麵。至於“場麵話”的說法,也沒有一定的標準,要看當時的情況決定。不過切忌講得太多,要點到為止最好,太多了就顯得虛偽而且令人肉麻,這樣就讓人看出我們的真麵目了,這也就是說場麵話的火候與分寸掌握的問題。

做人要學會看情況說場麵話,場麵話說得恰到好處,便可以輕易贏得對方的好感,雙方關係也就會在無形中拉近了。

快速融入你新接觸的“圈子”

環境不如我們的意,看起來並不適合我們的發展時,大多數人都會抱怨,或者想辦法改變這些,或是幹脆換個環境生活。可是更多時候,我們改變不了環境,甚至也很難換一個真正如意的環境去生活。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唐代詩人王維,他在年輕時就很有名氣,他也因此顯得十分高傲。

當時,科舉考試盛行舞弊作假之風,如果應試之人沒有權貴推薦,是很難高中的。因為這個緣故,讀書人紛紛找權貴做靠山,千方百計討取他們的歡心。王維是個有骨氣的人,他認為這樣做有失讀書人的身份,他還當麵對人說:“考試要靠真本事,讀書人不能走旁門左道。國家選用人材是大事,如果就這樣形同兒戲,對國家是大不利的。”

王維堅持苦學,沒有托請,結果第一次考試就落第了。相反,那些有關係的人雖不如王維學問好,卻都高中了。

這件事對王維打擊很大,他變得沉默寡言了。這時,王維的朋友對他說:“科舉的風氣不正,這是不爭的事實,你能改變得了嗎?你要想高中,就該知道你不中的原因,從而對症下藥,著手解決,這樣才有希望。你的學識是不差的,關鍵是你沒有結交權貴,補上這一課中個狀元也不是難事。”

王維承認他說的不錯,從此放下自尊,出入權貴之家。他不僅詩寫得好,而且音樂才能也十分出色,特別是他的彈琵琶絕技,那是無人能比的。

岐王對王維十分賞識,他又把王維介紹給極有權勢的公主。在拜見公主之前,有人提醒王維說:“公主愛好音樂,隻要你讓她高興了,天大的事都能辦到。你一定要賣些氣力,千萬不要搞砸了。”

王維記在心上,很費了一番腦筋。在拜見公主時,他使出所有的本事,把琵琶彈得動人心魄,格外好聽。

公主聽完十分高興,連連叫好。王維趁機又把自己的詩作獻上,還恭維說:“公主的才能,天下無人不知,有幸得到公主的教導,我現在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了。”

公主更加高興。岐王在旁也替王維美言,求公主幫助王維科舉高中。後來,有了公主的關照,王維高中狀元,實現了多年的夢想。王維掌握了科舉的命脈,這才屈尊權貴,結果順利地達到了心願。這不是王維的過錯,隻是封建社會對人性扭曲的寫照罷了。他的一首曲子比萬卷書還管用,他找到了成就功名的一條捷徑。

“適者生存”。隻有那些能夠適應環境的人,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是的,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東西是人類無法改變的,但隻要我們學會了調整自身的適應能力,就能夠創造奇跡。有時候,一種來自於適應後的融入,反而更能激發生命潛在的無限能力,當個性不能改變環境時,就去適應環境,反而能更好地表達個性。如果在條件尚不成熟的情況下,盲目地看高了自己的實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自我設限,最終看不到成功的身影。

改變自己是適應社會的一種方法。當生活的境遇不能改變時,我們要學習改變自己。很多人覺得自己的人際關係不好、同事之間的關係緊張、家庭不和睦,總認為是別人不好,自己全都是對的,總想改變對方。事實上,這不大可能,因為對方也想讓你改變,所以到最後雙方都沒有改變。最好的方法是在改變對方之前先改變自己,換個角度看待生活、看待事物,不能因為一時處於惡劣的環境中就自暴自棄,止步不前。要知道,環境不是為你我而造的,我們應該學會適應它。與其抱怨社會環境不好,不如換個心態,每一次危機就是一種轉機,每一次變化就意味著機會。在追求成功的過程當中,幸運女神不會把幸運都給一個人。

一場狂風暴雨之後,一棵粗壯的大樹被連根拔起,它驚訝地發現旁邊一株弱小的蘆葦卻絲毫沒有受傷,就十分不服氣地問道:“為什麼我都被刮斷了,而你卻什麼事都沒有呢?”蘆葦回答說:“因為我知道我的力量不足以和狂風抗衡,所以就低下頭給風讓路,避開了有力的衝擊,而你卻自以為強硬有力,拚命抵抗,結果就成現在這副模樣了。”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總是向環境低頭是一種懦弱的表現,甚至是“不講氣節”,“沒有操守”的表現。於是,很多有誌之士便不肯來遷就環境,寧可在力量懸殊的鬥爭中被打得頭破血流。其實這又是何必呢?學會改變自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當發現自己的力量渺小到實在難以改變環境時,一定要低下傲慢的頭顱改變自己。改變並不是一味地後退,而是一種順應潮流的表現,是“識時務者為俊傑”的代表。隻有改變才能夠創新,才會有所發展,一味地沉溺於舊思路,很容易陷入故步自封的圈子裏。

其實,有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本身能夠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學著改變自己,慢慢地去適應。改變自己不是要你放棄自己的原則,而是讓自己有更多的平台、更多的機會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改變自己不是妥協,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明智選擇。就好比要到達一個目標,多數情況下,直接走是行不通的,得繞個彎子迂回一下。

因此,一個人要想成為生活的強者,就必須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大環境——社會,緊扣社會發展的脈搏與時代並駕齊驅。隻有這樣,事業的發展才能如魚得水,也就是說,我們要想改變生存環境,首先必須順應生存環境。如果一個人想改變生存環境,卻不能順應環境,那麼想改變環境的目的是不可能達到的。這是一條強者的生存法則!

會說話三分在於講,七分在於聽

說話的藝術不但是要會說,還得要善聽。所以,除了說話要有分寸外,專心傾聽是溝通時的重點。

俗話說“言多必失”,這是因為說話之時必須要掌握應有的分寸,話說多了難免出現意想不到的負麵作用。

此外,古代的哲人也奉勸我們“逢人隻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對於不能推心置腹的人,最好隻說三分話,另外的七分用在聽上。

人們對於自己的事往往更感興趣,對自己的問題更關注,更喜歡自我表現。一旦有人真誠地聽他談論自己時,就會感到自己被重視。卡耐基說過:“專心聽別人講話的態度,是我們所能給予別人的最大讚美。”

那些自己講話不多,把大部分時間用來認真聆聽別人談話的人,更容易受到別人的歡迎。真正的談話高手,並不是因為具有雄辯的口才,而是具備聆聽他人談話的耐心。在與人交談的時候,認真聆聽,對對方的話題表示感興趣,實際上是對對方的莫大的尊重。隻顧自己說話,對別人談什麼漠不關心,無論你聽還是不聽,我隻管自己嘴巴快活,這是一種自私的表現。在出席群體會議的時候,人們往往容易犯急躁的毛病,沒等別人把話說完,就迫不及待地亮出自己的觀點,企圖引起別人的注意。事實上,在群體會議上話講得越多的人,反而是越容易被人忽視的。那些不輕易開口的人,常常願意虛心聽取別人的看法,他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比較、斟酌別人的觀點,這種人在關鍵時刻,一旦開口,就會吸引眾人的注意。由於給自己留有足夠的準備時間,所以他們的談話往往言簡意賅,切中要害,容易得到大家的重視。

傾聽不但可使你獲取正確的信息,還有助於你的感情“存款”不斷增加。因為,由衷地傾聽,可提供“心理空氣”,使對方的精神得到滿足。這時,才更有利於你集中精力解決問題,或是充分發揮你的影響力。

傾聽不僅是一種交往態度,也是一種需要訓練的技藝。許多接受過心理谘詢的人都會體驗到,一個好的心理醫生就是一個最好的“聽眾”。他們總是積極關注著你的發言,並且從不將自己的觀念強加到你的頭上。他們積極地誘導你、鼓勵你說出心中的苦悶、迷茫。他們為你的悲傷而悲傷,為你的快樂而快樂。你必然在與他們短暫的交往中,對他們產生好感。

傾聽是對別人最好的尊敬。專心地聽別人講話,是你所能給予別人的最有效,也是最好的讚美。不管說話者是上司、下屬、親人或者朋友,或者是其他人,傾聽的功效都是同樣的。人們總是更關注自己的問題和興趣,同樣,如果有人願意聽你談論自己,你也會馬上有一種被重視的感覺。

卡哈爾在一個晚宴上,見到了一個著名的植物學家。卡哈爾以前並不認識這位植物學家,卡哈爾發現他很有意思,於是專注地坐在椅子上傾聽他談論大麻、印度花草以及室內花園。他還給卡哈爾講了有關馬鈴薯的一些驚人故事。卡哈爾在這次晚宴上什麼也沒做,隻顧專心地聽那位植物學家談話,聽了好幾個小時。

植物學家最後臨別時向所有的人宣布“卡哈爾是最有意思”的人,是一個“最有意思的談話家”。這似乎讓人奇怪,卡哈爾自始至終隻是一個傾聽別人講話的人,卻被說成是“談話家”。這就說明傾聽也是一種交流,也是一種對話。

人們一致認為,善於傾聽的人,別人歡迎,自己長智。而善於傾聽的人,往往又善於沉默。善於沉默也是正確判斷的基礎,它會讓你細心地傾聽他的人意見。積極傾聽的人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包括具體的知覺、態度、信仰、感情以及直覺都或多或少地投入到聽的活動中去,從而集思廣益。

由此可見,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受歡迎、人見人愛的人,那就要先做一個懂得傾聽的人。要使別人對你感興趣,那就先對別人感興趣。問別人喜歡回答的問題,鼓勵他人談論自己及他所取得的成就。不要忘記與你談話的人,對他自己的一切,比對你的問題要感興趣得多。

笨人才認為“一切靠自己”

人應該自立、自強,這無疑是值得倡導的,現代人尤其追崇這種品性。但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有各種人際關係交往,相互求助也會難免時常發生。這與個人自立並不矛盾。因此,求助於人絕不應被看做無能的代名詞。人是社會的一員,與周圍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當大眾化的大生產代替了簡單、落後的手工製作,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逐漸成為曆史時,人與人之間的聯係變得更加廣泛。也許可以說,社會科學越發達,個人的力量就越顯得微不足道。你在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同時,也享受著社會、他人對你的服務。單搶匹馬,何談自強。所以,一個人單靠自己的力量,別說想成就一番事業,就是生存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萬事不求人”是不現實的,每個人都不可能真正做到事事靠自己、萬事不求人。認識到這一點,再開口請人相助時,就不會背負那麼沉重的心理負擔。

自古以來,兵家講求“人和”之道,兵法以“人和”為上策。社交亦然,也該以“人和”為根本,借助“人和”的東風,人生才會有所作為。

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之中,在各種社會關係構成的屏障麵前,互相利用是人性的弱點,但它也是人類共同需要的心理傾向,而這正是“借梯登天”之計的實質所在。中國人曆來看重宗族親情,以至在今天仍然盛行“走後門”。這種“後門”其實就是一種看不見的裙帶關係網,類似於我們所說的“梯”。利用後門去幹違法亂紀的事情,當然是不足取的,但如果你想能充分發揮你的才智,有所成就,在某些時候借助“梯子”還是必要的。尤其是剛走出校門,又缺乏社會經驗的學生,要想在社會上謀得一份理想的職業,得到社會的承認和認可,就必須靠熟人或名人的引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