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杜甫 偉大的現實主義愛國詩人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杜甫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在仕途之路經曆了種種坎坷之時看到了官場的黑暗,從而激發了他的創作思想。他一生創作了許多詩集,而這些詩集大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和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頑皮的少年,齊名的摯友
杜甫幼時家境貧寒,關於他成年之前的生活境況,曆史上記載甚少,而他年少時期的人生背景主要來源於他後來所作的詩歌。杜甫生於公元712年2月12日,但準確的出生地尚且無人知曉,據史冊記載是在鞏縣(今河南鞏義市)。
杜甫是個早熟的孩子,他聰明好學,年紀很小就能作詩。但是,才華並不能掩蓋他的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複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這首詩就是證據。
杜甫因為喜歡攀山涉水,早在青年時就漫遊諸多地方,而在途中卻一直是他隻身一人。19歲時,他出遊郇瑕(今山東臨沂)。20歲時漫遊吳越,曆時數年。公元736年,他隻身前往洛陽參加進士考試,卻名落孫山。
第二年,杜甫又一次開始了漫遊,這一次是在齊趙之地。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景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遊》)在這兩次漫遊裏,杜甫看到了祖國秀麗雄偉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見聞。
公元741年,杜甫與李白這兩位中國詩歌曆史上裏程碑式的人物在洛陽相遇了,兩人一見如故,結伴在梁宋之地漫遊,並結成了莫逆之交。之後,杜甫拜別李白於齊州(今山東濟南)。4年後的秋天,杜甫前往兗州與摯友李白相會,兩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幾個月後,兩人依依惜別,別前,兩位大詩人互贈詩詞,杜甫贈李白“痛飲狂歡空度日,飛揚跋扈為睡雄”,而李白則為杜甫寫下了“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的名句。
心係蒼生求仕途
杜甫不僅僅在文學上有著過人的天賦,而且一心想著為官救民,不過卻始終沒人賞識他的才華,推薦他做官,因此,杜甫在公元736年落榜後便一心寫作詩集,他那個時期的詩作有20餘首,多是五古和五律,代表作有《望嶽》,而這首詩主要表達了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
杜甫為了在仕途上有所進展,3次向皇帝獻《大禮賦》懇求任用,終於博得了唐玄宗的賞識,但是因為一些圖謀不軌之人從中作梗,一直拖了4年才獲得了一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掌管兵甲器仗及門禁鎖鑰)的小官職。
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貧困潦倒讓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官場的腐敗和人民的疾苦,生活的困苦迅速磨光了他的銳氣,青年時代的那種宏圖大誌逐漸地被世俗剝蝕淨盡,使那個一心為官的杜甫逐漸成為了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並且隨之產生了《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
這時,社會大動亂的預兆已在這時的政治舞台上醞釀出了影子,唐玄宗李隆基昏庸無道,整日沉迷於聲色,揮霍無度,那些蒙心造反的人已蠢蠢欲動。唐玄宗好大喜功,卻對邊疆各界濫施武力,毀掉了國內各民族間的融洽關係,社會的矛盾日益銳化。
不久,“安史之亂”爆發了,唐朝的都城長安迅速被叛軍攻陷。在此之後,杜甫經曆了逃難、陷賊等種種苦難,後來終於在鳳翔投奔了唐肅宗李亨,被任為左拾遺,做了侍從皇帝的諫官。然而好景不長,杜甫為了營救被罷相的房琯而批評唐肅宗,唐肅宗大怒,幾乎將杜甫問罪。觸怒了皇帝的杜甫被貶到華州(今陝西華縣)做司功參軍。公元759年,杜甫丟棄了華州的官職,前往秦州(今甘肅天水),後經同穀(今甘肅成縣)進入四川,過著漂泊無依的生活。中間有一段時間,杜甫以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銜充任節度參謀,但由於某種原因卻依然無所作為,半年後被辭退。這時的杜甫已經是貧病交加、仕途不順,再加上居無定所使得他迅速地衰老下去。公元770年冬,這位中國曆史上的詩壇巨擘淒涼地死在了長沙與嶽陽之間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之中,終年59歲。
杜甫一直心係蒼生,卻因社會的腐敗和官場的黑暗使他求官不達,也正是這些坎坷的經曆激發了杜甫的文學創作思想,才得以在曆史上為後人留下一筆人文財富。
憂國憂民在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