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白居易 簡易詩派的領軍人物(1 / 3)

37.白居易 簡易詩派的領軍人物

——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一生與杜甫一樣,也經曆了求仕、謫貶之路。也正是他在仕途不達之時看到了社會的腐敗和黎民百姓的疾苦,從而激發他創作了啟迪世人的名著佳作,為後人留下了碩大一筆人文財富,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詩人和文學家。

逆境中的奮起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生在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的祖父白鍠曾是鞏縣的縣令,父親白季庚因對抗李正己的叛變有功,所以被封為散大夫、大理少卿,還兼任徐泗觀察判官。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發生了戰事。軍閥李正己割據了河南的十餘處州縣擁兵自重,於是,白居易的父親,由彭城縣令升任徐州別駕的白季庚便送兒子到南方避亂。小小年紀就離家避難,隨後南北奔走,備嚐艱辛,所以白居易15歲時便寫下了這首記錄當時真情的絕句:“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裏餘。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後來有一首寄兄弟與妹妹的七律也寫得較好,曆來為人稱道。從這些詩中可見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心裏感受。從他家骨肉分散的情況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的。

白居易青年時期家道中落,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所以深知平民百姓的疾苦。唐德宗貞元三年,白居易遷至長安,拜訪當時當地最有名的士子顧況。顧況見到白居易時,便笑著說:“長安的物價很貴,生活起來著實不易啊。”可是當顧況看到白居易的詩篇時卻不由得感歎:“你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就是天下也去得,我之前隻不過是跟你開個玩笑罷了。”

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29歲的白居易迎來了人生的轉折,他以第四名的成績考中了進士。31歲時,試書判拔萃科,與元稹等同時及第,與元稹相識,從此成為莫逆之交。在32歲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書郎,算是步入了仕途。

為官不忘百姓苦

唐憲宗元和元年,白居易罷校書郎,因為唐憲宗當時也甚是喜好文學,所以白居易才因此而得到了皇帝的常識,並加以提拔。他為了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為官期間盡職盡責,因此頻繁上書言事,而且寫了大量反映社會現實的詩集,甚至當麵指責皇帝的錯行,而他這種太過直接的言事行為觸怒了唐憲宗,唐憲宗便向李絳訴苦說:“白居易這小子,我這麼提拔他,他竟敢對我無禮,這真讓我寒心啊。”李絳卻勸皇上說白居易是一片忠心,所以才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向皇帝直言進諫,勸唐憲宗能寬宏大量,接納白居易的進諫。

白居易寫了大量諷喻詩,其中《秦中吟》和《新樂府》是其代表作,這些詩使那些權貴們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元和六年,白居易的母親因患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3年,服孝結束後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讚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宰相武元衡和禦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裴度受了重傷,武元衡當場身亡。麵對如此情形,那些掌管大權的宦官卻袖手旁觀、無動於衷,白居易當時為他們的行為而感到十分氣憤,便向皇帝上書緝拿凶手,以正朝綱。那些宦官不僅不出麵相助,卻還說他搶在宦官之前進諫是越級行為,而且王涯上報皇上,說他母親是看花時不慎墜井而亡的,而白居易卻頻頻作賞花和敘井之詩,是對先人的不敬,這樣的人不配在朝為官。就這樣,白居易被貶為了江州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