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同樣是一位傑出的散文家。事實上,在古代,白居易的文譽尚在韓愈之上,他的散文在唐朝、五代曾享有盛名。白居易的詩歌現存約有3040餘首。他最注重的是諷喻詩,但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新樂府詩。
平民詩人,詩中之魔
白居易是日本人最喜歡的唐代詩人,他的詩歌在日本廣為流傳,日本的古典小說中常常引用他的詩文,在日本人的心中,中國唐代詩歌的巔峰人物非白居易莫屬。白居易生前曾自編其集《白氏文集》,內載其詩文3800多篇,因後人保管不慎導致散亂。現存世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紹興的刻本,收錄詩文3600多篇,裏麵有幾十篇他人的作品。紹興本與明馬元調重刻本、日本那波道園1618年本基本相同。今人都是以紹興本為主來學習白居易的詩。
白居易所作的《新樂府》、《秦中吟》共60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新樂府》詩主要是從理念出發,所以在情感上有渲染力不足的缺憾。而《賣炭翁》序為:“苦宮市也。”寫的是朝廷以管市為由強行掠奪百姓財物,揭露了當時為官之人的貪婪和社會的腐敗。
白居易的最傷情詩是長篇敘事詩《長恨歌》與《琵琶行》。《長恨歌》描寫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故事。前半篇諷刺了唐玄宗的好色荒淫、不務朝政而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這是引起了“長恨”的原因;後半篇卻充滿同情地描寫了唐玄宗對楊貴妃的相思之情,使全詩的主題思想從諷刺轉為同情並美化了他們的相愛之情。以前實後虛的情節構幻出了唯美的仙境,這篇詩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
白居易的詩歌平易近人,孩童婦老都能讀懂他的詩,因此在當時廣為流傳,唐宣宗在《吊白居易》詩中寫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後代作家根據白居易的故事將詩集分類,馬致遠、蔣士銓把《琵琶行》分為《青衫淚》和《四弦秋》;把《長恨歌》分別作《梧桐雨》、《長生殿》。白居易的詩詞句也多為宋、元、明話本所采用。其《策林》一詩識見卓著、意氣風發、詞暢意深,是追蹤賈誼《治安策》的政論文;《與元九書》洋洋灑灑、筆調深入,是唐代文學批評的重要文獻。《荔枝圖序》、《草堂記》、《三遊洞序》、《冷泉亭記》等文筆簡潔、平淺易懂,為唐代散文中的優秀之著。白居易不屬於韓柳文學團體,但也是新體古文的倡導者和創作者,是詞創作的領軍人物,《浪淘沙》、《長相思》、《憶江南》、《花非花》諸小令為後世詞人的發展開拓了道路。我們都知道李白的稱號是“詩仙”,杜甫的稱號是“詩聖”,白居易也有著類似的稱號,他的稱號是“詩魔”。
白居易時時刻刻心係著黎民百姓的疾苦,當他無力救國時,依然沒有放棄對人民的關注,而是把心係蒼生的力量集聚在他不朽的筆下,成就了千古名揚的著作。白居易所作之詩不僅是為了倡導新體古文的運動,更重要的是批駁了當時封建社會主義的舊思想和貪官汙吏的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