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包拯 一代傳奇黑臉宰相(2 / 2)

在場饑民齊聲喊:“包青天!”劉衙內得知此事非常惱怒,但他覺得事情還有扭轉的局麵,便連夜進宮見駕,因他在皇帝麵前一直很得寵,所以顛倒是非,皇上卻輕信了讒言,下聖旨:“活的赦罪,死的不赦。”使劉衙內轉敗為勝,他親赴陳州,當著包拯的麵宣讀。包拯當場問道:“濟賑兩官員何在?”眾差役答道:“已經死了。”包拯又問:“饑民首領何在?”眾差役答道:“押在獄中。”

包拯反駁道:“奉聖旨,兩個貪官理該處死,不準赦其罪;李大膽之子,為父報仇是為義舉,應予釋放。”這一宣判使劉衙內當場昏厥,從此一病不起。處理完此案件之後,包拯在陳州施米求民,使沉陷在水深火熱中的饑民得救,陳州這一代又漸漸恢複平穩。

剛直不阿是包拯

一個人之所以能在青史中流芳百世,那就必有其過人之處。而包拯之所以名垂青史,正是由於他一生為官清廉,為人剛直不阿,也是因為他為民做實事、做好事的行動感動了世人,感化了當時的社會。他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觀念是普通人所難以企及的。

首先,他作為百姓的父母官,為人剛直,從不曾兩麵三刀、陽奉陰違。他遇事時不會趨炎附勢、看人行事。就是在人人順而為之的皇帝麵前,他也是直言不諱。他曾為了立太子之事冒死直諫,也曾看到皇帝的許多親信在朝中擁權奪勢,卻不為朝廷效力,他便對皇上說:“宮內的親信宦官權力太大、待遇太多,應該精簡人員和開支,這當然要得罪皇帝的親信左右,招來不測之禍。”而這些話一旦觸怒皇上便會引來殺身之禍,還好宋仁宗比較開明,便說:“忠鯁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設或無益,亦無所害,又何必拒而責之?”如果是他人,也許包拯早就人頭落地了。

剛直的包拯,有時甚至不顧禮節,在朝政上當麵斥問宰相或其他大臣,使得他在為國效力的同時也得罪了很多朝廷重臣。但是這種剛正不阿的大無畏氣概卻迎來了當時百姓的愛戴和一些有正義感的臣僚的欽佩。歐陽修稱包拯“天姿峭直”,但是他卻不讚同包拯的做法,認為包拯太過剛直、“思慮不熟”。可是在宋仁宗時代真是十分需要包拯這樣的人,也許當時人人都喜歡聽奉承的話,包括宋仁宗這樣開明的皇帝,所以包拯始終都沒有被提為宰相。包拯卻並沒因此而“無心為朝”,而是更加積極地為朝廷效力。

他為了更專注地為朝廷效力、為民做事,還寫了一首詩隨時提醒自己:

書端州郡齋壁

包拯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包拯雖剛直果斷,卻並不主觀武斷,他既善於刨根究底地追求事情真相,又樂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每當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時,他都能虛心接受,所以司馬光說他“剛而不愎,此人所難也”。

包拯大公無私、不謀私利,從不會中飽私囊。身為朝廷重臣,他的一生卻非常儉樸,過著貌似老百姓的生活。包拯為自己的家族寫過一則家訓,並刻在家中的牆壁上,內容是:“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孫。”其意為:包拯厲求後代要和他一樣和善待人,不可以貪贓枉法,若有人沒有這麼做,就不歸為包家後世子孫,逝後也不得葬入包家祖墳。

據墓誌銘載:包拯有三位妻子,分別是張氏、董氏和孫氏,董氏生了一個兒子叫包繶,但婚後兩年染病身亡。後來包公納了隨嫁的侍婢孫氏為妾,生下一個兒子叫包綖,後改名為包授。因為包授的出生,包氏家族才得以繁衍。此外,包公還有兩個女兒。包公於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病逝於開封;董氏於公元1068年在合肥病逝,與包拯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