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包拯 一代傳奇黑臉宰相(1 / 2)

36.包拯 一代傳奇黑臉宰相

——為國效勞、為民解難,乃我輩本分,何懼之有

包拯從一位小縣官到朝廷宰相,一直為官清廉。他用一生的實踐履行了自己人生的諾言,並且一直啟迪著後世,為後人所敬仰。自宋代之後,沒有任何一個老百姓不知道“包青天”包大人的鼎鼎大名。

青雲直上為官路

包拯青少年時苦讀詩書,在29歲時進京趕考,高中進士甲科。按照宋朝規定,考取進士之位就可在朝為官,於是包拯被派到建昌縣(今江西永修)任職。可是,包拯覺得自己的父母年事已高,應在父母身旁盡守孝道,便辭去在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的職位,回到父母所在的故居安徽和州(今安徽和縣)為官。在職期間,他做事嚴明、為人正直,鐵麵無私的性格被老百姓所稱頌。父母去世後,朝廷於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將包拯調到首都開封,任命他為監察禦史。做禦史的好處就是可以毫不諱言地批評朝政,所以包拯很好地利用了這個機會,在用人和實施改革創新上為朝廷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為宋朝的內政外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夏,包拯調任三司戶部判官。當時的三司是中央財政機構,他的責任是協助三司使掌管全國的戶口、賦稅等。並且先後擔任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負責一路(相當於省)的財政、監察等行政事務。在這期間,他的工作做得很出色。

兩年之後,包拯被召回開封,提升為戶部副使。在此期間,他解決了河北的軍糧問題和陝西運城(今山西運城)鹽業的問題。在嘉祐二年(公元1050年)被擢升為天章閣待製、知諫院,仍然負責監察和進諫等事務。在包拯兼任諫官期間,嚴厲打擊了那些貪贓枉法的亂臣賊子,並且提出了新的政治改革方案。

兩年後,包拯改任龍圖閣直學士,並且再次外放到地方,去河北、廬州、池州(今安徽貴池)、江寧(今江蘇江寧)等地任地方官,直到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又返回京城,任開封府尹。經過數次外放曆練,積累了足夠的政治經驗的包拯在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被任命為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正式成為了朝廷重臣。最終,包拯一直做到了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的高位。

包拯一生為官大公無私、廉潔嚴明,備受百姓的愛戴和擁護。黎民百姓都把他看作是神的化身,所以民間才有了各種各樣關於包拯的傳說。有人說他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專門扶保大宋皇室、拯救黎民百姓,還有人說他下可製伏地獄小鬼,上可審判天神,所以死後在陰間做了閻羅王。由此可見,包拯的確是一位為民做主的好官,而在那個時期,他也是確確實實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這才成了後世百姓們口中津津樂道的話題。

明察秋毫包青天

仁宗年間,陳州一代大旱,發生饑荒,四處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朝廷之前派去的救災官員,一個是當朝權貴劉洪的兒子劉衙內,另一個是其女婿,兩人貪贓枉法、魚肉百姓,還打死了許多饑民。戶部尚書範仲淹上殿奏本,舉薦包拯到陳州糶米濟賑,並查辦此事。

劉洪早知包拯清正廉潔、鐵麵無私,所以故作關心半夜來訪,對他說:“陳州饑民多是亡命之徒,包大人此番出賑,可要當心。”他是想讓包拯知難而退,不去陳州。包拯卻說:“為國效勞、為民解難乃是我的本分,有什麼可怕的?”劉洪見勸阻無效,便改口說道:“包大人此去陳州,望對我兒、婿多多關照。”包拯答道:“這個我心中有數,感謝你今天來向我傳遞消息,將來有什麼事情,我也會派人向你傳遞消息,以作回報。”

包拯自己微服來往陳州,卻讓護衛王朝隨後到來。包拯打扮成一副鄉民的樣子,混入饑民之中,來到衙門購買賑米,隻見劉衙內兩人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表麵上督促差役糶米,實則在米中摻入大量泥沙,提高價格,以次充好,使難民苦不堪言。要是誰敢提出抗議,便棍棒相迎。

包拯看不下去了,便高聲喊道:“身為朝廷命官,竟敢如此荼毒百姓,天理何存?”劉衙內見包拯當眾揭短,不由惱羞成怒,嗬斥道:“住口,我看你是不想活了!”馬上吩咐差役將包拯吊在樹上。正在此時,手持金牌、背插寶劍的王朝趕到了,兩個貪官見欽差前到,趕忙迎接。

王朝說:“包大人比我來得早,不知現在何處?”劉衙內說:“下官不曾見包大人來過。”王朝看見包拯被吊在大樹上,趕緊上前為其鬆綁,劉衙內這才知道這個不服管的黑臉“災民”竟然就是鐵麵無私的包大人,急忙上前給包拯賠禮道歉。包拯喝道:“你們貪贓枉法、荼毒饑民,我不但親眼看見,而且親身經曆,你們還有何話可說!”劉衙內二人哆嗦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包拯當著眾多災民將他倆法辦,並讓其立下罪狀,簽字畫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