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況鍾 一心為民,兩袖清風
——法行民樂,民留任遷。青天之譽,公無愧焉
況鍾是明代著名的清官,不僅剛正廉潔,而且愛民如子。他在任職期間一直為人民做好事,除暴安良、興利除弊、不遺餘力,大受老百姓愛戴,而且為曆史作了巨大的貢獻。因此,百姓奉他為神,焚香祭拜。
善德搭起仕途橋
況鍾生於靖安縣龍岡洲(今高湖鎮崖口村)的一戶貧困家庭,7歲那年母親逝世,幼小的他生活極為艱難,可憑著聰穎好學的勁兒,學到了許多做人做事之禮。而且他為人和善、性情秉直、處世明敏。
況鍾24歲時,被本縣縣令俞益看中,選用他為禮曹吏員,由於他在職期間對上司忠心耿耿、成績出色,9年後又被薦至禮部,經過永樂帝麵試之後決定讓他任禮部六品主事一職。由於他勤謹廉潔、任勞任怨,並且識才卓絕,極得永樂帝的賞識,所以升他為儀製司四品郎中。宣德五年,又特選他擔任“天下第一劇繁難治”的蘇州知府一職。
在職期間,他清正廉潔,為當地百姓謀利,做任何事時以“民”為第一,所以贏得當地老百姓對他的愛戴和尊稱,稱他為“況青天”。1440年,況鍾在蘇州任職已滿9年,準備回朝,可是蘇州府士民張翰等1.3萬人聯名向直隸巡撫按察使張文昌上書,懇求況鍾連任。當地百姓還創作了期盼況鍾早日歸來的歌謠:“況青天,朝命宣。早歸來,在明年。”
況鍾為官清廉、剛直不阿,一日三餐僅是一葷一素,居住之地沒有任何華貴飾物。他與蘇州父老告別時,寫道:“檢點行囊一擔輕,長安望去幾多程?停鞭靜憶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一心為民做善事
宣德五年(1430年),蘇州貪官汙吏相互勾結利用,有的做強盜,打劫客商;有的販賣私鹽,抗拒捕拿,百姓賦稅繁重、民不聊生,於是朝廷派況鍾前往蘇州任知府一職,解決當下困境。況鍾上任後不畏強暴,決心將那些害民的奸商一一捉拿歸案。但是,這些奸商早就與府衙內的貪官們勾結起來了,那些貪官不僅不站在況鍾一邊,而且還處處拆台,想要給況鍾一個下馬威。初來乍到的況鍾裝作對此事毫無主張,順著那些官吏的意思辦事,使得他們很得意,覺得況鍾可以為己所利用。
幾天後,他招來群吏並宣布:“前幾天,某件事是應該做的,是你不讓我做;某件事是不應該做的,是你強行讓我做的!你們有些人長期以來玩弄這種手段,罪當死!”於是將那些查有實據的貪官奸商們繩之以法,那些沒有露出尾巴的人也再不敢貪汙了。
況鍾查辦了管理圩田的圩長、圩老9000多人,這些人都是地方上的惡霸,他們為非作歹、欺壓人民、為民加稅。之後頒布了《革除圩老示》廢除了圩老製度。當地的賦稅非常繁重,使百姓常年背負賦稅之苦,況鍾便上書朝廷要求為農民減稅,可是被戶部駁回。他沒有放棄,而是反複上書,在奏本上寫道:“仍照舊額征糧,有違恩命,抑且失信於民。”經過他的一再懇請,宣德七年,減稅之事得到宣宗批準,減去官田租721600石,荒田租15萬石,使負債累累的百姓鬆了一口氣。此事之後,況鍾率領民眾疏浚河道,興修水利、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發展,還建立了濟家倉,賑濟災民。
明朝軍人都是有軍籍的,如果他們戰死在沙場或逃亡,就會讓他們的原籍子孫來充補。宣德三年,禦史李立、同知張徽奉命到蘇州清理軍籍,讓原本因出軍而不完整的家庭又慘遭殘害。《吳江縣誌》記載:“縣民被冤為軍者四百七十三名,而被殺者不可勝計。以一府七縣計之,則其數愈多矣。”況鍾看到這些受盡冤屈的人民,冒著生命危險上奏皇帝,指責:“今用事之人舞文法外,不擇當否,悉驅羅網而駢駑之。其意以能為國家益數千百輩軍,殊不知事體非宜,為國生怨,其失尤大也。”在況鍾的奏請下,160人免除了軍役,1240人隻本身服役,免除世役。
小官職,大作為
況鍾在蘇州任內忠於職守、除奸革弊、為民辦事,不僅深得蘇州人民的愛戴,而且為曆史作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