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年間,向來被稱為“富庶”的蘇州遇到了很大的經濟危機,那裏田地荒蕪、糧食減產、人民流離失所、稅務欠繳,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朝廷派況鍾前來扭轉這一局麵,結果況鍾來了不到兩年,就重新讓蘇州的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
江南往朝廷運官員們的糧食時,要經過大運河才能到北京,路途遙遠且費勞力,而且不免在途中大量損耗,當糧食損耗之後還要百姓來補上,冥冥之中又加重了百姓的勞作之苦。況鍾發現整個漕運係統混亂,而且收糧食的糧長經常以大鬥進小鬥出的方式來進行貪汙。沒有規定的儲藏室,糧食放在糧長家裏,完全記得是一筆糊塗賬;糧食在運輸途中出現損耗,由民眾加耗,卻沒有合理規定,這樣一來更使那些貪官汙吏加大了中飽私囊的力度,而且好多人還在運輸的途中,卻已到了春天播種之時,他們因不能及時回家播種而耽擱了來年的收成。
對此,況鍾實行了一項製度:一,申請工部頒發“鐵斛”,建立標準的量器,防止在量器上出現弊端;二,在各縣建立“水次倉”,製定明確的管理責任,建立“綱運薄”,對收到的糧食寫明細收據表;三,設立“加耗折征例”,明確加耗標準;四,縮短民夫運送糧食的路程。運到瓜州、淮陰轉交軍運,加耗也交給軍方,這樣大大節約了民力。這些措施得到了朝廷的批準,不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還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隨著“漕運”之事的妥當解決,好多外出流亡的人民都重新返回家鄉。蘇州的農業生產又日漸恢複,經濟得以發展。
在生產正常運作和經濟穩步上升的同時,況鍾帶領蘇州人民興修太湖一代水利,把大圩改小,在圩旁鑿河,使抗旱排澇兩便。正是由於況鍾這些良好的改革措施,扭轉了當時江南地區委靡不振的經濟局麵,也阻止了貪官汙吏惡貫滿盈的行為。
愛國之情,護民之意
況鍾不僅是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而且也是一名著名的詩人。他一生創作的詩主要是以規勸詩為主,詩中的字裏行間都灌入了他的愛國情懷和孜孜愛民之意,他希望能通過規勸詩讓皇帝知道自己維護百姓和愛國的思想,有深切的維眾思想和藝術性。
他的《勸農詩》有二首,其一:“田歌四起韻悠揚,阡陌循行勸課忙。父老挈觴隨旆右,兒童驅犢駐車旁。豐穰有光流亡免,遊情無民風俗良。早納官租多積穀,防饑防盜樂無荒。”其二:“嗟我微材愧牧民,車驅有句向農申。人生務本惟耕鑿,世道還醇重蠟豳。粒粒皆從辛苦出,般般無過樸誠遵。邇來弊革應須盡,並戴堯天荷聖仁。”這是寫給農民的,他以這兩首詩表現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急切心情和希望百姓能安居樂業的願望。他能夠懂得農民的艱辛。雖然以統治階級利益為前提,但他力圖興利除弊,讓百姓豐衣足食。
況鍾在注重民眾經濟繁榮、社會昌盛的同時還注重對於後代的思想教育和人才培養。對那些家庭困難卻又好學的人,他會給予經濟扶助,若是有才有德之人,他會向朝廷推薦,但決不會徇私舞弊開後門。如他的《又勉子侄詩》中所雲:“存心立品貴無差,子孝臣忠兩盡嘉。唯有一經堪裕後,任貽多寶總虛花。膏腴竟作兒孫累,珠玉還為妻女瑕。師劍古箴傳肖者,取之不竭用無涯。”他希望每個孩子都不要貪圖榮華富貴,那些隻是身外之物,但必須要擁有一顆善良純潔的心,多學禮節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高官,能如此勤勉節儉和教育後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況鍾為官清正廉潔,身為朝中大臣卻從不豪飾自己,他在《示諸子詩》中說他自己“雖無經濟才,沿守清白節”。並且告誡他的兒子:“非財不可取,勤儉用無竭。”
況鍾的大多著作都收集在《況太守集》中。他的詩作簡潔明了、質樸無華,卻思想深刻,字字句句傳達著愛國之情和護民之意,流露著深切的感情色彩。他死後,靈柩運回江西時,“民多垂泣送其柩歸”。運載況鍾靈柩的船中,“惟書籍、服用器物而已,別無所有。”很多地方為其立祠以做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