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瞿秋白 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奠基者
——忍將熱血轉成空,化染江山萬裏紅。
索取詩箋題絕筆,書生本色是英雄
他是一介書生,風度翩翩,卻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袖之一;他不畏權勢,敢於批判,解救革命於危難之中;他不懼暗殺,舍生取義,在長汀不幸早逝。他一生大起大落,卻仍從容淡定。他是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名字叫瞿秋白。
少年與故鄉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生於江蘇省常州市。瞿家是一個書香門第,世代為官,瞿秋白的叔祖瞿賡甫當時任湖北布政使,瞿秋白的父親瞿世瑋,整天隻擺弄花花草草,擅長繪畫,精通一點兒醫術,但生性淡泊,雖是喜好,卻不曾精通。母親金璿也出自書香門第,金璿的父親也是在朝為官之人,從小生活優越,對詩詞頗為精通,卻也不善於治家整業。瞿秋白一家沒有任何經濟來源,隻好寄居叔父家中,主要依靠當初做知縣的伯父瞿世琥的讚助。
1891年,辛亥革命爆發,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看透仕途,棄官為民,閑居杭州,辛亥革命後,由於沒有了當官時的俸祿,瞿世琥的家庭也開始出現了經濟問題,於是他停止了對瞿世瑋一家的資助。1893年,瞿秋白家沒有了資助,生活步步維艱,隻好靠典當、借債度日,瞿秋白的父母又都是從小優越慣了的人,一些不體麵的工作他們不肯去做,家境越來越差,最後隻好搬到了瞿氏宗祠居住。
1915年,瞿家的家境越來越糟糕,已經沒有人願意借錢給他們,家人連稀粥也吃不上了。這一年,在學校成績第一名的瞿秋白被迫輟學。
1916年,瞿秋白的母親金璿不堪生活貧苦,服毒自盡了。為了生計,瞿秋白一家人隻好分別投親靠友,瞿秋白找了份教書的工作,勉強維持溫飽。1916年年底,瞿秋白的表舅母聽說了瞿秋白一家的故事,動了惻隱之心,她覺得作為親人,她有責任和義務幫助瞿秋白,就這樣,瞿秋白遠離生活十幾年的故鄉,遠赴漢口,投奔堂兄瞿純白,瞿純白在京漢鐵路局謀了份翻譯的工作。見到堂弟到來,瞿純白顯得很興奮,兄弟二人已經好多年沒見了。
在聽說瞿秋白的故事後,瞿純白勸瞿秋白不要放棄自己的學業,應該繼續求學。
1917年春,瞿秋白決定聽從堂哥的建議繼續求學。瞿秋白報考了北京大學,因為他聽說這是全國最好的學府,文化氣息濃鬱,而且很多名人都在這裏讀過書或教書,遺憾的是,由於家境貧寒,付不起學膳費,瞿秋白參加普通文官考試未被錄取,於是便有點心兒灰意冷。
於是瞿秋白隻好進了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學習俄文。從瞿秋白的一生來看,選擇學習俄文無疑是最為正確的決定,當然不能說學習俄文決定了他未來的成就,隻能說俄文在某些方麵為他提供了有力的條件。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性格內向的瞿秋白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看到了一個個年輕的生命奮鬥在為國家、為民族的行列了,他原本冰冷的心炙熱起來了,他參加了“五四運動”,他親自見證了團結的愛國力量。從小就見慣黑暗社會的他,明白隻有推翻舊的社會製度,中國才能有救。瞿秋白被發展為馬克思主義信仰者,並加入當時以李大釗為首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當年6月3日,馬克思研究會主辦了一次演講活動,吸引了很多進步學生前來傾聽,操場上擠滿了密密麻麻的人,但卻被反動當局得知,派了大量的警察逮捕了包括瞿秋白在內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幾個人和100多名前來傾聽的進步學生,消息傳遍學校,同學們憤怒了,他們上街遊行示威,給當局帶來了很大的壓力。6月4日,報紙上登出了這條消息,老北京開始沸騰了,人們罷工、罷商、遊行示威,要求當局釋放無辜的學生。
在社會各界的壓力下,當局被迫釋放了抓捕的全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