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魯迅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的作品在語言上往往尖酸苛刻,但字裏行間卻飽含濃鬱的愛國之情,更是字字如同一把把尖刀,狠狠地插在反動派的心髒上,他以筆為戎,彎弓射日,戰鬥在追求民主與自由的第一線,對任何殖民者和獨裁者都毫不手軟,絕不留情。他不會開槍,卻是英雄。人民稱他為“民族魂”。
封建家族中道沒落
19世紀後期,那時的中國還處於清王朝光緒時期,中國的社會等級之分還是很明顯的。在紹興,周家算得上是遠近聞名的書香門第、名門望族,很受當地人的愛戴。那時的周家還設有私塾,人丁興旺,周家的子孫就在私塾裏接受啟蒙教育。據說周府占地很廣,光是丫環仆人就有好幾十人。魯迅的祖父周介孚更是進士出身,做過翰林,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周介孚在京城當上了內閣中書,成為標準的京官。紹興城並不大,人們平時見到的也不過是知縣,像周介孚這樣在京做官的人,平日裏是見不到的,再加上周介孚為人低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威嚴,因而得到普通老百姓的敬畏。京官,準確地說明當時周家的地位,周家當時做官的有好幾個,還有幾個在經商方麵很有成就。魯迅轟轟烈烈的人生故事就從這等級森嚴的高牆大院開始。
1881年9月,魯迅出生在昌坊口周家新台門西首,名為周樟壽。魯迅的出生給當時還在做秀才的父親周伯宜帶來了快樂。周伯宜從小就體弱多病,好不容易才有了魯迅這個孩子,當然是視為掌中寶。
魯迅的父親是個為人親切和藹的秀才,性情溫和,所以雖然周家家教很嚴,但對小時候較為頑皮的魯迅限製得很少,魯迅得以隨心所欲地過完自己的童年。
封建社會時期,中國向來是男尊女卑的思想:“身體是父母給予的,雖一絲一毫也不能損失。”那時,孩子往往被視為父母的私有物品,孩子的一生受製於父母,甚至結婚也要按照父母之命,對於人生的規劃,則由父母早早地定製下來。有些父母粗暴專橫,往往導致葬送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周家雖然等級森嚴,但卻不是不通人情、迂腐成規,在京當官的周介孚見識過維新變法運動,對一些新的政治思想不認同,但對一些關於生活上的新思想,周介孚還是很認同的,所以周介孚雖然脾氣暴躁,有時會打罵孩子,但在對魯迅的教育上卻是別出心裁,是真正用了心的。
在封建時期,四書五經是當時官方規定的必讀之書,也是官員考核選拔的重要依據,那個時期,人們往往以四書五經為啟蒙思想,不少學子更是一輩子隻讀四書五經,隻為能夠中秀才、進士等,但曆經這一切的周介孚對此不以為然。當過進士的他自然明白什麼樣的文章才能夠登上大雅之堂,何況那時的光緒帝是支持維新變法的,他想學點兒新東西沒有壞處。他決定讓魯迅先從孩子感興趣的書讀,先讀曆史,曆史上的名人事跡多,很多故事生動有趣,還有良好的啟發作用。
魯迅對書中的故事果然很喜歡,尤其喜歡一本名為《山海經》的奇書,那裏麵各種千奇百怪的故事足以激發魯迅的想象,有時,頑皮的魯迅還會在草叢中觀察螞蟻的活動,有時也逮些蛐蛐玩,魯迅的房間裏還有他父親送給他的一隻百靈鳥,百靈鳥顏色鮮豔、聲音清脆,魯迅很是喜歡。魯迅的祖母更是疼愛她這個乖巧伶俐的孫子,每天她都會給魯迅講一些新奇的故事,月光下,在老樹下支一張藤椅,輕搖著蒲扇,聽著祖母慢慢地述說一個發生在古老國度的故事,魯迅慢慢地睡去。成年後的魯迅依然很懷念這種感覺,想念祖母,祖母以她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孫子的喜愛。
隨著魯迅的年齡越來越大,曆史中和祖母講的故事已經不足以滿足他。周家決定送他去外麵讀書,而不是周家私塾,這是周介孚作出的決定,他要一個不一樣的孫子。於是,魯迅在壽鏡吾開設的私塾——三味書屋讀書。
三味書屋私塾對魯迅一生帶來的影響顯而易見,在魯迅的文章中,他更是多次提到小時候就讀的這個私塾。壽鏡吾,名懷鑒,晚號菊叟,紹興城人,曾經考取過秀才,因見國內洋人當道,清政府喪權辱國,即決定遠離高堂,在家鄉設私塾,選授課文注重文采,因其異於傳統,被人譏諷為“離經叛道”。魯迅在私塾學習了5年,壽鏡吾算得上魯迅的第一個真正的啟蒙老師。
魯迅13歲時,周介孚因為卷入科舉舞弊一案而被革職,下獄後被判斬監候。斬監候其實是一種入死刑緩期執行的製度,犯人為了在第二年秋審中沒有自己的名字,也是為了活命,就花費大量的禮金來行賄,於是周家的家道開始衰落,龐大的周家隻剩下一個巨大的殼子,其實裏邊早就周轉不開,家裏的仆人也被遣散了。魯迅的父親在這時卻意外重病纏身,魯父又擔心周介孚,心思竭慮,病情更加嚴重。作為長子,魯迅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他經常出入於當鋪與藥店之間,把家中的東西拿去當了換一點錢,才能請個醫生給父親看病。家道沒落,讓魯迅飽受人們的歧視,社會的冷酷與勢利是年幼的魯迅所沒有想到的。因為沒錢,醫生延誤了對魯父的治療,因為救治不及時,魯迅的父親於1896年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