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中,魯迅似乎看到了未來中國的希望,從此他積極地以筆為戎,告訴人們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應該如何去改變它。
1918年,魯迅以“魯迅”的筆名發表了第一篇白話文文章《狂人日誌》,發表在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上。《新青年》倡導用白話文寫作,倡導新文學、新思想,當時很多進步人士包括李大釗等都在上麵發表過文章。魯迅的小說,其取材大多來自社會最底層不幸的人們,以小人物的悲慘故事引出當今社會的病態,大膽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對小說中的人物,魯迅的態度是“怒其不爭,哀其不幸”,而小說中令人深感寒意的是周圍人對有著悲慘命運的同胞所采取的態度,他們以冷漠甚至欣賞的態度來對待那些身處不幸的人們,而那些不幸的人則欺負比自己更為不幸的人來獲得樂趣,這樣的病態思想無不令人有種透骨的寒意。魯迅在書中一次次向腐敗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嚴厲的質問:“從來如此,便對麼?”
雖然在書中,魯迅的語言顯得很尖酸刻薄也很犀利,但他一生始終關懷著青少年的成長。魯迅讀過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論》,對此他很讚同,特別是在讀到“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的時候,魯迅更是拍掌叫好。
在他的教書生涯中,他很注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也常常用他的稿費幫助一些有困難的學生,他甚至還把自己從日本帶回來的較為昂貴的書捐贈給學生,他還幫助學生擺脫國民黨軍隊和警察的追捕。
1927年,魯迅在中山大學任職。有一天,廣州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湧來了大片黑厚的雲朵,刹那間,天昏地暗,狂風暴雨,飛沙走石,整個城市籠罩在不安的氛圍中。不久前,中山大學突然來了一群不速之客,有軍隊還有警察,全部全副武裝,說是中山大學藏有共產黨員,要搜捕,這一次,中山大學的許多師生被無辜抓捕。
在這風雨交加的晚上,身為教務主任的魯迅正在召開緊急會議,商議如何營救這批學生,但在會議室的都是一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學生,又不善於出謀劃策,會議開了整整5個小時,也沒有得到可以營救學生的可行方案。天空中雷聲不斷,魯迅的眉頭鎖得更深了。
被捕學生慘遭刑罰,甚至被殺害的消息不斷地傳來,魯迅瞬間像是蒼老了十多歲,他深深地自責無力救出這批學生,他們都是未來中國的希望。
經過一番思索後,魯迅辭去了中山大學的職位來上海定居。從此,他以筆為戎,集中精力從事革命文藝運動,成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推進了新文化的發展。
魯迅的雜文對病入膏肓的中國社會的刻畫更是入木三分,他在文中反對國民黨政府對中國共產黨和進步青年的迫害。魯迅的文章深刻、尖酸,但字裏行間飽含愛國之情。魯迅的文章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他刻畫的小人物的悲慘故事更是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引發了共鳴。魯迅所寫的文章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封殺,一時間,魯迅的名字更是出現在國民黨暗殺人員的名單上。
麵臨著被暗殺的危險,魯迅並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停止戰鬥,相反,他更珍惜時間,筆耕不輟,時時刻刻戰鬥在追求民主與自由的第一線。
病逝於上海
1936年,魯迅在上海因為肺癌救治不及而去世,全國人民和進步青年對他的逝去十分惋惜,上海上萬名市民自發地為他送喪、護送靈柩,喪禮由宋慶齡主持,魯迅的靈柩被安置在萬國公園,人們在上麵覆蓋了一麵旗幟,上麵寫著“民族魂”3個字,這是人民群眾對魯迅突出貢獻的肯定。
毛澤東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魯迅在世界的影響至今不衰,全國各地都掀起了學習魯迅的熱潮,魯迅的文章更是被選入小學、中學的教材中,魯迅的作品至今仍被眾人傳播。魯迅作為一名偉大的民族英雄,其形象永遠樹立在千千萬萬名中國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