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魯迅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2 / 3)

周家家族巨大的落差,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開始思索人生,他開始靜眼旁觀這個世界,他對這個黑暗的世界感到絕望。

在家中待了一段時間,魯迅選擇了離開家鄉繼續他的學業,他經水路到金陵,進入了江南水師學堂,給自己改名叫周樹人。一年後,他又進入水師學堂旁邊的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所傳授的知識都很新穎,而且是從外國引進的學科,是一群愛國有誌氣的人舉辦的,目的在於“師夷長技以製夷”。魯迅受進化論影響頗深,英國博物學家托馬斯·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了魯迅以深刻的影響,他深深地認識到一個國家要富強,首先他的國民就要富強。

1902年,21歲的魯迅從南京路礦學堂畢業,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於是,魯迅選擇去了日本,首先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兩年後,魯迅能夠比較流利地說一口日語,他決定進入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專修現代醫學,旨在能夠曲線救國,救助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害死的病人,並且希望改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成為一個強壯有力的民族,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海外遊學,棄醫從文

魯迅想通過醫學曲線救國的夢想很快就被冷冰冰的現實打破了。在日本,魯迅經常受到周圍同學的歧視。當時,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3分,這是一個不合格的分數,魯迅為此感覺受到了侮辱,但更讓他覺得侮辱的是,他周圍的學生們根本不相信魯迅可以考到這麼好的分數,一定是老師考前把題目泄露給了他,這讓魯迅感覺到莫大的屈辱,“國盛則民強”,中國何時能夠真正地強盛起來?身在異國他鄉的國人何時才能真正地挺起胸膛告訴世界,我是中國人?那時的魯迅常常會這樣想,他積極探索著國家能夠富強的道路。

魯迅決定棄醫從文,和他有一次看到了一場電影有關。學校播放了一部電影,講的是日本人抓了一個中國同胞,要槍斃他,罪名是為俄國人當間諜,探取日本情報。在刑場周圍,有很多中國同胞在圍觀,他們正津津有味地看著自己的同胞被處死。圍觀的中國同胞臉上的冷漠和麻木像一把無形的尖刀刺在魯迅的心髒上,使他痛得要命。國人的冷漠和麻木不仁,使魯迅意識到中國人真正無法富強起來的原因,不是身體上的羸弱,而是精神上的麻木。思想的覺醒比肉體的強壯要重要得多,沒有精神,人就如同行屍走肉。

明白了這個道理,愛國心切的魯迅決定棄醫從文,從精神上改變國人麻木冷漠的思想,他要喚起國人的自尊自強之心,於是,魯迅走上了救國救民的文學之路。

以筆為戎,彎弓射日

在日本遊學的那段時間,魯迅接觸到了很多先進的思想,也看到了很多社會科學方麵的著作。魯迅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係,對國家和社會上的事情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特別是在救國救民這條路上,雖然很多看法並不被當時大多數中國人理解,魯迅一直堅持著文字救國的道路。

1909年,在日本漂泊7年之久的魯迅收到家中的來信,為了生計,魯迅從日本返回國家,回到紹興後,魯迅在朋友的幫助下,在紹興府中學堂謀了份教員的工作。在紹興,魯迅一方麵要養家糊口,一方麵還要忍受別人的歧視(當時上過洋學堂、出過國的人都會被人們看做向洋人獻媚的表現,是備受歧視的),魯迅感覺極其苦悶,隻好寫文章消除這種感覺。

中國人探索救國的道路一直在進行。1911年的辛亥革命給當時黑暗的中國帶來了一絲光亮,但不幸的是辛亥革命終究隻是曇花一現,辛亥革命並沒有成功地推翻中國舊社會,也沒有改變中國落後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