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聞一多 中國抗戰前唯一的愛國新詩人
——詩人最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
聞一多先生的一生是偉大的、愛國的一生。抗戰前期,他就在詩集《死水》中展現出深沉的愛國激情。抗戰中,他以筆為戎,在詩中積極地號召人們抗戰、解放家園。抗戰後,他又積極地投入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鬥爭中,最後不幸被國民黨特務暗殺。終其一生,始終圍繞“愛國”二字,聞一多先生被世人評價為“中國抗戰前最為愛國的新詩人”。
小荷才露尖尖角
1899年,聞一多出生於湖北省蘄水縣。蘄水縣位置獨特,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聞一多出生於書香家庭,家傳淵源,聞一多耳濡目染,自幼便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這為他日後成為“新詩人”奠定了基礎。
聞一多出生的時候正處於清王朝的末期,中國社會動蕩不安,列強入侵中國,中國內憂外患,處處生靈塗炭,老百姓苦不堪言。聞一多的父母給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使他在幼年時得到很好的文化熏染,聞一多聰明伶俐,13歲那年便考入了清華大學。
大學時期的聞一多仿若一頭饑餓的猛獸,一頭猛紮進中國古代詩集和詩詞的汪洋中,他求知若渴,積極地吸收這些精神營養。那時的他像一個不問世事的隱士,隻顧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他不修邊幅,整天泡在圖書館裏,餓了就啃口饅頭,然後繼續學下去。他把父母郵來的生活費隻留夠買饅頭的錢,其他全花在買古典詩歌的書籍上了。
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國開始進入“中華民國”時期,同年2月,清帝下詔退位,占據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覆滅。同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宣布就任“中華民國”臨時總統,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就這樣漸漸被袁世凱掌握在手裏,中國開始進入軍閥混亂的時期。
在兵荒馬亂的時代,清華大學依然保持濃厚的文化氛圍,年少的聞一多在這種氛圍的保護中慢慢成長起來了。
1916年,聞一多開始嶄露頭角,他開始在《清華周刊》發表係列讀書筆記,同時也開始試著創作舊體詩。聞一多在清華大學中漸漸小有名氣,他建立了詩社,和當時的同學一起探討“作詩之道”。這時的聞一多才華橫溢、滿腹經綸,指點江山,好不意氣風發!聞一多慢慢地開始對時局感興趣,他開始明白當今所處的社會,也決定不再做“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式的“書呆子”。他對時局有著清醒的分析、理智的認識,也開始漸漸地參與了進來。
1914年,日本對德宣戰,並占領了德國的租借地膠州灣。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袁世凱為了稱帝,答應了大部分要求,後被報紙曝光,激起中國知識分子及愛國人士的強烈不滿。1917年,中國政府宣布對德的戰爭,中國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巴黎會議,在會議上,中國與日本同屬戰勝國,但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非但沒有被收回,反而還擴大了。北洋政府竟然準備在“賣國合約”上簽字,消息傳回國內,激起了愛國人士的強烈反對,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蓬勃開展起來了。
聞一多積極地投身在運動中,迸發出了滿腔的愛國激情,再加上聞一多在清華大學的名氣,他被選為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聞一多的愛國激情就像那燎原的星星之火,開始蓬勃燃燒。
成立清華文學社
“五四運動”失敗後,聞一多一度心灰意冷,他又一次躲進圖書館裏潛心研究古典詩詞。這一時期,他的心態比較平靜,他慢慢地開始試著提出自己的見解,開始學習試著用白話文寫作,並著手新詩的寫作。
1920年,聞一多發表了他的白話文處女作《旅客式的學生》,在學校中深受歡迎,廣為傳誦,並吸引了當時同樣是校園名人的梁實秋的注意。他們被同樣的見解吸引到一起,彼此惺惺相惜,以詩會友,一度成為校園佳話。他們積極探索詩律底的表達,嚐試不同的表述方法,他們廢寢忘食,每一次新的突破都足以讓他們手舞足蹈、興奮不止。
同年9月,聞一多發表他的新詩處女作《西岸》。在詩中,聞一多暢敘了不滿現實、尋求完美的人生理想,經曆了“五四運動”,聞一多總是感覺到心裏麵似乎有一個缺口,又似乎關押著一頭猛獸,渴望更自由的天地,從而成就了人類曆史前進的開拓者,也成就了聞一多。
1921年,聞一多與好友梁實秋等人成立了清華文學社,聞一多開始汲取更多社員的思想,他把它們融合在一起,提出新的觀點,聞一多在詩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經過一段時間的潛心研究,聞一多寫出了《律詩底研究》,受到梁實秋等人的讚賞。在研究新詩格律化的理論中,聞一多開始接觸到美國詩歌,漸漸上癮,讀後欲罷不能,久久讓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