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胡適 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1 / 2)

29.胡適 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認真地做事,嚴肅地做人

他原名嗣穈,卻因明誌而改名,在知道達爾文的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典故後,他毫不猶豫地改名為適之。他生來瘦弱,卻站直身軀,倡導了新文化運動。他,就是一代著名學者胡適。

鄉巴佬來到大上海

1891年12月17日,胡適出生在離績溪縣西約有80裏的偏僻地方——上莊。莊裏都是從各地而來的胡姓人家,屬於聚居而形成的一個稍微大點兒的村莊。

胡適的父親胡傳是貢生,在朝為官,胡適的母親馮順弟是本地人,是績溪縣中屯人。胡適的父親比母親大32歲,屬於老年娶妻。據說,胡家的高祖是做小本生意而發家的,在上海開了家茶葉店。胡適的祖父把胡家的事業發揚光大,並經過努力在上海華界新開了一家分店。到了胡適的父親胡傳,胡傳在朝為官,做生意就更方便了,胡家的生意越做越大,漸漸成了當地的名門望族。胡適的母親馮順弟就是因為擔心父母受苦才決定嫁給胡傳的。所以胡家並不是書香門第之家,出現一個考上貢生做官的胡傳隻是一個例外。

胡適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很多歡樂,但好景不長,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胡家得到消息,胡適的父親胡傳在廈門去世了,這時,胡適的母親才23歲,人生之路剛開始,便失去了丈夫,還要撫養孩子,於是她感到很絕望,但望著院子裏活潑的孩子,她知道自己得堅強起來。

胡傳死後,胡家的生意沒人打理,漸漸沒落了。

胡適5歲開始上學,在績溪老家受過9年私塾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礎。

在私塾裏,胡適接受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首先背誦《四書五經》、《弟子規》等一些中國傳統文學的經典,但少年時期的胡適最大的愛好便是看小說,就是私塾先生口裏的“雜書”,每次借到一本書,胡適都愛不釋手,一口氣讀完。

胡適在績溪縣度過了9年的時間,在私塾接受教育,接受古文的熏導和讀寫雜書。慢慢地,小胡適長大了,他從雜書上學到了很多知識,他知道山的外麵有更大的世界,即使故鄉的風景再秀麗也漸漸滿足不了一個正在成長的不知足的心,胡適渴望到山的外麵去看看、去學習。

1904年,母親同意了胡適到外麵求學的想法,胡適告別了生活十多年的故鄉,遠到上海去求學。當時的他完全是一副土少爺的打扮。他經杭州轉到上海。胡適當時進的第一個學堂是梅溪學堂,後來轉到澄衷學堂學習。

從在鄉裏的古文學習到現在轉頭學習新知識、新思想,與小時候不同的知識吸引了他,從舊知識轉到新世界,從文言文到白話文的轉變,胡適貪婪地在書籍中汲取新的知識,在上海求學的第二年,來上海探望他的馮順弟感覺到胡適像變了一個人,沒有了在鄉下時的那種扭捏、小氣的感覺,反而轉化為一個真正的、全新的人。

胡適思想的轉變

1905年,出於對新知識的追求,胡適選擇了在澄衷學堂學習。澄衷學堂是新建的學堂,思想比較開放,這裏教授的知識比梅溪學堂要齊全得多,正是在這裏,胡適接觸到了更多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

科舉製度曾經為中國的封建社會選拔了大量的人才,但在清朝末期,隨著半殖民地化的加深,許多有識之士在學習西方的新文化教育後,尤其是那些出過國的知識分子發出了“廢除封建科舉製度”的呐喊。清政府在1905年廢除了科舉教育。

科舉教育廢除後,各地興辦新學堂。澄衷學堂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的,新學堂引進西方新的教育方法,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開闊了人民的視野,提高了人民的思想。

這個時期,胡適接觸到了新的思想,主要是來自於赫胥黎和梁啟超。

嚴複譯述的赫胥黎著《天演論》是由當時的知識分子嚴複翻譯的,一經出版,就在國內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天演論》所宣傳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思想給當時的胡適帶來發聾振聵的作用,如同當頭棒喝,胡適似乎明白了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