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葉聖陶 一生致力教育事業(1 / 2)

28.葉聖陶 一生致力教育事業

——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於“導”

葉聖陶是與蔡元培齊名的教育家,同時也是著名的作家、編輯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提倡文章要貼近事實、貼近生活、貼近時代,他努力教學、積極改革,終成一代文宗,也是現實主義寫作先驅。

書呆子誌懷天下

葉聖陶於1894年10月出生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他的父親是一位賬房先生,收入很低,所以直到晚年才結婚。葉聖陶出生時,他的父親已經將近50歲,屬於老年得子,所以葉聖陶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很多的歡樂,葉聖陶也被給予很高的期望,父親希望他能夠有所成就,不要像他這樣滿肚子的墨水,隻能給地主當賬房先生,領取微薄的工資養家糊口。

出於望子成龍的心情,葉聖陶的父親在他3歲起就教他描紅寫字,父親親自教他識字,由於他天資聰明,到他6歲進私塾的時候就已經認識3000多字,又寫得一手好字,所以葉聖陶頗受私塾先生稱讚。為了擴大葉聖陶的見識,葉聖陶在私塾待了一段時間,就跟隨父親工作。父親是賬房先生,幫地主管理債務,或者說是幫地主要債。在工作中,他有機會接觸到低下階層老百姓的生活,他的足跡遍布了蘇州。

20世紀初,中國教育正處於新舊交替的時期,葉聖陶受到了兩種不同教育的熏陶,在新式教育下,他慢慢地發現一個與小時候學習的完全不同的知識。然而,他的父親仍是舊時社會的人,期待葉聖陶能夠參加科舉,考取功名,從而步入仕途,光宗耀祖。在父親的私自安排下,葉聖陶隻好參加了科舉。然而,參加科舉的第二年,清政府就宣布廢除科舉考試,父親的願望落空。

求知若渴的葉聖陶於1907年進入當地的草橋中學就讀,草橋中學是新建不久的新式學堂,學校的圖書館裏有很多翻譯過來的外國小說,放學後,葉聖陶就待在圖書館裏津津有味地閱讀這些小說,直到圖書館關門才回家,所以葉聖陶常常被同學戲為“書呆子”,但葉聖陶並沒有覺得這個綽號有什麼不好,依然堅持愛讀書的習慣。得益於這些小說,葉聖陶獲得了大量的新知識,這些知識都是以往的教育中所沒有的,對外國文學的研究和喜愛,無疑為他以後的教育和寫作生涯起了很大的作用。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字秉臣,意思是皇上的好臣子。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蘇州也成了辛亥革命的陣地,蘇州人人都在宣傳清王朝滅亡了。次日,葉紹鈞找到自己的啟蒙老師章伯寅先生,對他說:“清王朝已經滅亡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請先生改一個字。”章伯寅想了想說:“你名紹鈞,有詩曰‘聖人陶鈞萬物’,就取‘聖陶’為字吧。”就這樣,葉聖陶這個聞名於世的筆名就定了下來。

1912年,因為家庭貧困,中學畢業後的葉聖陶沒能繼續學業,而是到一所學校當了一名教師。在學校期間,他學到了很多關於新學方麵的知識,正打算在這個學校一展拳腳,打開他教書育人的第一站,於是,葉聖陶開始了與粉筆、黑板為伍的生涯。但他的新學實施得並不順利,學校並不認同他在新學方麵的見解,學無所用,使得葉聖陶十分苦悶。

在學校中,葉聖陶的才華橫溢往往導致老師們的忌妒,那些老師都是從傳統的四書五經中走過來的,以經為尊的思想早就深深地印在他們腦子裏,他們害怕有著新思想的葉聖陶,他們害怕新學實施後,他們這些有些腐朽的人就要失去工作,所以,他們千方百計地破壞葉聖陶實施新學教育,葉聖陶的教書生涯越來越苦悶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在學校裏,葉聖陶還是找到了一些誌同道合的人,他們一起研究西式教育,一起探討課程的改善,並開始在課堂上試著實施。這種新穎的教書方式受到學生們的歡迎,但卻惹來更多人的記恨,校長聽到關於葉聖陶的壞話越來越多,校長是個耳根子軟的人,聽不得別人的欺騙,更多的鴻儒級的老師來抱怨,說是學生都不按時聽課,都泡在葉聖陶的課堂聽葉聖陶講課,這麼下去,學校隻留葉聖陶一個人教書好了。

猶豫了半天,校長還是把葉聖陶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1914年,由於遭受學校老師的排擠,葉聖陶失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