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的第二個新思想的啟蒙老師是梁啟超。梁啟超是維新變法的領袖人物,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流亡日本,創辦《新民叢報》,繼續介紹西方新文學,在當時的中國思想界有著很大的影響。
從梁啟超創辦的《新民叢報》上,胡適學到了更多關於西方的新思想,他自己的思想也漸漸地在梁啟超的影響中變化了。
後來,胡適考取了第二期官費生赴美留學。1910年胡適到達美國,先在康乃爾大學讀農科,後轉為文科。
到美國後的胡適猶如籠中之鳥回到了天空。他自由地呼吸,痛快地呐喊,他遨遊在這片處處充滿知識的校園裏,胡適愛書的習慣沒有改變,一天之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待在圖書館,他如饑似渴地汲取著新的知識。在汲取知識的過程中,胡適的思想慢慢轉變了。
異國他鄉的姐弟戀
1914年,胡適認識了當時康乃爾大學一名教授的女兒,兩人很談得來,胡適很喜歡這個看起來文靜端莊的女子燕嫡茲·韋蓮司,她是紐約的一名女畫家,善於畫風景畫、人物畫和靜物畫。一次在紐約灣寫生時,她遇到了一旁讀書的胡適,二人一見如故,彼此間常常來往。
所有愛情故事的開始是一樣的,都充滿浪漫,雖然韋蓮司的年紀要比胡適大,但在相愛的人眼中,這根本不是問題。胡適曾經約韋蓮司一起去遊湖,而且還去韋蓮司家吃飯,開朗的美國人父母並沒有多問什麼。兩人也經常在康乃爾附近散步,有時也會在美麗的月光下散步。
韋蓮司讀書甚多,思想先進,讓胡適很是欽佩。胡適常說:“餘所見女子多矣,其真具思想、識力、魄力、熱誠於一身者,唯一人耳。”在那段時間裏,兩人幾乎走遍了紐約的每個角落。兩人談論政治、藝術、新文學,一起看日出、看夕陽,一起去紐約灣玩,一個寫生,一個讀書,時間就在這樣的愉快中漸漸消逝了。
不過後來,兩人的愛情還是遭到了韋蓮司父母的幹預。在父母的逼迫下,韋蓮司從紐約搬到了康乃爾,而此時的胡適則已經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兩個人被生生地拆散了。
1917年,胡適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他決心回到國內報效自己的國家,於是,他找到韋蓮司,兩人坐在紐約港邊的長凳上隻是深情地對視,但卻什麼話也說不出來。兩個人都明白,他們之間的這段感情是不會再有結果了。
新文化運動
1919年7月,胡適回到了中國,8月,應蔡元培的邀請,胡適成了北京大學的一名年輕的教授。
還在美國的時候,胡適就開始在《新青年》上撰寫文章,他的《決鬥》是《新青年》上第一篇白話文文章。此後,胡適還陸續發表了不少關於開展新文學革命的文章,成了《新青年》最重要的撰稿人之一。當時與胡適一同為《新青年》撰稿的都是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李大釗、陳獨秀、周作人、劉半農、魯迅……這些人再加上胡適,就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
不久後,北京大學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北大成了運動的核心。“五四運動”迅速地在全國各地掀起學生運動的熱潮,胡適和陳獨秀成了新文化運動的最有力的倡導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代表人物。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新思潮的影響不斷擴大,白話文成了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們表達自己思想的首選文體。
胡適還喜歡研究中國的古典文學,《紅樓夢》是他研究的重點之一。胡適紅學研究的著述頗多,他使紅學的研究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將《紅樓夢》納入了科學研究的範疇。胡適有著很深的紅樓情結,這從他對《紅樓夢》的研究熱情可以瞧出端倪。
胡適一生興趣廣泛,著作頗為豐富,作為學者,他在文學、哲學、史學上的研究更是揭開了一個嶄新的局麵,尤其是紅學的研究,即使是現在研究紅學,仍離不開胡適的《紅樓夢考證》一書。1939年,胡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1962年,胡適在參加一個文學界的酒會時,突發心髒病去世,享年僅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