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之後的葉聖陶並沒有急著去找工作,他用了一段時間好好思考了自己在學校中所實施的新式教育,思考著這種教學方法的利弊以及改進的方法。為了生活,葉聖陶在失業期間全身心地投入到文言文小說的創作中,他的作品大多都是描述社會底層人們的痛苦生活和悲慘的命運,無聲地譴責了當前混亂得沒有人情味兒的社會。
1916年6月,葉聖陶在《小說叢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署名為聖陶。在後來的寫作中,他又把自己的姓氏加了進去,成了葉聖陶,這個筆名一直被沿用了下去,直到被人民大眾所熟知。
1923年,葉聖陶已經在雜誌上發表了大量的小說,在文學界小有名氣。葉聖陶通過了商務印書館的應聘和麵試,謀取了一份他當時很喜歡的工作,這是他第一份編輯和出版的工作。在那時,在朋友的幫助下,葉聖陶開始主編《小說月報》雜誌,《小說月報》是個新的雜誌,它刊登著一些新式作家的新作品,在文學雜誌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即使每天的工作量很大,葉聖陶仍然堅持文學創作,並發表了很多文章。
葉聖陶曾經說過:“編輯不是一份輕鬆的工作。在編輯當中,粗心是不允許的,你必須自己檢查所有的文字。編輯們必須認真地對待他們的出版物、他們的報道和他們的讀者。”編輯在檢查最終成果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葉聖陶認為“認真”是一個成功編輯的關鍵,他在工作中一再重申這一觀點。
葉聖陶生活在一個不穩定的時代,中國正處於第一次國民戰爭時期、兵荒馬亂的世界。早年的經曆使他看慣了各種淒慘的狀況,這個時候的他還沒有感覺到有誰可以來改變中國落後的局麵,他隻是在盡一個炎黃子孫的責任,他積極地投身於新文學的道路上,希望可以改變國家將來的局麵。
被迫離校的葉聖陶在離開學校的時間,他對文字的熱情就像火山岩蓬勃而出,不知道那些正在教書的老鴻儒看到後會有什麼想法。葉聖陶被迫離開學校,隻能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生活中的一麵鏡子
現實主義是葉聖陶文章的最為鮮明的特點。他的文章無不是出自於自己兒時的積累,他以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來揭露當今社會所存在的問題。在文章中大多探討人性和社會的陰暗麵,這構成了葉聖陶文章獨特的魅力,這種魅力又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上的地位。
葉聖陶對教育的緣分是從草橋中學畢業後建立起來的,他的文章大多都是在學校教書之時寫作的,而且在葉聖陶的小說創作中,獨特的師生故事也成為他文章中獨特的亮點。
“五四運動”所倡導的新文化、新文學的運動更使葉聖陶感覺到自己堅持方向的正確性。葉聖陶當時讀了很多發表在《新青年》上的文章,有些見解他頗為讚同。他更加努力地披荊斬棘,在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又一篇關於自己見解的文章。
葉聖陶的文章最主要的特點:一是現實主義,二是讀起來朗朗上口,他沒有用華麗的語言去講述,而是用平平淡淡的語言敘述故事。由於他的文章都是以現實為基礎而作,所以情感表達樸素真實,使得他的文章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用與時俱進的步伐、溫婉平淡的語言書寫著一個個發生在中華土地上的故事,雖平淡,卻源遠流長。
作為一名教育家,葉聖陶的文章不可避免地要覆蓋在知識分子的身上,所以在葉聖陶的作品中,要麼就是反映現實生活,記述生活在社會底層被剝削和壓迫的知識分子的淒慘命運,用現實性發出自己的呐喊;要麼就是在書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比如在《稻草人》中,他就表述了自己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思想。所以,葉聖陶的作品往往很有張力,他的作品揭露了一些人性方麵的缺陷,比如冷漠、自私等,或者人們貪圖享受、不思勞作的思想,葉聖陶在作品中無聲地譴責了這些人,希望可以喚醒人們的知覺,從而改掉自己的缺點,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寫作的基礎是一雙有洞察力和善於觀察的眼睛,而我的眼睛卻不怎麼擁有洞察力……當然,沒有必要以寫作為目的而訓練一個人的眼睛,對於眼睛的訓練,是為了洞察現實、豐富生活。”葉聖陶在一篇文章中曾經這樣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