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2 / 2)

張三年悲傷痛苦過後,花巨資把桃子的墳墓重新作了修葺,原先的一個土墳被改造得相當豪華氣派,南洋那些王公貴族的墳墓也不過如此。盡管這樣,張三年仍然覺得還遠遠不夠,對於死者,張三年覺得自己這樣做,不外乎想表達自己對死者的一種敬意和歉疚,但他知道,現在即便是為桃子打造一座金的墳墓,對桃子來說,也已經沒有了任何的意義。

張三年做罷桃子的後事,心裏多少得到點安慰,卻也斷絕了他對桃子的所有念想,原先想回國與桃子的父親一雪恥辱的計劃,也因桃子父親的死失去了實際的意義。現在,留給他的除了一大筆財產之外,他什麼都沒有了。那是比什麼都讓人傷心的事。這時,剛好抗戰爆發,日本人打到中國來了。張三年便把精力全部投給了抗日救亡運動。

客觀地說,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的十多年間,波瀾壯闊的抗日救亡運動席卷了海外華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其規模之大,範圍之廣,人數之眾,時間之長,力量之強,都是空前的。據統計,抗戰期間,為祖國抗戰捐款的華僑有四百多萬人,約占當時全世界華僑人口的一半左右,遍及亞洲、南北美洲、歐洲、大洋洲和非洲華僑的家家戶戶。僅以陳嘉庚先生為首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就在南洋華僑中招聘了三千三百多名機工回國服務。廣大僑胞抱著“蓋國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則國民之大責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止,則後方之急需一日不能停”的決心,上至工商巨賈,下至貧民、乞丐,各階層人士以義捐、義演、義賣等各種形式慷慨捐款。捐款數字僅當時國民政府財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就達十三億多元。這使當時生產落後、財源枯竭、外貿逆差嚴重的中國,獲得了重大的財政援助。同時,海外僑胞抗戰期間彙回國內的數十億僑彙,對支持祖國抗戰也起了重大的作用。

此外,廣大華僑還通過向國內無償捐獻大批戰需物資如飛機、坦克、汽車、衣物、藥品等方式,支援祖國抗戰。而此時的張三年,也幾乎傾其全部家產,購買了抗日前線所需的物資,隨陳嘉庚組織的南僑總會的物品一道,從滇緬公路運回中國。

提到中國的抗日戰爭,特別是海外華僑支援抗日戰爭,就不得不提到滇緬公路。日本人很顯然是詭計多端的,從入侵中國的那天起,他們就在軍事上重點圍繞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區域和對外口岸城市展開。其目的不外乎通過盡快摧毀中國經濟命脈並在封鎖中迫使中國人就範。早在一九三五年,蔣介石就預見到,一旦戰爭爆發,中國軍隊將不可能守得住東部沿海地區和平原地區的城市,最終國民政府必將退守西部。因此,從一開始,中國的整個沿海港口幾乎全部被日本人封鎖和切斷,致使南洋和世界各地的支援物資無法運回中國。於是,中國政府在一九三七年開始修建滇緬公路。滇緬公路修建之難,難在公路經過的百分之八十的路段是崇山峻嶺。

公路開工時,滇緬公路沿線近三十個縣的勞工約二十萬人被征集來到工地上,這些人中,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孩子,因為青壯年都已經上前線去了。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支築路大軍,他們來自各種各樣的民族,他們穿著用藍色土布製作的衣服,他們沒日沒夜地,一米又一米地向前挖掘著。公路的修建成功,所付出的代價可想而知。建成的公路與緬甸的中央鐵路連接,直接貫通緬甸首都仰光港。滇緬公路原本是為了搶運中國政府在國外購買的和國際援助的戰略物資而緊急修建的,隨著日軍進占越南,滇越鐵路中斷,滇緬公路便成了中國與外部世界聯係的唯一的運輸通道。張三年捐獻給祖國的物資不是別的,就是從滇緬公路開回去的五部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