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2 / 2)

其實,人算不如天算,沒等他們動手去做那件事,日本人已經打到了中國的東北,三個月就占領東北全境。緊接著又進軍上海,並攻占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在華北搞所謂的“自治運動”,妄圖長期占領這些地區。一九三六年,日本製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麵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略部署。此後,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頻繁地舉行軍事演習進行挑釁,伺機挑起戰爭。一九三七年三月三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獲批準,於是,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兩萬軍隊和百餘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同時,日本政府決定進一步投入四十萬兵力,妄圖用武力徹底滅亡中國。

那些壞消息都是黃澤如通過王進學創辦的《南洋日報》,和在其他南洋報刊上看到的,這讓黃澤如既震驚又憤怒。那個階段,黃澤如特別關注來自中國的任何消息,比如,日本人已經打到哪裏了,中國人都在進行哪些抵禦和反抗,共產黨和國民黨聯合抗日了嗎?關於“共產黨”和“國民黨”這兩個詞,對於在清朝時期就已經到南洋的黃澤如來說,確實有點陌生,他隻知道兩個政黨政見不同,在鬧矛盾,甚至在打來打去。身在海外的他真的分不清楚他們之間到底誰對誰錯,他隻知道國民黨是孫中山一手創辦的,所以,愛屋及烏,他對國民黨懷有很深的感情。後來,孫中山仙逝,他對國民黨的印象也就漸漸淡漠了。至於共產黨,他就一點也不了解了。其實,任何人也無法去苛求他對此作出判斷,如果一定要讓他說出兩個政黨到底誰對誰錯,誰好誰不好,那是一點也沒有道理的。他不但不懂得那都是什麼樣的兩個政黨,這時的黃澤如其實也不想去弄清楚他們,他隻認定一個死理,那就是,不管誰對誰錯,誰好誰不好,那都是自己家裏的事,家裏的事再大,門關起來都好商量。問題是現在大敵當前,敵人都已經打到家裏來了,現在他們的目標隻有一個:團結一致,共同對外。

國內淪陷,生靈塗炭,中華民族處於危急的關頭,作為漂泊海外的華人,心情一點也不比在國內的人輕鬆。抗戰一爆發,南洋四十五埠的一百六十八名代表,立即在新加坡開會,宣布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並推舉陳嘉庚為主席。大會通過了一項莊嚴的《宣言》,號召八百萬南洋華僑精誠團結,誓為祖國政府後盾,出錢出力,支援抗戰。緊接著,南洋各地相繼成立了分會。張三年親自擔任沙撈越分會的會長,沒日沒夜積極組織支援國內的抗日戰爭,而這時的張三年已經六十多歲了。既然這裏提到了張三年,不妨多費些筆墨囉嗦幾句。多年以前,當那個年輕的張三年準備背井離鄉從中國漂洋過海來到南洋時,據說他已經愛上了一個姑娘,叫桃子。那是怎樣的一個姑娘呢?桃子姑娘的父親是當地非常有名望的一個富商,雖然是富商,也不一定真的富得不得了,那種富不過是相對張三年而言的。富商自然不可能把自己的寶貝千金嫁給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