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攤子可以一眼掠過,有的攤子卻是值得駐足的。
賣沙畫的攤子就很有吸引力。一埃及男子左手拿一個透明玻璃小瓶,右手用一根細細的玻璃管子向瓶子裏撒沙。他麵前的攤子上是用木格子隔開的各色細沙,隨時準備著被裝進瓶子。幾分鍾後,沙畫完成,就可以在瓶子的腹部看見諸如沙漠駝鈴、金字塔等等景象。這樣的一個沙畫,根據瓶子的大小收錢,從十埃鎊到二十埃鎊不等。
賣香料的攤子也很有意思。燒不同的菜所使用的香料是被嚴格區分的。比方說,一種形狀和顏色很像剝殼南瓜籽的顆粒,就是用來燒魚的,它的名字叫“哈巴汗”。如果是做雞肉,則是使用一種叫“開利”的黃色粉末。而一種名叫安伊斯的“大茴香籽”,卻是燒菜時必不可少的香料。這個安伊斯還是“安醫生”呢!埃及人肚子疼、頭疼、嗓子疼全都請它來醫治。
我的女兒買了沙畫,我則買了香料。之後,我們又買了很像中國二胡的一把埃及樂器,雖然它有著豔麗的色彩,但依然不失古樸。女兒和同團的兩個小姐姐一路拉著它玩,搖頭晃腦,無比開心。
無法猜想夜深後霍爾各達人如何靜去。
霍爾各達,這個小城,在20年前還是一個小小的漁村,根本就沒有今天這些街道這些人群。應該說,這些街道景象並非純粹的埃及人所能為之。20年來,從世界各地來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帶來了寬闊的街道和豐富的櫥窗,也帶走了流淌在街道上那些像陽光和細沙一樣燦爛炫目的快樂。
第二天早上醒來,走進白天的街道,竟然沒有一絲夜晚的痕跡。太陽升起,我們經曆的昨夜就如同一個夢境漸漸散去,在時間和空間裏依稀可辨。
5 帝王之穀
底比斯。今天,它叫盧克索。
在我們高中的曆史書上,它是埃及最為輝煌的城池。對於埃及以外的人來說,底比斯象征著埃及的光輝燦爛。但是,時光的流淌挾裹而來的泥沙慢慢掩埋了它。雖然,太陽每天依舊在尼羅河的兩岸升起,落下。落下,升起。
日出照著生命,日落照著亡靈。埃及法老們的墳塋,全部在尼羅河的西岸。
10月3號,我們旅遊的景點是盧克索的帝王穀。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墓葬群,有62位埃及法老先後葬在這裏。這樣的陣勢可以想見底比斯在埃及曆史中悠久和輝煌的年月,也使得這裏的連綿山巒有了一個被稱為帝王穀的名字。
雖然那裏是死者的世界,但幹燥的山穀中不時有風兒輕輕吹過,陽光下的山巒沒有我們通常感受中墓地的陰冷可怖,雲集的參觀者用話語和腳步襯托出這裏的寧靜安詳。
就其地貌而言,它們無非是一片寸草不生的黃土山坡,若是沒有人介紹,我們是無法想象這些山包包肚子裏深藏著的那些奇跡的。我正想問導遊沙菲克,為什麼這62位埃及法老不為自己修建像開羅城邊上胡夫國王那樣的金字塔,沒待我開口就聽得他說:“大家看看這些山的形狀,它們就是天然的金字塔,所以國王們就把自己的墓地選在這裏。”那麼,如果是胡夫國王、海夫拉圖國王、曼開拉國王都是這樣的思路,我們今天在自己的國家看見的埃及象征又會是什麼呢?如果沒有那三座被看成是人間奇跡的被陽光塗抹得金碧輝煌的金字塔,埃及還是埃及嗎?
但是,別急。埃及的旅遊管理機構為我們開放了3個墓穴,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排著長隊從結實的木板搭建的道路進入參觀。這條“木路”很長,據說原來有62道門,要念著長長的《亡靈書》穿行。
我們參觀的3個墓穴格局大致相同,隻有一些細小的變化。墓中見不到一樣隨葬品,也見不到被製成木乃伊的國王,據說這些都被人偷走了,留下的僅僅是空空墓穴和墓壁上豐富多彩的刻畫。我們進到墓穴中的參觀遊覽,實際上僅僅是欣賞這些宗教意味濃厚的壁畫。
當年,埃及的高級工程師們用12種顏色的彩筆在紙上將這些法老們喜歡的圖畫設計出來,再由一些頂尖的藝術家們用黑色的筆在墓壁上作畫,之後是能工巧匠們按照黑色的線路來雕刻,最後才完整上色。這些畫色彩明麗,形象生動細致,所刻畫的內容大致是與戰爭有關,與生命的正義和非正義有關,與愛和愛情有關,與勇氣和力量有關……最有意思的是眼鏡蛇的形象,它可以是壞的也可以是好的,就像人類有好壞之分別。沙菲克說:“如果它的手裏拿著生命的鑰匙,那它就是好的。如果沒有,它就是壞的。”可是,它拿著生命的鑰匙做什麼用呢?是具有了拯救生命的力量和可能性嗎?我隻是這樣猜想。
後來,沙菲克又說,埃及曆史上最年輕登基和最年輕死去的國王圖坦卡門的墓也在這裏,隻是他現已“搬家”至開羅的埃及博物館。之所以他還有“家”可“搬”,是因為他有過人的智慧設計自己的墓葬,一直蒙蔽著盜墓賊的眼睛。因此,我們可以在開羅見識埃及帝王奢華的墓葬物品。
帝王穀的空洞中物品散失,唯有那些描繪在牆壁上美麗而神秘的故事是偷不走的。現在的帝王之穀,就像是一個個掛滿故事的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