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七書記 第十章
一份題為《領導麵前裝熊哭窮博同情,百姓當中賣田鬻子斂錢財》的信訪材料像雪花一般,飄向省市各級黨政機關以及各類媒體單位。其中省委常委和市委常委人手一份。
煙七倪紹耕到豐門經過兩個多月,差不多踏遍了豐門的山山水水,然後整理出了洋洋灑灑的“萬言書”,提交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領導。“萬言書”通過大量的事實羅列,例證豐門仍然處於極度貧困的境況,從而希望省裏重新給豐門縣戴回“貧困縣”的帽子,讓豐門繼續享受貧困扶持政策。
省委主要領導看到了煙七的“萬言書”感到十分的震驚,在材料上作了長篇的批示,然後轉給了省計委,並責令省計委牽頭,帶領十多個省級部門單位進駐豐門,進行聯合調研,對倪紹耕縣長提到的一些貧困事實一一予以了考證。
通過調研,聯合調研組以與倪紹耕差不多相同的口吻和調子,寫出了同樣也是洋洋萬言的《聯合調查報告》,建議省政府繼續對豐門縣實行扶持。
豐門成了不戴“貧困縣”帽子,但能夠享受“貧困縣”所有扶持政策的,一個省政府重點扶持的縣份。
一些人指責倪紹耕“哭窮”即緣於此。
豐門縣隸屬於豐源市。豐源境內多山,雲蒼山脈像一條巨龍在其中逶迤盤繞。豐門則更是典型的山區,人稱“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均耕地不足三分。並且地勢西高東低,一點點可耕地基本集中在毗鄰豐州的東部一些鄉鎮。而豐門的優勢就是東鄰豐州。豐州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口岸城市。豐門縣城距豐州市中心不足五十公裏,不到一小時的車程。豐門也是整個豐源市連接豐州的門戶與走廊。曆史上,豐源人就是通過豐江水運和江岸的逶迤小路,將山區的一些土特產運往豐州,然後把豐州的一些布匹呀,鍾表什麼的,工業品帶回豐源的。
依據豐門特殊的地理條件,倪紹耕將豐門的經濟發展思路概括為“一、二、三”。“一”,就是實施“兩沿一鎮”發展戰略:在沿江和沿路的地方辦市場,在集鎮的地方辦工業,率先發展。“二”,即推行兩方麵改革措施:在距離豐州最近的,也就是全縣平地最多的海豐鎮,搞經濟開發區和進行小城鎮戶籍製度改革。“三”,是說采取三大行動方案:通過招商引資,主動接受豐州市的工業企業轉移,讓豐州的企業在豐門縣經濟開發區落戶;通過打好“僑牌”,促進華僑要素回流,讓僑居海外的豐門華僑回豐門投資辦實業,支持家鄉建設;通過製定幫扶政策,鼓勵山區群眾實現“下山脫貧”,促使人口向集鎮集聚,促進集鎮經濟大發展。
搞開發區,辦企業,做實業,就需要向老百姓征用土地,這被一些人說成是“賣田賣地”。凡集聚到海豐鎮的人口,允許其辦理“藍本戶口”。辦理了“藍本戶口”,即可享受當地居民差不多相同的待遇。辦理戶口,則需要交納一定的城市“增容費”,這被一些人說成了“賣兒鬻女”。
“賣田賣地”與“賣兒鬻女”,那是舊社會一些極端貧窮的人家,在生活走投無路之時,萬般無奈的境況之下才有的行為。一些人卻將煙七倪紹耕倡導的建經濟開發區和搞小城鎮戶籍製度改革,與之進行相提並論。
賣田鬻子斂錢財,既是敗家子,也是腐敗行為,黨紀部門自然是非查不可的。市裏的,省裏的,明裏的,暗裏的,調查組一個接著一個到豐門來。
一時間,關於煙七縣長搞腐敗受到查處的傳言四起,都說他這回是牢房蹲定了。
幸虧此時有了“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南巡談話,“東方風來滿眼春”,祖國大地到處再掀改革開放的熱潮。
經濟開發區,全國各地差不多每個省市縣都要辦了,戶籍製度改革也不是一地兩地在嚐試,還有一個接著一個來自中西部地區的考察團前來豐門取“賣田鬻子”的真經呢!煙七為辦開發區和搞戶籍製度改革,而進行“賣田鬻子”的行為,上級黨紀部門已不再查究。
在“賣田鬻子”過程中個人收錢斂財的指控,又是子虛烏有,查無實據。
隨著考察團一個一個地來,調查組也就一個一個地撤了。
隻是,倪紹耕在豐門沒能搞好團結工作,有人對他有想法有意見,這印象已經深深地留在了上級有關領導的心目中。後來的日子裏,上級組織給他的考驗也就更多了。以至於縣委書記升遷到了省內的另一個市當副市長都兩年多了,倪紹耕卻還是原地踏步老樣子,當他的縣委副書記與縣長,一肩挑主持縣委縣政府工作。
而且,他煙七並沒有因此而吸取應有的教訓。他說他不在乎這些,他隻想著做事。他覺得一個人隻有在沒有了做事的舞台,什麼事都做不了的時候,才是最可憐最可悲的。
煙七要做事。他不想跟自己的嶽父一個樣,照本宣科地念念上頭的文件,人雲亦雲。坐坐台,開開會,講一些正確的廢話,嚴謹的套話,真誠的假話和謙虛的大話。按部就班,規定之外的事兒什麼也不幹。什麼人也不敢得罪,隻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有則不多無則不少的,徹頭徹尾的老好人。
煙七隻想做事。至於進不進步,當不當書記,什麼時候給他當書記,他並不在乎。隻要豐門還是他主持工作,他就要一心一意為豐門謀發展,為豐門的老百姓做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情。他明白人的一生太短暫了,而能為之提供舞台施展才華的仕途生命則更為有限。但對於想要做事的人,需要做的事情卻實在是太多了。
要實施他的“兩沿一鎮”戰略,抓集鎮建設,得開辟住宅小區,吸納人口集聚。人口集聚了又得有產業支撐,就得招商引資。要招商要引資,就要讓投資老板不但來得了,而且要留得住,“既來之,則安之”。進而也就需要美化環境、優化環境,進行舊城改造、舊村改造,特別是還要進行移風易俗,搞殯葬改革,進行“青山白化”的專項整治……
做得多,問題就多,矛盾就跟著多起來。煙七像捅到了馬蜂窩!最有非議,最有阻力的事,還是搞殯葬改革,治理“青山白化”。有人說他是,連死人都不肯放過,整人整上了癮,整到祖宗頭上去了。
比較大流,比較中庸的說法是,說他煙七不懂社情民意,不通風土人情。
豐門是全國著名的僑鄉,厚葬之風,那可是由來已久。一些旅居海外的僑領,人人有著葉落歸根的故土情結,晚輩總要將先人的屍骨埋到故鄉的土地裏。有的僑領即使客死他鄉,其家人也要將之靈柩運回家鄉故裏。
有一位旅居北美的豐門老華僑,在海外的事業做得挺大,還擔任著什麼華人華僑聯合會的名譽主席。他不幸心髒病突發,客死在加拿大的首都渥太華。他的家人定了水晶棺,包了專機將之遺體運回到了豐門。還在媒體上進行大肆宣傳:凡在出殯之日前來相送者皆有百元大禮回饋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