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老人的自我剖析,我想起了一位俄羅斯作家說過的話,鷹有時比雞飛得低,但雞永遠也飛不了鷹那樣高。在我的心中,寶日勒岱永遠是盤旋飛翔在毛烏素沙漠上空的一隻蒼鷹,讓我輩高山仰止。
在回顧梳理毛烏素沙漠的治理實踐時,是半個世紀前,寶日勒岱和她的烏審召揭開了毛烏素沙漠治理的序幕,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但如何汲取這份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發揚烏審召人治理沙漠的偉大精神,是我在寫作這部報告文學時,苦苦思索的一個重要節章。
一天,我接到郝誠之大兄的一個電話,他說他正在編寫《內蒙古沙漠誌》,想在誌書中收錄我的幾篇文章。誠之大兄長於研究沙漠治理,傾心於內蒙古沙草業的發展,現在擔任著自治區沙草協會的副會長。我說我正在寫作關於毛烏素沙漠治理的報告文學,正有問題想向老兄專程登門請教。誠之大兄在電話那麵哈哈大笑著欣然應諾。
我很快趕到了呼市,與誠之大兄關於治理沙漠的話題,暢談了一個下午。臨走,誠之大兄送我一篇他撰寫的《對我國治沙典型“牧區大寨”烏審召經驗的再認識》論文。對這個問題,這也正是我不斷思索的;我不禁有些竊喜,正瞌睡著,有人送來了枕頭。
我仔細研讀了誠之大兄的論文,對他的許多觀點還是欽佩和認同的。他的論文分兩個部分,一是烏審召經驗的曆史點評;二是烏審召經驗的現代意義。在第一部分曆史點評中,誠之大兄又分為三小部分,第一小部分是:發現規律、總結規律,堅持“喬灌草結合,灌草為主”的綠化治沙模式;第二部分是:有效治理,有效利用,堅持“治理沙漠與建設草原結合”的雙用沙模式;第三小部分是以綠為榮,以人為本,堅持“以工哺牧,富民強鎮”的科學管沙模式。在三小部分中,誠之大兄把進入新時期以來,特別是“十五”期間,烏審召產業治沙,建設烏審召工業園區的工業治沙進程和毛烏素沙漠翻天覆地的變化納入到對烏審召“牧區大寨”曆史經驗的點評中去,我認為還是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我覺得寶日勒岱和烏審召的“牧區大寨”是農業治沙思維模式的典範,它經曆了極度的輝煌,但到了上世紀晚期已經走到了盡頭。它是那個時期特定的曆史產物。有資料顯示,在八十年代初,烏審旗11645平方公裏範圍內,各類風蝕沙化土地已占總麵積的94.8%,強度沙化麵積比例高達40%。大麵積草場農田被流沙無情吞噬,村莊、房屋被掩埋,道路和電力、通訊線路時常受阻中斷。事實證明,僅靠“喬灌草結合”和“草庫侖”建設是徹底改造不了毛烏素沙漠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得到根本轉變,農牧民是擺脫不了濫墾濫牧的夙命的。
長期以來,烏審旗就在“整體惡化,局部好轉,治理速度趕不上惡化速度”這樣一種境地徘徊,隻是進入新世紀才有了全旗境內生態的整體恢複,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烏審召和烏審旗境內整個毛烏素沙漠發生質的變化,正是因為進入新時期以來人們的治沙思維發生了根本變化,我將這種變化稱之為工業化思維。而工業化的治沙思維催生了工業化的治沙模式,現在烏審旗的治沙模式是以工業化治沙模式為主導的。正是有了這個主導,才使毛烏素沙漠舊貌換新顏。
我們梳理總結烏審旗的治沙模式,大概有這樣九種:
1“家庭牧場”模式。這種模式曾經是烏審旗生態建設最基本的模式。八十年代以後,實現以戶為經營單位,以圍、封、建、升為主要手段,根據不同土地類型、立地條件,實施不同的生物措施。“圍”是將房前屋後流動性大的沙丘網圍起來,采取前擋後拉、穿靴帶帽、鎖邊蠶食、逐步推進的人工治理方法,加快治理速度;“封”就是將麵積大、有天然落種更新條件的沙丘封閉起來、促其自然繁殖,並輔之以人工措施恢複植被;“建”就是流沙基本得到控製後,根據立地條件,發展小片用材林、經濟林,並打井配套建設糧料基地;“升”就是及時充實建設內容,發展多種經營,促其向“家庭小經濟區”過渡。
2“劃區輪牧”模式。是以戶為單位,將草場依據不同的土地類型,進行劃區圍封,流動半流動沙地圍封禁牧,恢複植被;丘間灘地和下濕草場分塊圍封,輪封輪牧。目前,全旗98%的草場實現了網圍化,牧區100%的戶子已經實行4—6月份禁牧舍飼、其餘時間輪牧。
3“封沙育林育草”模式。是對麵積較大、且集中連片的荒沙、荒地,圍封禁牧,自然複壯與人工改良相結合,實現對鄰近流動、半流動沙地的治理。
4“小流域治理”模式。是對境內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采取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承包到戶、分戶受益的方式,建設水土保持林帶,涵養水源,保持營養,發展多種經營,治理與致富相結合,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牧民收入。
5“飛播造林”模式。即充分利用烏審旗境內地下水位較高、水分條件較好的有利條件,將人工難以治理的遠沙大沙全麵封閉,利用飛機造林種草,雨季促苗,封育保苗,增加綠色。
6“生態移民”模式。是對生態環境極度惡化,基本失去生存條件的地區,將區域內住戶整體轉移到城鎮從事非農產業。退出區全麵封閉,人工措施與飛播措施相結合進行治理。
7“造林大戶”模式。這種模式以個別造林大戶的先進經驗為基礎,可以個戶成片承包治理,也可以聯戶連片承包治理,隻要麵積達到5000畝以上。經林業部門驗收合格,一次性給予以獎代投1-5萬元。目前,烏審旗已培育3000畝以上治沙造林大戶240多戶,累計完成治理60多萬畝。
8“農業綜合開發草原建設”模式。這一模式是烏審旗九十年代以後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草原建設項目以來不斷完善、提高項目實施辦法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以大麵積人工種草和天然草場改良為主,輔以必要的飼草料基地開發,配套建設棚圈、青儲窖、粉碎機等基礎設施,推廣“現代化高效益家庭牧場”模式,保護草原,建設養畜,科學管理實現生態建設與牧民增收雙贏局麵。
9“龍頭企業治理”模式。這一模式是進入“十五”以來,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新型生態建設模式,主要以工業項目生態子項目為主。以發展林沙產業與建設和保護企業所在地生態為主,工業和生態環境及林沙產業共同發展,謀取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三效”統一。以實現旗委、政府提出的“以百分之一的工業用地,換取百分之九十九的生態效益”這樣一條全新的治沙思路。
在這九種模式中,前四種基本是沿襲了烏審召的治沙模式,這裏還留著當年“牧區大寨”的印記。而後五種除了“飛播治沙”之外,基本上是新時期以來,烏審旗人民在實施“以人為本,建設綠色烏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創造、完善和豐富的新的治沙模式。特別是“龍頭企業治理”模式,完全是烏審旗在“十五”期間的獨創,是烏審旗走以“工業化”、“城鎮化”促生態恢複道路的成功實踐。
這個實踐閃耀著科學發展的璀燦光芒……
談到這種模式,寶日勒岱動情地對我說過:“福氣!烏審召人的福氣!”
蒙古人說的“福氣”,蘊含的內容很多。
二、殷玉珍:寧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讓沙欺負死!
殷玉珍是陝西省靖邊縣人。
1985年時,19歲的殷玉珍出嫁到了烏審旗的河南鄉爾林川村。殷玉珍的娘家靖邊與烏審旗打交界,也座落於毛烏素沙漠的南緣。殷玉珍見過沙漠,可沒見過爾林川那樣大的沙漠,而她的新家井背塘更是爾林川大沙漠中的大沙漠。這裏路沒有,電沒有,抬頭是沙,低頭也是沙,殷玉珍都忘了自己是咋走進這井背塘裏當新娘子的。
殷玉珍看著貼著紅喜字的婚房,傻眼了,那是一間挖在沙坡上的土窨子,兩個人站在地上還有些轉不開。這間狹窄潮濕半地下的土窩窩,以後就是自己的家了。想到這裏,殷玉珍的淚水流了下來。
新婚之夜,風刮得非常邪乎,砂粒子被風卷起拍撲著窗欞門框,就像有無數的老鼠爪子一個勁在門窗上抓撓,嚇得殷玉珍將頭蒙在了被子裏,好不容易熬煎到了天明,殷玉珍發現門卻被沙子堵住了,挖了半天沙,殷玉珍才爬了出來。
殷玉珍望著漫天黃沙,向著南邊,放聲大哭了。
坐在沙梁望娘家
咋就把我往這裏嫁
拋一把黃沙抹一把淚
咋就叫我活受這個罪
那淒苦的信天遊歌聲在她的耳邊盤繞,望著黃澄澄的天地荒沙,殷玉珍哭叫道:“娘啊,閨女這輩子落在灰沙窩裏了!”
殷玉珍想離開井背塘,到外麵闖世界。她垂著淚低頭在前麵走,她的丈夫跟在後麵哭,再後麵是眼巴巴的公公婆婆。家裏的那條小狗追了上來,圍著殷玉珍哼唧著咬褲腳,最後,她還是心軟了,停下了腳步。夫妻倆抱頭大哭。哭夠了,說聲回哇,殷玉珍又回到了那間土窨子裏。家裏還有兩隻羊,加起來才七條腿,一隻是春羔子,一隻是斷了後腿的羊羯子。這就是殷玉珍家的全部財產。
殷玉珍咬牙在井背塘過了下來,由妙齡少女變成了白萬祥的婆姨。陝北婆姨不怕吃苦,種地做飯,忙裏忙外,殷玉珍是個要強的女人,家雖窮,她還是把小土屋收拾得幹幹淨淨。她沒事時常望著門前的黃沙想,人得潑出來活,哪兒的黃土不埋人呢?可她又總不甘心讓這欺負人的沙子一寸一寸地吞沒自己,不搏一搏就這樣聽天由命,她還真是不甘心!以後的日子還長,她要為自己的未來著想,為這個家著想。可在沙巴拉裏種地,就是瞎受苦,一年下來能夠收得比籽種多一點,這就算是碰上了好年景。地用不著整天種,她的主要任務就是鏟沙子,幾天不鏟,她的家就得被風積沙埋住。
殷玉珍生活在迷惘中,她不知該如何麵對這擺脫不掉的沙漠。
婚後的第二年春天裏的一天,她冒著風沙去井邊打水,猛然有了一個發現,井邊有一株小楊樹泛了綠,在黃風中搖動著嫩葉。這讓她驚喜至極,這棵小樹是咋來的呢?莫非是老天可憐我,讓鳥兒銜來了種子?忽然,一個電光石火般的念頭,閃現在她的腦海裏,一棵樹能活,就說明這沙窩窩裏能植樹。有了樹就能擋住沙,擋住了沙就能保住了家,田地。
我們為什麼不種樹呢?她思來想去,下定決心要在這窮沙窩窩裏植樹。丈夫白萬祥有些猶豫,就算是在這大沙窩窩能種活樹,甚時才有收益呢?種樹能當飯吃嗎?殷玉珍說沙漠裏能吃的東西多著哩,沙棉蓬、沙芥菜、沙米,甚不能吃?我就是天天吃野菜,也要把樹植下去!白萬祥感動地說,你一個女人能吃這樣的苦,我有甚苦不能吃呢?咱吃野菜就吃野菜了,這輩子我就跟著你在這沙窩子裏植樹了!實際上沙漠上的野菜並不是好吃的,尤其是沙芥菜,現在成為餐桌上的減肥美食,可當時殷玉珍們下咽是卻是苦不堪言。這沙芥菜還助消化功能,這東西咋吃肚子裏也是空蕩蕩的。當地有句老話叫:家有千糧萬石,不吃沙芥拌飯。家中有糧的人都懼怕沙芥菜的消化功能,況肚中無糧的殷玉珍和白萬祥呢?
殷玉珍要在沙漠裏種樹,公公婆婆覺得這女娃話說得有些大了,他們在井背塘活了大半輩子,方圓十裏能找見苗樹不?這沙窩窩裏要是能種活樹,除非你有本事把這大沙漠移走。
“女子啊”,婆婆對殷玉珍說,“咱心強命不強,誰讓咱家老先人走西口瞎了眼窩,跌在了這麼個沙窩子裏?別說女人治樹,這百十裏能找見個種樹的爺們不?咱還是像老先人樣,守著這沙窩窩裏扒拉出來的幾畝沙巴拉地,踏踏實實過莊戶日子吧!”
殷玉珍對婆婆說:“我不想種地過日子?可這沙子欺負得你種不成地,治不住沙子,咱甚也幹不成!我算是看開了,不種樹過不成日子!娘,咱得為晚輩子孫考慮!我是潑出來了,我寧願種樹累死,也不能讓沙子欺負死!”
聽殷玉珍這樣說,婆婆隻得由著她了:“咳,你這女子倔巴著哩!甚死呀活呀,你才多大?娘是老了,娘要做得動,也和你一塊種樹!”
殷玉珍笑了:“娘,咱撲下身子幹,咱幹它十年二十年,我就不信井背塘不變個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