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書人書話 20.新作即評(2 / 3)

當然,作為一部較為全麵反映三江源頭環保生態的紀實作品,有不少篇幅描繪了人們為治理環境的艱苦努力,大到“轉軌變型”、“生態補償”的退耕還林戰略大計,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倫理道德的教育,小到一個鄉村造林植樹的勞模的特寫,都體現了作者深入細致的采訪。作品注重事實、數據、細節和現場的描繪,給人以內容紮實、感受真切的印象。特別是對一些地方幹部,無視中央三令五申的有關政策,為了本位和局部,陽奉陰違地做著損害全局、破壞生態保護的表麵文章,讀來讓人警醒和深思,也是對那些輕率地對待人類生存環境的人們一個很好的警誡:如果我們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還保持著應有的警覺,還有著公民的責任和良心的話,我們就會為保護自己的家園,作出應有的努力。也許這就是作者李林櫻,這位以花甲之年,自費深入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為了三江源頭的生態環境的紀實考察,穿行在長江大河,遍踏崇山峻嶺,以年輕人的敏銳、文學家的細致和執著,以深沉的理性思考,創作出了這本長達四十多萬言的厚重之作的初衷。

關於生態環境的報告文學這幾年漸漸活躍,描繪日益惡化的環境汙染問題,關注人類麵臨的生存發展,提出嚴峻的建設性的思考,成為一時的熱門主題。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家園的質量,關注自己的生存狀態和生活環境。同時,如何搞好“可持續的發展”,也是一個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因此,讀到這本以“長江上遊及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考察紀實”為內容的報告文學的時候,我們體會到作者以“生存與毀滅”來命名的良苦用心。也為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一部好作品,表示深深的敬意。

生態環境是每一個現代人所關心的,麵對日益惡化的我們的家園,作者提出了一個深重的問題,是生存還是毀滅,當引起每一個人思考。

駁雜斑斕的風俗畫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古代的士人生活》,如書名所示,是一本較全麵論述中國古代士人生活的著述。作者在開篇點題明義:“‘士人’是中國古代對知識分子的一種稱呼”。其實,用我們現在通俗的說法,士人即文人,所以,也可以這樣認為:這是一本論述古代文人生活行狀的書,通過古代士人生活的描繪,反映出中國古代這一特殊階層人士的狀態。其時間跨度自有史記載至清末這一漫長的曆史年代。全書從士人生活的不同方麵,即讀書、仕途、衣食、酒、茶、住與行、聚會與結社、琴棋書畫、與青樓女子關係等,進行了考察和論證,並對古代士人生活最有特色的魏晉士人生活作了專章論述。

作者通過考察曆代士人生活,對古代文人的人世意識、憂患情結、人格理想以及社會使命感,等等,進行了闡述,認為“中國古代士人的生活方式既受到社會製度和社會環境的製約,也與士人的品格和處境有直接的關係”;認為儒家的政治人格和道家的自然人格是構成士人人格的重要部分。作者從“存在決定意識”這一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把士人現象看作是一個社會的現象,從而對他們的生活觀念、政治理想,以及人格缺失等等,進行了適當的揭示和論述。

作者所引據的史料多為現存的有關史實和一些文學作品中的描寫,不少是為常見的。但作者進行了重新組合,甄別取舍,為我所用,體現出作者認真紮實的資料搜尋的工作,和力求尋找新角度的思路。在書中,對所表述的論題,也有較為客觀的闡述,從觀點和材料上看,這是一本論述較為嚴謹,材料較為豐實,觀點較為適當,也體現了一定學理精神的著述,同時,也是一本較全麵地反映了古代士人生活麵貌的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