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書人書話 20.新作即評(1 / 3)

三、書人書話 20.新作即評

可疑的短信小說

商品經濟、信息時代,無奇不有。一種被當作文壇“黑馬”的手機短信小說,正在行銷,據說,每篇七十字,共四千多字,已開出十八萬的天價,有了買主。不知何故,眼下買賣雙方還不便將其公開。看了這則新聞,令人好笑,也頗生疑竇。

一是寥寥幾十字的信息,硬要往小說上說,似乎有些牽強。

誠然,小說以寥寥數語狀物寫人,刻畫情節,雖古已有之,也曾留下文壇佳話,但那是以文言刪繁就簡,煉意煆句,凝練出之,也不過隻是談資而已,而現在區區幾十字就想成為有故事、造情境、寫人物的小說,令人懷疑。作為語言藝術,小說的優長在於閱讀,從中體味故事人物,從特有的氛圍中,獲得審美感受。如果僅是傳達了某些信息,講了個故事,還不如看新聞,讀法製類的文摘為好。不能用信息傳播的快捷,衝淡了人們對小說藝術的閱讀感受。當然,小說並非高不可攀,定為一尊,但總不是隨意塗抹,任意為之就是藝術吧?

二是有人尋機開辟新的炒作市場。文化人在商品經濟麵前經受考驗,麵對市場衝擊,有些人不能自持,容易被浮躁的市場所鼓噪,變著法子尋找賣點,進行炒作。手機信息是人們交往中受寵的方式,有人就利用這種快捷、普及的新交往方式,借各種名目,把什麼東西都往藝術上說,文化上靠,這是近來一些新的炒作動向。藝術這東西,不是由叫賣所能達到的,也與自我鼓噪和標榜絕緣。

三是用一些模棱兩可、以偏概全的話來證明自己的正確。現在,有人老愛說,生活節奏加快,沒幾個人能靜心讀長篇小說。

於是,快餐的、流行的、時尚的,應運而生。這個說法看似正確實則以偏概全,為我所用。讀小說,讀文學的人在減少是事實,但也不能就得出,文學和藝術變得讓位於快餐文化,遜於流行文化了。更不能就得出那非驢非馬的黑馬,橫空出世了,大為流行了。無論對什麼事,動輒用這種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等等論證一番,是一種想當然的思維模式,沒有多大的說服力。沒有時間,沒有精力讀小說,文學就失去了讀者嗎?這話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說過,可是,不能證明文學從此就要變味,小說就消亡。

小說作為一門藝術應當要吸收新的文化元素,特別是信息時代的兼收並蓄,對於發展小說藝術,不無好處,但是,小說不是新聞,也不是信息,不是隨意打發的飾物,把一些流行的東西非要說是藝術,恐怕不是一種嚴肅態度,更何況還有其他的因素。

讓你驚心,讓你思索——讀《生存與毀滅》

這是一本全麵反映長江上遊及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長篇報告文學,是一部既飽含憂思又體現出敬畏,在一種矛盾心情下寫作的作品。作者深入到大江長河的源頭,有感於曾哺育了華夏文明的瑰麗雄奇,向人類無私地奉獻了生命之源的長江黃河,生態環境麵臨著日益嚴重的惡化,人類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頑強地進行著抗爭,雖然,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也見出一定的成效,但現狀仍令人擔憂。作品在褒揚人類為自身生存環境的發展和保護,作出的不懈努力,比如“天保工程”,比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推行”的同時,更主要的是,以親曆聞見,以令人信服的事實,描繪了三江源頭,實際上是我們生存家園麵臨的嚴峻問題:

生態環境問題日益惡化,人為破壞是罪魁禍首;也向世人昭示,如果不切實地采取保護和搶救措施,放縱人類自己的惡行,在若幹年後,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將最後毀滅在人類的手中。

這不是驚人之語,更不是危言聳聽。現實狀況令人觸目驚心。曾幾何時,我們引以為榮的長江、黃河,如今麵臨著汙染、斷流之虞,大江長河,沒了昔日的豐采。

在作品中,我們看到,“三江”(長江、黃河、瀾滄江)之源的生態環境十分惡劣:沙化步步緊逼,雪線逐漸退讓上升,林木植被慘遭破壞,采金、挖發菜、偷獵更是肆無忌憚,還有在某些冠冕堂皇的旗幟下,比如建設某個工程,上馬某個項目,等等等等,都向生態和環境伸出了黑手。雖然有天災之禍,但是愚昧、局部利益和短視行為,導致了對生態現狀的戕害,造成了環境的惡化。一樁樁一件件,令人歎息,令人扼腕。“五把斧子一起砍”、“狂熱的伐木大會戰”、“火災和無煙的火災”、“‘暴殄天物’的饕餮惡行”……成為加速這樣惡化的“人禍”。昔日,清洌的冰川江源,茂密葳蕤的植被,浩浩蕩蕩的野生動物群,在惡化的生態環境下,都成為人們遠逝的記憶。可怕的是,這種破壞仍然是屢禁不絕,在某些地方和某些人那裏麻木無知,令人發指。人類每每在眼前的利益驅使下,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幹著一些貽害子孫的蠢事。而淺見短視、愚昧貧困等等,反過來加速了環境的惡化,造成了保護和發展生態環境的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