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 拜年
最近幾年,也在城市裏過了幾個春節,老實說,真是沒趣。所以就格外懷念小時候一起去拜年的歡樂時光。
相信很多村莊的風俗都差不多,大年初一,老人留守,等著別人來拜年;年輕的三五成群,結伴去給別人拜年。我們這些孩子都有個默契,大年初一的早晨先在我家集合,然後浩浩蕩蕩地開出去,頗為壯觀。我們沿著逆時針的方向在村裏走一圈,同姓的人家要去,有親戚的或往來密切的也要去。算起來至少有幾十家,所以我們要馬不停蹄地走一上午。
那時候弟弟妹妹總是提前和我約定好,生怕把他們落下。他們這樣積極,大概是喜歡這麼多孩子在一起的歡樂氣氛。拜年這一天,自然是最開心的,我們的大部隊一家家地走,在路上也不閑著,互相開著玩笑,還彼此捉弄,邊走邊玩。
平時,如果一個小孩去別人家玩,大人該幹嘛幹嘛,一般不會享受專門的接待。大年初一就不同,孩子擁有與大人等同的地位。小孩子去,人家也會專門迎送,噓寒問暖,還拿出零食招待這些小饞貓,說一些吉利的話,小孩子自然感覺特別良好。每個孩子的情況都問一問,比如幾歲了,讀幾年級等,大人紛紛感慨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差不多是村裏最大的拜年隊伍,走到哪裏都熱鬧非凡,人家也會很重視。
拜年的程序其實很簡單,到人家家裏,向每個人問候一聲“過年好”,然後彼此拉拉家常就走。為了活躍氣氛,我們也玩一些小把戲,比如來到二奶奶家,我們一進院子,就悄悄約定,統一行動,十幾個孩子扯著嗓門大喊:二奶奶過年好!那聲音簡直能傳出二裏地去,我們的二奶奶自然是眉開眼笑,心情大好。
我們拜年的時候各有各的樂趣,有的小妹妹喜歡收集漂亮的糖果,也未必吃,隻是走在路上互相比較誰的糖果好看;我們的陶然弟弟呢,就喜歡收集燃放煙花剩下的紙筒,一個個套在一起,那是他的獨門武器,或者撿一些小爆竹偷偷點燃嚇唬我們。有個伯父會做冰糖葫蘆,我們去拜年,就每人發一串,感覺特喜慶。
我們年年拜年的最後一站都是二大爺家。我們的這位二大爺隻有一個兒子,在外地工作。過年就他一個人,想想也怪孤單的。於是,在去他家的路上,我們就商量好,反正是最後一站,就在他家多玩一會,幾個小的孩子往往沒那麼大的耐心,所以要事先和他們說好,他們還真通情達理,在屋裏呆悶了,就去院子裏放爆竹,屋裏屋外都熱鬧著呢,二大爺也會很開心。有一次二大爺指著那些水果和零食說:我牙不好,吃不了這些東西,你們這群孩子年年來玩,特意給你們買的。我當時心頭一熱,出來和所有的孩子說了這件事,他們也特別感動。
拜年不過是一年一次的禮節性活動,十來年結伴拜年,早已成了我們記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有時候,環境本身就是不可複製的教育資源。
一、喜慶與讚揚。大人總是說過年都是為孩子過的,這話一點都不假。挨家挨戶去拜年,每個人都笑逐顏開,在那樣的喜慶時刻,誰也不會說孩子的壞話,有什麼優點都不忘當眾誇獎一番。這一天,所有的人都屏蔽了對孩子的負麵評價,每個孩子都是一等一的好孩子!直到今天,我們都留戀這感覺。
二、最後一站的默契與溫情。在二大爺家玩耍,我看到了孩子內心深處最溫情的東西。到了後來幾年,根本不用我囑咐,大家就膩在二大爺家嬉戲玩鬧,鬧到吃午飯的時間才回家。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情感教育。
三、熟人社區的力量。拜年這一天,孩子總共說過多少聲“過年好”呢?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我們去幾十家拜年,再加上路上遇到的人,一個上午,我們要問候幾百次,每一次拜年,不都是一次最簡單的交往過程嗎?如此說來,這一天的交往密度達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如今城市裏的孩子,大概很難有這樣的機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