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 有一種影響了無痕跡
老媽是個情感內斂的人,每次打電話,我都喜歡逗她老人家:想我沒?她的回答永遠是不緊不慢外加千篇一律:沒想,咱誰也不想……哼,口是心非,我就打趣她:我肯定是你從哪抱來的,算了算了,跟你這“後媽”也沒啥好說的,讓我親爹接電話!老爸就會樂嗬嗬地接過電話,加入討伐“後媽”的行列。
說實話,老媽還真有點“後媽”的風範。據我同學說,她們一離開家,人家那些親媽就食不下咽,送到幾十公裏外的火車站,還淚眼蒙蒙。而我呢,老媽能把我送到大門口,已經算抬舉我了——還得趕上她老人家有空。就算我離家幾千裏,走的時候她照樣是“恕不遠送”。
據說媽媽八九歲,姥姥就得了很重的病,行走困難。從那時候起,大部分家務事都是她來做。媽媽十五歲,姥姥過世,她就扮演一個全職主婦的角色,照顧姥爺和兩個舅舅的生活。因這樣的經曆,媽媽從小就很懂事。我想,大概因為她自己很少有撒嬌的待遇,對自己的孩子也就沒那麼嬌寵。
從小乖巧懂事的老媽,遇到調皮搗蛋的我,算是碰上對手了。我清楚地記得,每次我強詞奪理、胡攪蠻纏的時候,心裏覺得老媽特別笨,連我都管不了。比如,老媽讓我疊被子,我就極盡磨蹭之能事,她把飯都做好了,我被子還沒疊一半呢。老媽到房間裏來拿東西,每次都用軟綿綿的語氣催促我,我就覺得特煩。磨蹭本來是我不對,但這些話讓我反感,我就試圖給不合理的行為找出合理化的理由:我偏不疊,誰讓你嘮叨我了呢!最後的結果是老媽很生氣,但後果一點都不嚴重——她親自動手,邊疊被子邊數落我——死懶死懶的,磨磨蹭蹭,啥也幹不好,還不聽話……她又催我去吃飯,上學要遲到了。然後,我背著一書包的鬱悶去了學校。下次她再命令我,我就繼續對抗。從幾歲到十幾歲這段漫長的歲月,母女倆幾乎天天展開這樣的拉鋸戰。其實,我當時心裏就想,如果老媽放下手中的活,不說那些嘮叨責備的話,而是態度堅決地盯著我,疊不完就不要吃飯,不要上學!就算我有一百個不願意也會疊完。有幾次這樣的交手,就不會再挑戰她,而且也會養成自動疊被子的習慣。
正因為如此,有很長一段時間,老媽是我最不佩服的人。記得有一次和老爸外出,他還做我的工作,說老媽有很多優點,隻是平時不大言語,不容易被了解。我以為這隻是老爸勸我的說辭。
青春期慢慢地過去,我離家也越來越遠,不經意間與老媽達成了和解。我們的關係竟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我和妹妹老是在她麵前“裝小”,還爭風吃醋,一會親媽一會後媽的,老媽話不多,偶爾冒出一句,樂得我們肚子疼,原來老媽如此地冷幽默。
令我吃驚的變化發生在最近幾年——我的行事風格越來越像老媽!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瞪著眼睛問自己:我沒學她呀,怎麼會這樣呢?這大概就是風過了無痕吧。
老媽一般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她溫和,話也不多,慢慢悠悠的。在我家開礦這十年光景裏,我才見識了老媽的與眾不同。按照常理來說,一個家庭處於困境長達十年之久,其中風波不斷,作為女主人的她,難免唉聲歎氣,牢騷滿腹,甚至氣急敗壞。可是老媽呢,依然是不疾不徐,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行到為難處,也是捉襟見肘,但照樣吃得飽,睡得著,不怨天,不尤人。遇到我考上研究生這樣的高興事,她也隻是淡淡的欣慰。我總感覺媽媽身上有一種無言的力量,韌勁十足。對別人的好,也是不著痕跡。比如,家裏有好吃的,她就給每個孩子留一份,包括叔叔家的孩子,小時候我不大理解:人家未必這樣想著你,你何必呢?她也不解釋,依然我行我素。對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也一樣,她不在意別人是否想著她,總之她會想著別人。其實,誰的心裏沒有一杆秤呢!我在老媽的行為中明白了什麼叫“將心比心”。慢慢的,我也習慣了買東西讓她老人家到處分發。另外,老媽勸人的本領也不一般,沒學過心理學的她,常常溫言暖語娓娓道來,不知不覺間地就把人給勸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