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老爸對我影響最大,沒想到老媽的特質也悄然出現在我身上。妹妹總結了一句挺經典的話:咱媽的優點都遺傳給你了,缺點都被我繼承了!
總覺得老媽和我之間的教育故事別有一番趣味:
一、給孩子飛翔的自由。雖然老媽對我們“來不迎,去不送”,畢竟兒行千裏母擔憂,我相信她心中的牽掛不比任何一個媽媽少,隻是不說而已。這一點對我來說特別重要。如果每次離家,她都悲戚戚的,我就不敢遠走高飛。記得我畢業要到南方工作,征求她老人家的意見,她來了一句:去吧,咱不管,有本事去美國!
二、碰上個沒說明書的孩子。人往往最善於對付與自己類型相同的孩子,比如我對付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就手到擒來,因為小時候我在心裏嘲笑媽媽的同時,也儲備了對付這些行為的損招。當然,讓我對付乖巧的孩子,更是不在話下。比較吃虧的,就是像媽媽這種從小乖巧的孩子,長大了對治像我這樣頑皮的主兒,那真是摸不著頭腦。而且,每個孩子的教育難度也不一樣,如果碰到我們這樣的母女組合,當媽媽的隻能現學現賣,見招拆招,不然,就會反被小孩子欺負著。
三、言傳是失敗的,身教是成功的。在言傳方麵,老媽絕對給我提供了一個反麵教材。為什麼老媽讓我疊被子我會磨磨蹭蹭呢,我感覺老媽的命令過於繁瑣,語氣又是軟綿綿的,沒有軍令如山倒的威嚴,我從其中嗅出了討價還價的餘地。但老媽的行為,確實給了我很多教益。我也曾經有很長時間不順利,走到艱難的路段,總是想想老媽那種淡定從容,每次都給了我強有力的支撐。她的性格特質,也塑造了我某些方麵的獨特風格。
四、身教的東西不可抗拒。現在,我們討論教育孩子的方法,比如怎麼給孩子講道理,怎麼提高成績,給孩子報什麼興趣班,其實都是雕蟲小技。我當初那麼強烈地抗拒老媽,到頭來她的性格元素還不是悄然侵入。言傳隻是冰山一角,身教才是海麵下沉默的大多數。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如果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全麵深入地反思自己,把智慧傳遞給孩子,把局限留給自己。
五、對抗的積極意義。妹妹說那句話也有一定的道理。表麵上看,妹妹更像媽媽,她幾乎學得了媽媽的一顰一笑,而我隻是某些特點像媽媽。之所以這樣,我想和我們母女之間的對抗不無關係。我對媽媽有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對她有很多反對和批判,到頭來隻吸收了她的優點。而妹妹比較聽話,沒有這個對抗的過程,就是全盤吸收,包括老媽的缺點,比如情感過於內斂,有點放不開,性格過於柔弱。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對抗父母未必全是壞事,每個人都有局限,這個反抗的過程往往也達成了某種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