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 處處是課堂
初中的“政治課”,常常以講道理開始,以講故事結束。慢慢地,我和老爸之間形成了聊天的習慣。到了高中,這種聊天變得更自由、更深入,也更神采飛揚。
高中的時候,我離家遠了,一兩個月才回家一次。我記得每次回家的前幾天,我心裏就盤算著,這回回家和老爸說點啥。
老爸有個優點,他和孩子聊天的時候,臉上有天真的神情,給人特別溫暖的感覺。他給我的感覺是他在認真地聽我的每一句話。
我和老爸說的,其實都是學校裏雞毛蒜皮的小事。但老爸似乎比我還重視,他很專注地聽,聽完了幫我分析,這讓我特別驚奇,一件無聊的小事,他居然能分析出不少道理來。
比如,我講我的外語老師,課講得不錯,很少發脾氣,學生都很尊敬他,他的課學生從來都不搗亂。而我的曆史老師,也是個性格溫和的人,但學生一點都不怕他,他的課學生簡直要造反。老爸認真地聽完,就問我一個問題:你看,都是同一撥學生,兩個老師都不發脾氣,為什麼學生在外語老師的課上那麼乖,到了曆史老師的課上就會鬧翻天?這一問還真把我問住了,老爸就鼓勵我想想原因。我就一個個地猜,比如曆史老師講課沒有外語老師好。老爸立刻肯定我的思考:你說對了,不管學生怎麼調皮,其實心裏都想當個好學生,都希望老師能把課講好,如果老師能把課講得清晰、生動、幽默,就對學生有吸引力,在他們眼裏,老師是個有魅力的人,這樣學生就會服從。老爸鼓勵我繼續想,我想了半天,給老爸舉了個例子,同樣是學生搗亂,在外語課上,學生前兩次搗亂,老師都沒管,等到了第三次,老師非常嚴肅地處理了這件事情。類似的事情,在曆史課上發生,就沒什麼後果,所以學生不怕老師。老爸這回讓我自己分析:外語老師用的辦法高明在哪裏,曆史老師的辦法為什麼不能樹立自己的威信,如果你是曆史老師,該怎麼處理?我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似乎弄明白了不少道理。有時候,老爸為了讓我更明白,還援引很多曆史上的逸聞趣事,我就感覺特新奇,特好玩,還無意間學到了不少曆史知識。老爸特別敬佩周恩來,許多關於周恩來的故事,都是從他那裏聽來的。我讀大學以後,對周恩來的故事更加感興趣,讀了好多關於他的傳記,還跑到市圖書館找了本《地下十二年與周恩來》,對周恩來領導地下工作的能力驚歎不已,這回輪到我給老爸講故事了。
再比如,和老爸聊同學關係,比如誰和誰鬧矛盾了。他還是和我探討誰是誰非,如果是我,事情該怎麼處理,話該怎麼說。這樣的事情聊的多了,真到我自己遇到,確實容易多了。當然,我們談的最多的,是與我有關的事情。那時候,我已經知道好好學習,我就給爸爸講我怎麼學習的,老師對我怎樣,和好朋友怎麼相處之類的。我講的每一件事情,老爸都能找到我的優點,仿佛我的努力他都看在眼裏一樣,我特有成就感,我想,這才是我願意和他說的原因。就算我做錯了,他也從不疾言厲色地批評我,而是和我一起想更好的辦法。當然,我最最喜歡的,是他對我的指導。有一段時間,我很在意人際關係,恰好我半路當了班長,班級裏有些人背後說我壞話,弄得我很苦惱。回家和老爸說,他就建議我,不要試圖去討好別人,就算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讓每個人都認可你,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吸引好朋友的資質,要不知不覺成為交往的中心,而不是乞求別人施舍你。被老爸這麼一說,我心裏安定了很多,慢慢去摸索人際交往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