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 清晰的規則(1 / 1)

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 清晰的規則

孩子遵守規則的能力,常常讓我們震驚不已。

曼曼兩歲多的時候,因為看電視,我曾經惹得她眼淚橫飛。在看電視的問題上,陸續給她定了一些規則,也都有個僵持、確立和強化的過程,兩歲半以後,曼曼想看電視的時候,就能邏輯清晰地來這麼一段:天黑了,我要看《貓和老鼠》,我自己開,看五個,然後就關掉,看電視要坐到沙發上。

她真的說話算話,動作麻利地把電視和VCD打開,就坐到沙發上,專心致誌地看五個,自己起身關掉,絕不戀戰。看著她那認真勁兒,心中升起無限憐愛。最有趣的是,看到第幾個,她數得可清楚啦,當然,她有時候也“揣著明白裝糊塗”,中間需要和她確認一次。

在很多事情上,曼曼都能清晰地說出規則。

比如她對我的手機很感興趣,我就問她想不想玩,她說“想”,我就讓她等著,給她找遊戲。玩之前,給她確立這樣的規則:姑姑的手機不能亂動,隻能玩遊戲,每天玩一次,你玩的時候和姑姑說,好嗎?她答應了,我把手機給她,玩一個遊戲就還給我。就算她不想給我,我也堅持要回來,絕不破例。她把我手機裏的遊戲叫做“泡泡爆炸”。

等曼曼再想玩遊戲的時候,我們都會有如下的對話:

“姑姑,我要玩‘泡泡爆炸’”。

“玩幾次?”

“就玩一次”,她豎著可愛的小食指對我說。

“坐好,我給你找。”

然後,曼曼安靜地坐在那裏,我找出來給她,她玩一個,就還給我。

今年春節,大家都聚在一起,曼曼和鵬鵬之間,總的來說很友好,但時不時為爭搶東西引發戰爭。

開始的幾次,兩個孩子互不相讓,孩子的爸媽都勸自己的孩子謙讓,兩個孩子都把對方爸媽的話當真,等著對方謙讓,產生了很高的心理期待。這樣,無論怎樣處理,至少有一個孩子不滿意。

後來,我們嚐試給孩子確立規則——能分的,全部分開。不能分的,誰先拿到誰先玩,玩5分鍾給另外一個人。先說能分開的吧,氣球每人4個,拴在一起。抱枕每人一個,粉的是曼曼的,綠的是鵬鵬的。電視由鵬鵬來開關;VCD由曼曼來開關。電梯,鵬鵬按“下”和1樓,曼曼按“上”和25樓。

說來真是好笑,此前兩個孩子一上電梯就搶,搶不到的孩子就跳著腳哭。這個規則一確立,我們就省心多啦,上電梯之前,先問一句“誰按開,誰按關呀?各就各位”,倆小屁孩兒就把食指放在各自的按鈕上,給我們當起了“服務生”,我們的“報酬”就是殷勤地感謝他們,倆小朋友美著呢。

如果兩個孩子因為不能分開的東西發生爭搶,比如唯一的小汽車,這時候開口先問“誰拿到的?”先拿到的獲得支持,繼續玩;然後再勸另一個孩子等5分鍾,這樣就比較容易。大約5分鍾的時候,提醒一下即可。後來,發現兩個孩子也學會了用這個規則談判:這是我先拿到的,過5分鍾我就給你啊!這樣,大人就不用成天調解糾紛了。

一般說來,三歲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這時候形成按規則行事的習慣,孩子會受益終生。關於如何確立規則,我們不妨多花些心思:

一、賣個人情給孩子。曼曼對我的手機、電腦、錢包、高跟鞋都非常好奇,我心裏明白,如果我不讓她動,她心裏會惦記好久,一旦逮著機會非動動不可。何不賣個人情給孩子呢?所以我見她對什麼感興趣,就主動問她要不要看,她當然說“要”,這時候,就可以趁機約定一個規則,隻要合理,她一定會答應的。她心裏明白著呢,不答應就沒得看!

二、規則要簡潔、明確、周密、可執行。製定規則的時候,三個步驟必不可少。首先要打個腹稿,並修改到最簡潔為止。第二是論證,看這個規則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執行,有沒有漏洞,另外,也要衡量一下,自己能否執行到位。第三是預案,孩子很難做到令行禁止,因此必須走一步看三步,預測孩子可能的反應,並準備好對策,這樣的規則才算滴水不漏。如此一來,孫悟空就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啦!

三、規則需要不斷強化。第一次約定規則,就算孩子答應了,也遵守了,還不算成功。因為人都有遺忘的過程,所以至少要強化幾次。曼曼玩手機的規則,她已經能倒背如流了,但我們還是要有個簡單的對話,這樣,既保障了這一次,又鋪墊了下一次。

四、始終如一地執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重要的規則也就那麼幾個,比如吃飯、睡覺、衛生、玩耍、看電視、學習等,這幾個規則製定好,並堅持執行,教育孩子就是很輕鬆的事情。而許多父母常常因為各種原因懈怠、妥協,一個規則就這樣不了了之。規則如果製定了但沒有執行,反而降低了家長的威信,比沒有規則的危害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