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了五六次水,她居然把一碗飯吃下去啦。中間她也搗亂了一次,要打開保溫杯,我怕她再把飯往裏舀。就問她要保溫杯做什麼,直到她很清晰地告訴我,要看看裏麵有沒有水。我們約定好,看完就放到一邊去,她同意。我打開給她看,裏麵什麼也沒有,她也守信用,不再提水杯的事情。
吃完飯,她自己也看不過去,就自我解嘲說:你看看我把桌子弄得!我來擦擦吧。她抽出紙巾,一張又一張地擦。三哥和嫂子對她吃飯的過程高度容忍,沒說什麼。三姨隨口說她:看看你把桌子弄得,這麼髒,吃一頓飯,被你用了半盒紙巾……從細微的表情判斷,曼曼有那麼一點點難為情。
一、別嚇唬孩子。“吃青菜不怕大灰狼”的說辭,其實也是一箭雙雕。記得我小的時候,大人也總是嚇唬我“狼來了”、“再哭瘋子來抓小孩”什麼的。老實說,直到六七歲,我都特別害怕被瘋子抓去。一個小娃娃跌跌撞撞地長大成人,要麵對很多真實的恐懼,我們何必再編造一些謊言嚇唬孩子呢?
二、吃飯的一般原則。我曾經向一個兒科醫生請教過,她說,孩子吃飯最重要的原則是定時不定量。吃飯有固定的位置,孩子坐在那個位置上,就知道是要吃飯了。她說的定時,包括開飯時間要定時,也包括吃飯的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速度,定一個合適的時間,孩子不怎麼吃的時候,就收走。家裏不要存放零食,這頓吃不飽,就等下頓。另外,最好多帶孩子運動。
三、吃飯為何如此煩惱。其實,我很想讓曼曼吃香菇,但堅決不表現出來,就是那樣漫不經心地試探一下,她吃當然好,不吃也沒關係。吃飯是人的本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孩子才可能將注意力集中在食物的味道上,我相信食物對人有天然的誘惑力。對吃飯過度關注,不斷地引誘催促勸說,N雙眼睛一起監視著,是多讓人倒胃口的事情,這也破壞了食物帶來的美好感覺。提起吃飯,首先想到的不是美味,而是令人心煩的壓力,孩子愛吃飯才怪!
四、用遊戲“勸飯”。我發現很多家庭都是用語言“勸飯”,說了很多,孩子很煩,卻沒有實際效果。用孩子喜歡的遊戲“勸飯”,同時自己吃得香甜可口,給孩子做出示範,效果很不錯。當然,這個“勸飯”其實也是過渡,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讓孩子能主動自覺地吃飯。
五、容忍萬歲。曼曼吃蛋炒飯,我們的目標是讓她練習自己吃飯,這個時候,她把桌子弄得一片狼藉,是可以容忍的。所謂的容忍,就是看到、記在心裏,但不做評論。而我觀察到的,多是另一種“容忍”:看到,沒有實質性地製止,但說了一堆批評的話。
六、孩子能做的事情,能做一件,放手一件。我見過一個孩子,讀三年級了,還不會自己吃飯,每次都要家人喂。孩子不會做的事情,我們照顧他,那是愛的表現;如果孩子已經可以做了,還包辦,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家庭教育,說到底就是一個放手的過程。孩子能穿鞋,就自己穿;能吃飯,就自己吃;能洗臉,就自己洗……當然,最開始學的時候,需要一段時間的鼓勵與容忍。等孩子學會了,當爸媽的,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做“懶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