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 家庭中的虛假規則(1 / 1)

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 家庭中的虛假規則

曼曼大約兩歲五個月的時候,我們一起看《貓和老鼠》,其中有一個情節是貓拿著一把大剪刀追逐老鼠,小老鼠急中生智,鑽到了母雞身底下,那隻笨貓刹不住車,就把母雞的尾巴剪掉了,母雞以牙還牙,把貓的尾巴也剪掉了,最後母雞和貓各綁了一個假尾巴,樣子特別滑稽。然後曼曼就模仿這個故事發起了一個遊戲——追著我要剪我的尾巴。我自然是狼狽逃竄,有時候故意放慢速度,讓她得逞。剪掉我的“尾巴”,她好高興。有一次她剪我的尾巴的同時,我也反過來剪她的尾巴,小東西立刻強烈抗議:不許剪我的尾巴!不許剪我的尾巴!說著說著就要哭。姥姥大概是舍不得她哭,就趕緊安慰說“不剪你的尾巴”。我並不遵守這個規則,對她說:你能剪我的尾巴,我也能剪你的尾巴。曼曼也說不出太多道理,就是極力護著她那條虛擬的“尾巴”。我不管那麼多,照剪不誤,不過我會控製頻率,不惹她大哭,但隔一會就招惹她一次。如果她嚴重抗議,我也和她“一般見識”:如果你不讓我剪你尾巴,那我也不讓你剪我尾巴!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她習慣了我們互相剪尾巴。讓我想不到的是,這小不丁點兒居然學會了妥協變通,她和我商量,讓我把她的尾巴給安上,還要安兩個,一個大的,一個小的,當然,她也會把我的尾巴安上,遊戲也因此又擴展出了一個環節。我當時真是相當吃驚,也許我們都低估了孩子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

有一段時間,我老扮演“壞人”管束她,她心裏大概對我挺有意見,我成了不受歡迎的人。每次去她家,我剛換鞋,她就過來抗議:不要姑姑!不要姑姑!不但橫眉冷對,還氣勢洶洶。家裏人就告訴她:不能不要姑姑。她根本聽不進,隻要我一去,她立刻就出現在門口,同樣的語氣,同樣的“歡迎詞”。家裏人大概怕我介意,總是告訴她不能這樣。我每次都告訴他們,其實沒關係的,讓孩子把心裏話說出來有什麼不好呢。我也嚐試不同的應對策略,大多數時候,我都對她說,你可以不要姑姑的。她一聽,沒什麼話好說,這件事就過去了。有時候,我就故意對她說:不要曼曼!她哪裏會答應,像念繞口令一樣對我說:不能不要曼曼,要曼曼,不要姑姑!我繼續和她談判,你不要姑姑,我就不要曼曼。最後,我倆達成妥協,她要姑姑,我要曼曼!還有的時候,我故意捉弄她:既然不要姑姑,那就扔到窗戶外麵去吧!果然是小孩子,她信以為真,爬上沙發,再爬上窗台,開了窗戶,然後吃力地把我“運”到沙發上,用力地往外推,她那認真樣把家人樂壞了。費了半天勁也沒扔出去,她放棄了。我可不放棄,對她說,我也不要曼曼,輪到我扔你啦!抱起她就假裝要往外扔,她以為真要扔,用力掙紮。我問她要不要扔,她說不要。我就抱著她往窗外看,對她說:你看,樓這麼高,要是把你扔出去一定會摔疼,姑姑不扔你了,你也別扔姑姑了好嗎?她答應了,我們就此和解。

這些芝麻小事,我之所以要和一個孩子斤斤計較,就是想讓她了解真實的社會規則:

一、誰也沒有特權。我不惜招惹曼曼哭鼻子,也要剪她的尾巴,就是想用事實告訴她,玩耍的時候,大家機會均等,地球不可能圍著她轉,所有的人都要遵守共同的遊戲規則。大家都說現在的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其實,這個特點往往是大人培養出來的。一般是大人在家裏維持了虛假的規則,故意讓著孩子,比如玩遊戲隻能贏不能輸。如果每個孩子都把這樣的規則帶到夥伴群體中,誰都輸不起,就很難相處。保護孩子的舉措,反而讓孩子陷入孤立,這一定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二、允許孩子真實地表達。曼曼說的“不要姑姑”,絕對是她真實的感受和主張。那段時間我總是很強硬地約束她,她自然對我沒什麼好印象。家裏人可能怕我介意,也可能覺得這樣沒禮貌,所以製止她。其實,這剝奪了孩子表達的權利。給孩子的暗示是:就算你不喜歡別人,也不能表達出來。等孩子大了,父母又苦惱孩子膽小怕事,我們也要回頭去看看,是否有意無意地壓製了孩子表達的自由。

三、不討好孩子。其實,誰也不希望被孩子排斥,但那段時間我覺得曼曼的一些行為確實需要規範,所以就義無反顧地扮演“壞人”的角色。老實說,這時候人總是有點小小壓力,哪怕這壓力來自於一個小屁孩兒的抗議。但這個時候,還是要立足於孩子的長遠發展,堅持原則,而不試圖去討好孩子,也不必急於修補自己的形象。